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用重複法培養孩子的記憶時,也應該講究方法。遺忘的規律是短時間內一下子遺忘很多,往後則越來越少,即先快後慢。因此,根據這個原則,在孩子剛學了新的知識之後,要抓住記憶還比較清晰的時候,及時加以鞏固,不能等遺忘了再鞏固。而且,重複的間隔時間也要由短逐漸拉長,例如培養孩子的複述能力,最好第二次與第一次的時間間隔為一到兩天,第三次間隔兩到三天,經過多次重複,間隔的時間可以更長些,每次重複的時間可以少一些。這樣的重複訓練對孩子的記憶效果非常好,又不浪費時間。
(11)情緒記憶法。
對孩童時期的記憶大多和當時的情緒體驗有關,有時記憶的內容忘了,可當時的情緒效果卻一直保留在記憶中。因而可以說,情緒記憶是記憶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積極的情緒記憶常伴有愉快、滿足、高興等情緒體驗,而消極的情緒記憶常伴有恐懼、痛苦、急躁等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記憶會使人變得樂觀、自信、開朗和豁達,而消極的情緒記憶則會給人帶來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因此,家長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積極的情緒記憶。
父母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記憶能力,無須進行刻意的記憶訓練。在進行早期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孩子記住什麼,如何讓他記住等等,還要著重對孩子進行記憶興趣、記憶習慣的培養,親子一起探索出有效的記憶方法,如生活聯想法、類比法、重複法等。
鼓勵孩子模仿。
鼓勵孩子模仿也是成功的捷徑之一。模仿就是對人或動物、事物的表麵現象仿效、照著樣子做,這是創造的開始。模仿是孩子本能,但是怎樣發展孩子的模仿能力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不少人不重視孩子的模仿,認為這是缺乏創造力的表現。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其起因就是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你不妨從模仿開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父母要注意言行。
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模範對象,因此,父母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模仿對象。孩子2—3歲的時候,中樞神經係統的機能不斷加強,大腦結構日益完善,可以認識更多的東西了,這是模仿的最佳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最需要有玩伴。父母每天都必須抽出一定時間來陪孩子玩,這是十分重要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不再滿足與小動物為伴了,他們常常會擺出“小大人”的樣子,經常說“我自己來”、“我要那一個”、“你別動,我會”等。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逐漸增加模仿的難度,比如進行律動表演,可以按照樂感、調式、節奏、感情色彩等要求,讓孩子做十分豐富明快的動作,很多孩子都會模仿得惟妙惟肖。
2、給孩子提供模仿的環境。
孩子能夠坐的時候,父母就可以每天用童車推著他到戶外去活動2—3小時,讓孩子接觸空氣和陽光,接觸美麗的大自然。父母也可以在草地上鋪一塊小毯子,放一些玩具在毯子上,讓孩子挪動身體,伸手去抓,這就是模仿的早期準備。
3、引導孩子正確模仿。
對孩子來說,什麼都是值得模仿的。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都很感興趣,總希望像父母一樣能夠做各種事。觀察資料證明,孩子認為最感刺激的事兒也最願模仿的是學電影電視中的“壞人”。“壞人”叼著煙,蹺著腿,打打殺殺,飛簷走壁,披著衣服,戴著墨鏡:在孩子的心目中,這實在是太威風了。
麵對這種情況,父母就必須進行正確引導了。孩子模仿的對象應該是健康的。比如模仿醫生看病:孩子可以會用椅子擺成醫院,像模像樣地給玩具布娃娃看病,開藥,打針。這種創造性模仿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識,學會生存,從小樹立為別人服務的理想等。
4、擴大孩子的活動空間。
如果孩子不願意在小圍欄裏玩,父母就應該讓他出來。兒童教育專家研究認為,孩子在小圍欄裏玩的時間一般到半歲左右。如果到了九個月,父母還把孩子圈在小圍欄中,對孩子來說這與成人坐“監獄”沒有什麼區別。
孩子不願意在小圍欄中玩,不一定就是又哭又鬧,而是他們在小圍欄中玩煩了,根本不想再在裏麵玩了。如果父母不明白這一點,就會極大地阻礙了孩子模仿的能力發展。因此,父母要盡可能提供給孩子開辟一方新的天地,不要因為怕麻煩,圖清閑就長時間地把孩子“關在”小圍欄中。
俗話說:“孩子歲半,翻壇倒罐。”擴大孩子的活動空間,孩子可能會打破一些東西,幹一些“壞事”,但是這應該是無所謂的。容易打破的東西要收拾好,衣服髒了洗一洗就可以了,這都是正常的現象,不要在乎這些。
鼓勵孩子創造和想象。
愛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就是利用以往的感知材料,經過改造和組合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想象力對他們一生創造力的發展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