正文 第51章 意誌力是領導者的基本品質(2)(1 / 3)

2、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一些發達國家早已意識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並設計了各種方法來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在日本,即使在大雪紛飛的冬天,男孩穿單褲,女孩也隻穿短裙,以磨煉與嚴寒作鬥爭的意誌和毅力;在韓國,家長給孩子穿上羽絨服,讓他們在冰窟窿裏待上一陣後再出來,讓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

作為家長,要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放開手腳,不要怕孩子摔著、碰著、餓著、累著,孩子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對挑食、偏食、厭食的孩子,餓他一兩頓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家長不要去幫忙,例如,玩具讓他自己去拿,衣服、褲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把他們前進的障礙清除得幹幹淨淨。

3、教孩子學會處理挫折。

培養孩子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精神。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要負責;要讓孩子多參加實踐活動,嚐嚐吃苦的滋味;要培養孩子戰勝困難和挫折的意誌,不能半途而廢;要培養孩子學會調整心理,若困難實在解決不了,該放棄就放棄,不要“不撞南牆不回頭”;讓孩子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巴爾紮克說過:“苦難對於人生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萬丈深淵。”一個人受不了委屈,經不起挫折,害怕困難,是不可能麵對競爭激烈的大千世界。家長的責任,就是盡力培養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經受挫折的能力和挫折後的恢複能力,使他們在任何困難和挫折麵前泰然處之,保持樂觀。

增強孩子對失敗的承受能力。

在失敗麵前有兩條路:後退或前進。失敗後,有些人怨天尤人,埋怨沒有好的環境;有些人放棄了原來的想法和嚐試,認為自己是異想天開;有些人則重複嚐試,堅信“鐵杵磨成針”。不同的應對模式決定了創造力是發展還是消亡。這三種做法都是不合適的,一遇挫折就放棄是不對的,但一味地堅持也有可能進入了鑽牛角尖的死胡同。

因此,在孩子麵對失敗時,父母需要做的有以下幾個方麵:

1、幫助孩子學會處理失敗後的情緒。

有個孩子非常熱愛足球,有一次在跟別的學校比賽時,裁判誤判了他,說他故意撞人,罰他一張黃牌。結果孩子很不服氣,和裁判吵了起來。盡管後來比賽得以延續,但這個孩子在後麵卻發揮得很不好,踢得一塌糊塗,結果這場比賽輸了。比賽結束後,其他人都走了,這個孩子留在球場裏球不肯離開,他的父母一句話也不說,站在場外默默地等待,孩子在足球場裏一次又一次狠狠地射門,直到射了101次,然後孩子什麼也沒說,和父母一起回家了。

上麵故事中的父母很理性,除了等待,他們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安慰孩子,因為最終孩子要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其實孩子失敗後,最大的問題是膽怯和過多的自我批評。因為失敗,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像想象的那樣能幹,有點不敢再冒險了;失敗的過程中可能有許多“如果……可能不會失敗”。孩子會因此不斷地找理由責備自己,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當孩子麵臨失敗時,給孩子一段心理的緩衝期和獨立時間是必需的,父母不必要急於介入,有些情緒過去了就過去了,不一定要很正式地處理。孩子會學會接受不願接受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變得堅強、寬容。如果遇到孩子無法自拔時,父母則可以稍稍點撥一下。

2、尋找失敗的原因。

幫孩子找到失敗的原因也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原因就會始終是一種壓力。而且,隻有找到失敗的原因,孩子才有超越失敗的可能。

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或者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是經驗不夠,也可能是努力程度不夠,環境的條件不成熟等等。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分清哪些失敗是自己的原因,哪些是外在的原因;哪些失敗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可以聽聽孩子的想法,協助孩子一塊分析方方麵麵存在的問題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