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原理35(2 / 3)

注1:在一些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如電子商務產業)中,企業難以在剛開始醞釀其商業模式時,就完整識別潛在的顧客價值空間。因此,準確地說,這裏提出的要求是:企業如何能夠通過有限的“市場觸摸”,快速調整其對顧客價值的判斷,並調整其顧客價值定位。

第二,未來的收割業務與收割模式。

商業模式醞釀階段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勾畫出未來的收割業務,也就是企業可據以向目標顧客收費的活動安排。簡要地說,就是醞釀清楚未來“向誰收錢,收什麼錢”或者以什麼名目向誰收錢。

最簡單也最傳統的收割業務,就是產品銷售業務。企業製造出某種產品,然後把它銷售給顧客,即向顧客收取產品購置費,但收割業務絕不僅僅隻有這一種。即使對傳統的製造企業而言,也可以在安裝、維修、谘詢服務等環節進行收割。例如,電表製造企業可以將產品——電量表送給顧客,而通過抄表、結算等業務收費。IBM公司發現,它可以放棄PC機、筆記本電腦等產品的製造和相應的收割業務,轉而在管理谘詢、係統集成等業務上實現收割。

雙邊市場理論提出了一類新的收割業務——向資助者收費的業務模式。(我們在第2章“胚胎商業模式”視角下提到過這種模式。)傳統圖書出版機構的收割業務就是將圖書賣給讀者。而資助者模式則不同:它是將原來的收割業務——賣圖書,改變為圈地業務——把圖書低價甚至免費送給讀者;而收割業務則演變成在發行的圖書中添加些廣告,然後接受廣告商的“資助”。

伴隨互聯網的發展,一些網絡銷售公司,如阿裏巴巴、蘇寧易購等,開始進入所謂“互聯網金融”業務,也就是向網絡交易的買家和賣家提供資金融通業務。這類業務的基礎在於參與網絡交易人群的巨大規模。而與之相應的金融服務,很可能會成為比這些機構傳統收割業務盈利水平高得多的收割業務。

商業模式醞釀的主要障礙

商業模式醞釀是一種以想象、思考、創意等為基本形式的思維活動。因此,這一過程的主要障礙也主要集中在影響思維的理念、認知層麵上。

第一,“道具”迷信。

商業模式醞釀階段可能出現的最大障礙,或者說管理問題,就是所謂“道具崇拜”思維。

雖然某個有價值的顧客問題的客觀存在,是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前提,但商業模式醞釀、設計的真正啟動,往往是在某個可用於解決上述顧客問題的新技術成熟並開始得到應用之後,才會真正開始。這就是說,人們往往是在某個基於新技術的產品——我們前麵所說的“道具”——出現之後,才會考慮基於這個新產品的業務創新。由於“道具”在解決顧客問題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這就很容易醞釀過程患上“道具”迷信症。

“道具”迷信症的根本表現是:對道具本身的關注,主要是對道具的功能、技術特性等方麵的關注,超過了對顧客問題的關注。這種情況會同時影響階段兩個關鍵問題——顧客價值主張和收割業務的醞釀、設計和方案成型。

“道具”迷信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創新業務主要決策者的創新理念。具體來講,是該決策者對創新成功因素的認知狀況。這一狀況受決策者從業經驗、知識結構以及專業背景等因素影響。此外,有關的產業政策、市場環境、法律法規及其執行狀況等外部因素,也會影響到上述決策者認知。

除了決策者個人因素以外,企業高管團隊或創業者團隊主要成員的構成情況,也會成為“道具”迷信症的誘因。

第二, 恐懼多贏。

“恐懼多贏”是商業模式醞釀階段的另一個主要的思維障礙。這一思維會習慣性地將顧客問題解決的主體,局限在企業自身。這一思維會產生兩種消極後果:第一,由於單個企業的能力有限,因此局限於企業自身,就使得原本可能較為豐富的顧客問題,被生硬地切割成較小的問題,造成商業模式的先天不足。第二,即使企業保留了原有的顧客問題,但僅靠它自身的資源與能力,是無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這就有可能導致企業的商業模式功能板塊之間的“失衡”注2。

注2:嚴格來講,多贏思維的確立,還受到外部政策、法律乃至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有時這種影響甚至超過企業家的思維因素影響。

商業模式醞釀過程中的管理角色

商業模式醞釀是一個直覺梳理、認知歸納、係統構思、藍圖論證的思想形成與碰撞過程。這一醞釀過程必須靠一批人的溝通交流才能實現健康發展,而這個“醞釀群體”包含以下四種角色。

布道者

布道者是指發現並產生某個新的未被發現或重視的顧客問題的人。最適合的布道者是上述創新業務主要決策者。這個人在某個親眼觀察某些現象,或獲得某些外部信息,包括科技谘詢、政府報告、新聞報道以及朋友聊天、小道消息等之後,產生了關於某個潛伏的顧客問題的看法或判斷。由於其潛伏性,這個可能成為新商業模式基石的顧客問題,往往並不易被他人所接受,甚至可能在一些人看來是“異想天開”的。布道者的意義就在於,這個人將以“為道獻身”的情懷和精神,執著於對這個問題的跟蹤、關注、考察評價。他們可能在一段時間內相當“孤獨”,但絕不會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