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大王愛迪生還是一個賣報童的時候,就經常“泡”在自己的實驗室裏動手做實驗。他的全部發明都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動手試出來的。
動腦不見得動手,但動手一定得動腦,動手能力實際上是手腦協同的工作。許多形式的創造需要動手能力。科學實驗需要動手,技術發明需要動手,繪畫、雕塑等藝術創作也需要動手。
舉世聞名的諾貝爾同樣是一個靠做實驗取得成功的榜樣。他從小跟隨父親研製各種炸藥,並把研製炸藥作為畢生的目標。在一次意外的爆炸中,實驗室被炸毀,五人被炸死,其中有諾貝爾的弟弟,父親也受了重傷。但諾貝爾依然堅持他的試驗,經過數年的努力,數百次的失敗,終於獲得了成功。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利於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促使他們的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因此為了孩子的茁壯成長,請父母盡量多抽出一點時間教孩子動手,一起實驗,不斷地做些發明和創造。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呢?
1、盡早學會使用筷子。
兩歲至三歲的兒童就可以學使用筷子了,父母在孩子這個年齡就要教會孩子使用筷子。使用筷子時,需要幾個手指頭的肌肉和神經都協調起來,這是相當不簡單的動作。日本的學者發現,學會正確使用筷子的兒童顯得比較沉著,注意力集中,手指也更加靈活。
2、盡早學會使用剪刀。
剪刀是個非常有用的工具,讓孩子學會使用剪刀,不僅可以學會做許多家務活兒,還能做手工,如剪紙,做模型。孩子使用剪刀,各種紙、布都在他的手下發生著移位。組合的形態變化,直接促進思維的靈活轉化。
現在有專門供孩子使用的安全剪刀,刀刃不太鋒利,剪刀頂端是圓形的。如果一時買不到合適的剪刀,父母可以將家裏的小剪刀改一改,以適合孩子使用。孩子使用剪刀時,隻要家長在跟前,是不會出事的。事後可以把剪刀藏起來,直到孩子能自如地、安全地使用為止。
3、指導孩子做手工。
父母可以經常讓孩子做一些手工,包括畫圖、剪貼、泥工、折紙、剪貼等,這能夠促進孩子手的動作協調。兩歲半的孩子從簡單的折紙學起,到三歲時可學二至三步的折紙;三歲開始學拿剪刀,先學剪紙條,後學剪圖形,可以用紙條貼成鏈條或方紙貼成花籃等;四至五歲可以剪更複雜的剪貼和圖案,如男孩喜歡做車、船、大炮、飛機等。父母可幫助孩子做多種手工以提高技巧,在動手的同時也能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4、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及時為孩子提供適合他們年齡段的動手操作機會。如果孩子表示願意自己動手做事,父母應耐心地在一旁指導,而不應自己動手代替孩子去做。如孩子希望自己學吃飯時,就不要喂他;該讓孩子自己學會穿衣服時,就不要再替他穿衣服;孩子可以自己握筆時,就可以給他紙和筆,讓他畫著玩。孩子剛開始學習這些動作時,難免做得不完善,這就需要反複練習,通過反複運用,孩子便會掌握比較複雜的手部動作。
5、讓孩子學習樂器。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讓孩子學習一些樂器,非常有利於培養孩子手指的靈活性。有的父母就是這樣考慮的,他們讓孩子學習樂器,就是為了開發孩子的能力和提高孩子的音樂素養,至於孩子是否成為專業的音樂家,還要看孩子的天賦和興趣。鍵盤樂器是十個手指都要進行操作的,同時還要看著樂譜,可以鍛煉手、眼、腦的高度協調能力。
總之,父母必須重視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有機會參加各種動手的活動,促進孩子創造力結構的合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