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原理37(1 / 3)

商業模式容量測評

商業模式的容量測評分為兩個環節:各板塊的麵積測評和各板塊彼此之間的匹配性狀況測評。其中,前者是容量估計的基礎,後者則是一種修正性評估。

商業模式板塊麵積測評

對商業模式的“蓄水”容量測評,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對各個功能板塊的麵積測評。顯然,各個功能板塊的麵積越大,容器的總體積就越大,如圖6-5所示。

由於商業模式各個功能板塊的麵積均受其支撐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隻要能夠對各板塊支撐因素X、Y的狀況進行,也就是測評X、Y分別代表的行為方式,或活動安排的合理性水平,合理性水平越高,相應的X、Y取值也越高。當X、Y的長短情況測評完成後,即可得到關於板塊麵積大小的判斷。

在理想情況下,我們可以對X和Y的狀況進行客觀評價。但遺憾的是,多數情況下,對各個功能板塊支撐因素的狀況判斷,需要采取“客觀狀況+主觀評估”的模式來完成。在這裏,所謂“客觀狀況”,就是針對特別歸納出來被稱為“商業模式板塊麵積測量問題”所收集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必須是客觀的。所謂“主觀評估”,則是指根據各個測評問題所收集到的信息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給出量化分值。

表6-2 就是根據商業模式板塊結構設計的板塊麵積測評問題,以及對各個問題信息收集分析後的分值處理方法。根據這個方法就可以對現實中形形色色的商業模式進行容量基本測評。這種量表分析方法也是目前人們在商業模式評估方麵使用較多的一種方法,如祖特等人就應用這種方法分析了不同類型商業模式與競爭戰略的匹配問題。

祖特等人為了研究商業模式與競爭戰略之間的匹配關係,需要對商業模式的類型進行分類,他們劃分出兩類商業模式,即效率導向的商業模式和新穎性導向的商業模式,並對樣本中各個企業的商業模式類型屬於哪一類進行評估。他們進行評估的依據如表6-3所示。

板塊間匹配性測評

構成商業模式容器各個功能板塊間的匹配性測評,是商業模式測評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方麵的評估結果,在支持商業模式協調、商業模式創新等重要管理活動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匹配性測評的基本邏輯,是發現容器各個板塊中的“短板”環節在哪裏。為此,需要一個用以判斷各功能板塊的檢查清單,表6-4即是這一檢查清單的基本模版。

商業模式穩定性測評

穩定性測評是針對商業模式各個功能板塊可持續發揮其作用的可能性大小所做的一項測評。我們知道,商業模式各個功能板塊的底層材料是各種規則。這些規則對各個板塊所包含的有關主體相應活動的實施方式,提供不同機製、不同程度的約束。正是由於這些規則的存在,才使得上麵提到的活動以相同方式重複開展。各板塊的功能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實現。

然而,不同的規則,其約束力機製和約束力大小是各不相同的,從“非常巨大”,如信仰對一個人的行為影響(假入這個人有信仰的話),到“非常渺小”,如貼在許多公告場所牆上的告示牌(“諸如向前一小步”“此處請勿采摘”等)。

此外,一些規則雖然具有一定的約束力,但這些規則本身可能並不穩固,例如時尚。一種時尚,例如某種顏色對趕時髦的人士來講,是有相當程度的約束力的,但時尚本身是不穩定的。因此,基於時尚的顧客價值主張,就比基於某種技術規則(例如藥品的藥理)的顧客價值主張要“易揮發”得多。

因此,對商業模式構成規則的測評,就需要從規則約束力和規則持續性這兩個方麵進行。我們把前者稱為規則的強度,後者稱為規則的硬度。根據這兩個方麵的組合情況,可以劃分出四種基本的規則類型,如圖6-6所示。

模擬影響測評

商業模式的模擬影響測評就是對商業模式的改進效應測評。在前兩個階段測評的基礎上,人們可以發現測評對象的短板所在。根據這個短板的具體狀況,可以就如何改進該短板、改進完成後商業模式的容量增加情況等,進行模擬測評。這種測評對於企業、投資者以及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商業模式測評的應用

科學完整的商業模式測評結果,對應用該模式的企業、投資者、研究者以及政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企業應用

對企業來說,商業模式測評結果,可以幫助它做出三方麵決策。

首先,當一種模式的效能很不理想,也就是該模式的容量很小時,企業可做出放棄該業務的決定。在很多場合,由於企業並不能完全確定自己的模式“差勁”到什麼程度,因此,常常抱以僥幸心理,寄期望於外部宏觀環境的改善,可使企業“時來運轉”,但實際上,一種商業模式如果其結構存在嚴重缺陷,那麼企業就很難指望環境的改變可以挽救這個情況。

其次,若測評結果表明,該模式效能不是很差,甚至存在一些改進或創新潛力,那麼,測評結果可以幫助企業選擇確定模式重構的方向、重點和途徑。基於測評結果的模式改進進程,與完全靠感覺來驅動的模式改進,當然具有本質上的不同。

最後,即使測評結果表明,商業模式不存在可挖掘利用的潛力,也不存在重大缺陷,企業暫時不需要進行模式改進,這時測評結果還可以用來指導企業優化其競爭戰略,開展組織結構優化甚至創新等管理工作。還記得我們在分析商業模式功能時說過的話嗎?商業模式一旦成行,它將在事實上構成企業運營的“小環境”。商業模式不僅影響到外部顧客、投資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認同”,也將對企業決策者關於盈利能力、競爭條件的判斷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戰略定位和戰略措施。當這樣說時,我們是站在企業外部,作為一個完全理智的觀察者而言的。企業要想正確利用商業模式的這種影響,就必須對實際的模式效能形成正確認識。

投資者應用

商業模式測評結果對投資者,尤其是股權投資來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原因很簡單:既然商業模式的狀況決定了企業經營的“蓄利”能力,而企業價值又與該企業的盈利能力直接相關。因此,商業模式也就是企業價值的主要決定因素。股權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他們所投資企業的價值走向。因此,係統準確地掌握商業模式效能狀況,幾乎可以說就掌握了投資的生命線狀況。

這種情況在測評結果包含有關商業模式的潛力測評信息時,將達到其“極值”:由於商業模式是有缺陷的,因此,股權投資者可以以較低價格購買企業股權,但因為能夠掌握該企業商業模式改進的方向、途徑、結果等信息,投資者可有效參與企業商業模式的改進,並由此導致該企業的價值提升,也就意味著他們投資的股權的價值提升。

研究者應用

對研究者來說,完成對某企業商業模式的準確測評可以幫助他們沿著測評結果,主要是被測模式的優勢與短板,開展一係列“解剖”式研究:該模式的優勢來自何處?(我們仔細看一下蘋果公司到底強在什麼地方?)該企業短板是如何形成的?背後的引致因素及其機理是什麼?這些因素和機理是否會在其他企業或產業中存在?(想想傳染病學家在獲得一個可能導致大麵積感染的病毒時都會做些什麼!)等。這是一種其他知識與信息無法支持的研究。

政府應用

對政府來說,對某些重要產業如戰略新興產業,或待改造的傳統產業中的企業商業模式測評,可以幫助他們製定有關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等,以促進而不是阻礙這些產業中有關企業的商業模式進化。

商業模式協調管理原理

目標與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