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能創新才能充分發揮領導力(5)(1 / 2)

觀察興趣必須在觀察的實踐中培養。父母可以有計劃、有選擇地引導孩子去觀察他所熟悉、所喜愛的事物,如經常帶領孩子觀察大自然,參加旅行、參觀等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孩子的觀察內容。在孩子進行觀察時,要圍繞所觀察的事物或現象,講一些有關方麵的科學道理或傳說故事,以激發他的興趣。例如,孩子發現樹葉有稠密的一麵,也有稀疏的一麵,原因在哪兒呢?家長可引導孩子進行有關的思維活動。在引導孩子觀察時,還要注意啟發孩子對觀察到的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這就使孩子養成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的觀察習慣。

3、讓孩子有自由活動的機會。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讓孩子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孩子天性活潑好動,愛模仿,見到新奇的東西,就要去摸一摸、動一動、拆一拆、裝一裝,這些都是兒童喜歡探求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現,父母切不可禁止他們或隨便責備他們,以免挫傷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應當因勢利導,鼓勵他們的探索精神,主動去培養他們愛學習、愛科學和養成樂於動腦筋、想辦法、勤於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思維能力。

4、培養孩子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要使孩子養成愛提問的習慣。善於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難。孩子做作業或課外閱讀時,家長都要鼓勵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使有的問題提得幼稚可笑,明顯錯誤,家長都不要簡單地否定,或加以批評,而是要鼓勵這種敢於提問的積極性,並給以耐心地講解。

5、發展思維的各種形式。

我們知道,概念、判斷、推理,是思維的幾種基本形式。兒童的這些思維形式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例如,低齡兒童的推理較多的是直接推理,間接推理還比較困難。雖然“A大於B,B大於C,所以A大於C”這類的推理他們基本上能夠掌握;但是,掌握“所有的少先隊員都是學生,他是少先隊員,所以他是學生”這類推理卻難度很大。

家長要注意到孩子的這些特點,積極而有效地進行判斷、推理的訓練。孩子形成概念、組成判斷、進行推理的能力強了,他們的思維水平也將大大地往前推進一步。

6、教給孩子正確的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有多種多樣。例如,歸類、排序和對比的方法,從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似之處,從同樣的事物中找出不同之處。再如,舉一反三的方法,由一種事物說出與之相關的多種事物,由一類知識想到與之相關的多類知識。像由“打擊”聯想到“襲擊、突擊、追擊”,及至“擊敗、擊中、擊落、擊潰”等等,便是舉一反三積極思維的例證。

掌握這些思維方法,能夠使思維活躍,思路開闊。這些思維方法不是孩子頭腦裏固有的,它需要從教師、家長及其他成人的點撥中獲取,需要從與其他同學、小夥伴的交往中獲取,也需要從自己的反複實踐、反複思考中獲取。因此,在教給孩子知識的同時,要發展孩子的思維,教給孩子思維的方式方法,訓練他們的思維技巧,這對提高他們的能力非常重要。

7、通過各種活動訓練思維能力。

人的思維能力隻有在活動中才能逐漸發展和增強起來。計算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參觀遊覽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形象思維;小發明、小模擬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參與家務、遊戲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鼓勵孩子動手實踐。

有位日本醫學博士對手與腦的關係做了多年研究後指出:“如果想培養出智力開闊、頭腦聰明的孩子,那就必須讓孩子鍛煉手指的活動能力。”由此可見,大腦發育對手靈巧的重要性,而手動作的靈敏又會反過來促進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的道理。

現代生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手與思維有著密切的聯係。人體的各個部位在大腦皮質上均有一個相應的區域,而這個區域的大小並不與身體這個部位的大小相當。在大腦中支配手部動作的神經細胞有20萬個,而負責軀幹的神經細胞卻隻有5萬個。比如,與大腿相比,大拇指很小,但是大拇指在大腦中所占的區域麵積是大腿的10倍還多。因為大拇指負責的功能要比大腿精細複雜。大腦的興奮程度高,又能更有效地調節手指的活動,提高手指動作的協調性和靈巧性。幼兒手和手指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已經成為衡量其智力水平的標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