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設計主題的N-I-C-E
除了通過上麵提到的設計要素進行商業模式活動係統的設計以外,祖特和艾米特又提出了設計主題工具性概念。設計主題關注的是,商業模式以何種方式或途徑實現有差異的價值創造。為此,他們提出了四類差異化的價值創造途徑:新穎性(Novelty)、套牢(Lock-in)、互補品提供(Complementarities)以及高效率(Efficiency)。
新穎性就是提供一種新價值,在第3章中,我們將之稱為滿足型價值。企業解決的問題使得顧客完成了以前從未開展過的工作,如太空旅遊、更方便的支付、新的加工過程等。
套牢則是指企業通過聯合第三方,使得顧客的轉移成本過高,以至於無法或者不可能擺脫企業轉向其他供應方。例如eBay的商業模式,由於聯合了巨大的拍賣方,因此競購方無法離開這個平台。
互補品提供比較明確,就是企業提供盡可能多的配套產品或服務。例如,銀行既開展傳統存貸業務,又代銷保險等;電影院既放電影,又提供爆米花、飲料、玩具等,使得顧客獲得一攬子滿足。
高效率就是使活動係統的效率高到一定程度,使顧客獲得價格上的優惠,這與成本領先戰略的思維是一致的。
商業模式構建管理原理
目標與過程
商業模式構建的目標,就是實際形成具有真實結構、可用的商業模式。根據商業模式的結構理論(詳見第3章),商業模式構建或重塑包括兩個基本環節:板塊結構構建(重塑)和規則結構構建(重塑)。
關鍵問題與主要障礙
商業模式構建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第一,時機選擇。
與商業模式醞釀不同,商業模式構建涉及企業“真金白銀”地投入和“真刀實槍”地行動。因此,即使醞釀階段順利完成,構建的展開也需要選擇正確的時機。約翰遜等人提出商業模式重構時機的五個判斷標準,或者說依據:
?當現有的解決方案價格太高或過於複雜,以至於大量潛在顧客被擋在市場之外、其需求亟待滿足的時候。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新興市場(或金字塔底層市場)推廣產品也屬於這類情況。
?當新商業模式可以使得新技術得到充分和更合理的應用的時候。如蘋果手機或MP3播放器,或者利用成熟技術可以進入一個全新市場(如把軍工技術用於民用領域,或反過來,把商業技術應用於軍工領域)的時候。
?當某個領域尚無“以完成工作為核心”的理念的時候。這種情況在工業領域很常見。在這些領域,企業關心的焦點是本企業產品或客戶群。於是,他們對現有產品不斷改進,結果是產品不斷大眾化。而以顧客工作為核心的做法則能夠迫使企業重新定義盈利能力。這種以顧客工作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往往會改變整個市場或產業的遊戲規則。
?需要抵禦低端的破壞性競爭者的時候。
?需要對競爭基礎的改變做出響應的時候。在市場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合適的解決方案”的定義也在不斷變化。為此,重構不僅必要,更是麵臨重大機遇。
第二,現有模式評價。
在許多商業模式研究者看來,製約商業模式構建或重塑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企業決策者往往無法正確評估企業現有的商業模式或進化中的商業模式。正確的評估不僅可以幫助人們識別現有模式的缺陷,進而確定改進的方向,還可以幫助人們找到更好地利用現有商業模式的途徑、措施等。
第三,起點理論。
我們在前麵多次提到,商業模式構建、重塑是一個逐步推進的實驗過程。這個過程的起點是一個作為後來試錯—學習基礎的“初始理論”(詳見第5章)。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起點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醞釀階段形成的藍圖商業模式。
在眾多商業模式研究者看來,商業模式實驗創新的實質就是不斷校驗和調整創新的“主導邏輯(Dominant Logic)”。而這個主導邏輯其實就是關於兩件事情及其相關關係的安排:第一,為顧客解決什麼問題;第二,企業如何據此賺錢。作為各個階段商業模式實驗創新基礎的“起點理論”,就是關於這個主導邏輯的相對係統的闡述。
第四,試錯—學習。
由於其結構的多板塊特征和影響因素複雜性,商業模式構建或重構是一個逐步推進的實驗過程,該過程的基本內容就是試錯—學習。這個試錯—學習主要由雙環學習組成。所謂雙環學習,是指當實驗過程的階段結果與預想目標有差距時,人們不僅通過學習調整實踐行為,同時也通過其他內容的學習,調整預期目標、行動原則、組織慣例等結構性因素。而這些因素中的很多內容,都涉及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設計安排。
第五,規則構建。
我們已經知道,商業模式的低層材質,也就是它實質上的構成要素,是各種各樣的規則。而組成一個具體商業模式的規則,從其來源看,又可分為三類: 企業自主設計的規則,如流程監控辦法、產品使用指南等;企業主動借用的規則,如有關國家標準、流行的時尚、互補產品的技術性能等;企業被動借用的規則,如政府有關產業政策、目標顧客的某種信念或信仰等注3。
注3:經典戰略理論一般把政策、社會文化等外部因素,視為與企業戰略與組織等“管理變量”對應的因素,但它們的影響“外在於”管理決策。《發現利潤區》《利潤模式》等書作者斯萊沃斯基等的典型說法是:這些因素是企業利潤獲取的“支撐因素”,其中有一些支撐因素往往位於企業知覺之外。但在商業模式視角下,一部分外在的“支撐因素”,就是商業模式內在的構成因素,隻不過,它們是以“被動借用規則”的形式成為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的。這也是我們強調商業模式具有“局部的外部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