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孩子的記憶活動很容易受情境或情緒影響。通常,孩子對伴隨動作或較強情緒體驗的內容記憶效果更好。對周圍環境中形象鮮明、生動的事物記憶較深。
3、防止因強迫學習而破壞記憶力。
記憶是大腦皮層暫時神經聯係的建立,而這種暫時的神經聯係由於沒有得到強化,隨著時間的流逝,暫時聯係也隨之消失了。比如,早年學習的知識或技能,長期不運用也不複習,就會被遺忘。同時由於外界的強烈刺激,或者人本身的緊張情緒,也會產生遺忘。再者,由於疲勞,大腦神經細胞的活動能力會降低甚至喪失,這也是大腦神經細胞的一種自我保護。因此,家長在引發孩子興趣和熱情的同時,切不可不切實際地強迫孩子做事,一定要合理地安排孩子的作息時間,特別不能在孩子已經疲勞的情況下迫使他們學習,否則隻能是欲速則不達,甚至可能引起孩子的厭學心理。
4、幫助孩子掌握記憶的技巧。
記憶技巧是指在記憶過程中,人們用以提高記憶能力的一些必要的心理準備和技巧。人腦的記憶潛能是巨大的,那麼如何充分發揮這種潛能呢?關鍵就在於掌握一套科學的記憶方法。
記憶技巧有許多方麵,下麵是一些孩子需要盡早掌握、同時又是孩子能夠很快掌握的記憶技巧。
(1)直觀現象法。
根據孩子喜歡直觀形象的特點,充分利用具體直觀、生動鮮明的物品,引起孩子的興趣,幫助孩子記憶。直觀現象法就是抓住各種事物發生的現象,讓孩子去認識、記憶,特別是直觀後,要用啟發式的提問幫助孩子記憶。
(2)遊戲記憶法。
透過遊戲來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很重要,高爾基說過:“遊戲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途徑。”遊戲是孩子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活動。爸爸媽媽若把知識融於遊戲之中,那麼孩子就可以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記憶。
(3)器官參與法。
人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能夠大大提高記憶水平。當孩子在記住某些內容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量讓孩子調動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讓孩子既動手又動腦,如此可以提高記憶的效果。如認識紙,可以讓孩子用手把紙放進水裏看紙吸水,把紙放在火上燒一燒,用手撕一撕紙。透過實驗,孩子就能記住紙的幾個特性。
(4)兒歌記憶法。
一般來說,有節奏、能押韻的作品更便於記憶。如果能充分利用孩子的機械記憶能力,讓他們從小背一些兒歌和一些容易理解的詩歌,對於開發孩子的智力、擴大孩子的知識麵都是大有好處的。
(5)歸類記憶法。
如果把記憶比作知識的倉庫,那麼隻有把知識歸類之後,這個倉庫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儲存功能。因此,在教育活動中,爸爸媽媽要教給孩子一些方法,使孩子能把新舊知識聯係起來,進行歸類,在物體之間建立邏輯關係,以拓寬記憶的廣度。
(6)動作演示法。
有些知識利用動作演示,孩子就會準確理解並記憶。如讓孩子認識“掰”字,可以演示為手掌心相對合攏,做向兩邊分開的動作,“看”可以演示為把一隻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動作。
(7)理解記憶法。
由於孩子的經驗少,理解力差,所以孩子的記憶方式是機械識記多於意義識記。但意義識記比機械識記效果好,因此,父母應當更注意對孩子意義識記的培養。
為了讓孩子理解,要注意比喻的運用。在孩子活動中,無論是教詩歌、講故事,還是舞蹈動作、體育動作、繪畫技巧的示範,要正確規範,善於運用一些淺顯易懂的比喻手法破解難點,給孩子留下難忘的印象。
(8)聯想記憶法。
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智力好的兒童聯想往往都很豐富,世界上有許多發明創造也是由聯想引發的,如牛頓通過由蘋果落地這件事聯想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從開水衝擊壺蓋發明了蒸汽機等。采用聯想法能夠減少枯燥感,記憶也變得簡單。
(9)任務記憶法。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提出各種記憶任務,培養孩子的記憶習慣。比如周末帶孩子去動物園之前,讓孩子留心動物園中有哪些動物、哪些植物、各種動物長什麼樣、是怎麼去動物園的等等,晚上回家後要求孩子說給爺爺奶奶或其他人聽。孩子複述時可以幫他記錄下來,使孩子產生一定的成就感。或者在講故事前,讓孩子注意故事中講了哪些人、他們在幹什麼、說了什麼話等等,培養孩子的有意記憶能力。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給孩子提出的記憶任務要盡量具體,難易適中,當孩子完成任務時要及時給予積極的回應。
(10)重複強化法。
重複是記憶的基本方法,對孩子尤其適用。重複可以使大腦中淡漠的印象變得深刻,模糊的印象變得清晰。父母不厭其煩地反複做某些事,不斷地讓孩子看、聽、摸、聞,可以鞏固孩子的記憶。況且,孩子往往也喜歡重複,他們能反複要求父母多次重複同一個故事,直到能記熟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