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師資隊伍

受英國高等學校教師結構的影響,加納高等學校的教師職稱分為四大類:教授、副教授、高級講師、講師。(楊漢清、韓驊:《比較高等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頁。)在加納高等學校中,工作人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術的(academic),一類是非學術的(nonacademic)。各大學自己決定教師的選聘標準和聘任過程。大學學術委員會通過自己的聘任委員會選擇和提拔教師到學術和管理方麵的職位任職。教師聘任委員會由副校長作為主席,學術委員會選舉2名高級教授做顧問,相關學院的院長、係主任作為成員。2名聘請顧問的觀點被作為評價高級講師或以上人員的依據,而對副教授或教授或同等職位的教師的聘用則要征得大學委員會的同意;對高級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的聘用則由學校行政決定。

(七)留學與人才外流

由於曆史的原因,加納有著出國留學的傳統。同許多非洲國家一樣,加納的出國留學既存在機遇,也麵臨著挑戰。一方麵留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但也造成了許多人才的外流。加納的高等學校人才外流既有在非洲大陸內流動的,如部分教師流入南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等國;也有向海外發達國家流動的,如英國、美國等。有關研究表明,1998年有大約120名博士流出加納,僅在美國工作的加納物理學家就有600~700名,這個數字約相當於仍留在加納的獲得博士學位者總數的50%。(Sethi,M.“RetumandReintegrationofQualifiedAfricanNations,”inBrainDrainandCapacityBuildinginAfrica.SibryTapsoba,SabioaKassoum,PascalVhouenou,BankoleOni,MeeraSethiandJosephNgu,2000,3848.)

三加納高等教育發展改革路徑

非洲各國曆史較短、文化基礎薄弱,教學及科研服務條件很差,采用英國的教育體製必然是南轅北轍,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非洲各國自獨立以來,不斷進行教育改革,以擺脫殖民地時代的束縛,特別是近年來,許多國家的教育成果顯著。加納根據本國情況,逐漸實行了6—3—3—4的教育體製,即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殖民地時代加納沒有正規的大學,隻有2所大學學院提供倫敦大學的學位。1957年加納擺脫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先後建立起加納大學、庫馬西科學技術大學、海岸角大學及加納北方大學,具有獨立的學位授予權,脫離了與英國倫敦大學的特殊關係。而後一批新型的大學也陸續建立起來。獨立後加納政府把發展公共第三級教育機構看作國家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關鍵部門之一。發展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為接管統治和管理國家準備人才資源,建設現代化,進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到1975年,加納已擁有撒哈拉以南非洲最發達的教育體係,高等教育也走在前麵。加納的高等教育係統是在國際移植中經過幾次重大的改革而形成並日臻完善的,其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徑大體經過下述三個時期。(Neave,G.andvanVught,F.A.(eds.)GovernmentandHigherEducationRelationshipsacrossThreeContinents:theWindsOfChange.PrintedinGreatBritainbyBPCWheatonsLtd,Exter,1994,3035.)

(一)第一次改革:大會人民黨(CPP)文職政府時期(1957年3月至1966年2月)

由恩克魯瑪(KwameNkrumah)領導的大會人民黨(theConventionPeople’sParty)於1951年成立了加納本土第一個政府,1957年獲得獨立後成為加納第一屆文職政府。新政府製訂了雄心勃勃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計劃,其中之一就是迅速發展各級各類教育。1951年加納教育部長發起的“加速教育發展計劃”掀起了加納教育發展的第一次高潮,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了許多初等學校、中等學校和教師培訓機構。20世紀60年代加納迎來了教育發展的第二次高潮。其中一個特殊的運動就是“高等教育優先運動”,即高等教育的擴張和發展,政府對高等教育進行了大規模的投入,如3所大學的建立和完善。在處理大學與政府的關係問題上,政府加強了對大學的控製,但沒有完全廢棄或打破大學的自治權。加納在這一時期製定了《加納大學法》(theUniversityofGhanaAct,1961),該法構成了國家有關大學法律的正規框架。

(二)第二次改革:文職、軍人政府交替統治時期(1966年2月至1981年12月)

1966年加納的國家解放委員會(TheNationalLiberationCouncil)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CPP政府,建立了新政府。此後至1981年底,加納共有5次新舊政府交替。(5次政權變更的時間分別為:1966年2月至1969年10月;1969年10月至1972年1月;1972年1月至1979年6月;1979年6月至1979年9月;1979年9月至1981年12月。)在這一時期的第一階段,國家高等教育政策的一個顯著變化是靈活處理政府和大學之間的關係,並建立了國家高等教育委員會(NCHE)來協調和控製高等教育體製的運行。在這一階段的第二個時期即20世紀70年代,政府鼓動消除與大學的對話關係,造成了政府與大學關係的緊張。政府加強了對大學的控製,同時資源投入也急劇地減少,辦學條件惡化,大學教師流失嚴重,導致大學信心及精神的嚴重缺失,也導致了高等教育效率的下降。在這個時期的後一階段,3所大學在辦學思想和運作模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規模和招生人數擴大了,增添了新的課程和學位,和廣大公眾建立了不同的關係(包括和政府部門),而且每所大學都形成了自己明顯的辦學特征。在內部學術管理上也保持了大學學術方麵的直接權力。盡管加納大學在很多方麵承受了壓力,但是毫不誇張地說,加納大學的程序性、實質性的自治在這一階段基本上是保持完整的,加納的高等教育係統更趨向於政府的監督指導模式。

(三)第三次改革:臨時國家防禦委員會(PNDC)政府時代(1982年1月至今)

進入20世紀70年代,非洲經濟危機較早地對加納產生了影響,加納的政治和經濟發生了危機。1981年12月軍人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原來的政府,成立了以羅林斯為首的臨時國家防禦委員會(PNDC)政府。新政府奉行民族和解與經濟複興政策,用很大的熱情去重建社會,以克服國家的危機;在高等教育方麵也采取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新政府在國家宏觀管理上廢除了原來的國家高等教育委員會,建立了國家教育和文化部高等教育局(TheHigherEducationDivisionOftheMinistryOfEducationandCulture),並著手改革。改革涉及內部管理、教師任命、入學機會、學術計劃的結構、入學考試、科學研究、大學的外部合作、經費支持以及學生支持等方麵。1992年加納開始實行多黨製,同年底羅林斯當選總統,順利實現由軍政府向民選政府的轉變。1996年12月羅林斯蟬聯總統。2000年12月舉行總統大選,新愛國黨(NewPatrioticParty)領導人庫福爾(KwameAddoKufuor)當選總統。此後政局比較穩定,高等教育政策也相對具有延續性和比較穩定。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加納政府對高等教育再一次進行了重大的改革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①調整高等教育結構。為了確保第三級教育係統的調整和高效地貫徹政府部門的決策,所有的高等教育機構都直接接受教育部門的監督和指導。這加強了政府的集權能力,同時大學學術自由也是被認可的。另外,合並或重組了第三級教育部門,調整諸如課程結構、學年學期、師生比等具體細節問題,其目的在於資本重組、資源共享、減少單位成本、遏止資源浪費。結構調整還體現為提高人才培養層次,加大研究生培養力度、擴大規模、增設實用學位。②改革大學財政撥款。1986年底建立的大學合理化委員會提出了一個一方為政府部門、另一方為學生家長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製,後者的任務是逐漸承擔全部的住宿和其他雜費。③完善大學內部管理。改革大學委員會的組成成分,引進新的管理機構模式諸如法人計劃單位(theCorporatePlanningUnits)和商業管理者(BusinessManagers)模式。④實施學期/學分製。加納大學、科學技術大學、海岸角大學最早開始實施學期/學分製體係。學期/學分製得到大學合理化委員會的推薦,並得以強化和實驗後於1992年9月開始全麵實施。

四加納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分析

(一)政府管理策略的選擇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政府的公共部門管理都存在兩種策略:其一是政府理性計劃控製策略(thegovernmentalstrategyofrationalplanningandcontrol),其二是政府自我管理策略(thegovernmentalstrategyofselfregulation)。在加納高等教育現代化國際移植過程中,政府管理高等教育決策模式的選擇,它不是一味地移植英國模式,而是充分考慮到了兩種模式在具體環境下的運用,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采用了不同的管理策略。

(二)政府管理模式的抉擇

與政府管理策略相對應,從政府管理模式的角度看,也存在兩種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模式:其一是政府控製模式(thestatecontrolmodel),其二是政府監督模式(thestatesupervisingmodel)。政府控製模式是歐洲大陸高等教育體製的傳統模式,又稱大陸模式。它是一種高度集權的管理模式,以法國為典型代表。政府監督模式起源於美國高等教育和傳統的英國高等教育,所以又稱“英美模式”。它是高度分權或集權與分權相結合、偏向於分權的管理模式。傳承英國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加納政府對大學的管理模式是兩種模式的結合,即既強調政府的控製,又強調地方和大學的辦學自主性。

(三)高等教育自治和學術自由的保存

在非洲高等教育中,公立高校占主導地位。大多數非洲高校由國家首腦掌握著最高權力、擔任校長,擁有任命副校長及以下各級管理人員的權力。這一狀況在加納尤其典型。高校校長隻是一個象征性的職位,副校長如同美國大學的校長,擁有董事會所授予的行政權力;而董事會的董事大多由政府任命。加納的高等教育有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優良傳統。在幾次高等教育變革中,政府對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都給予尊重。例如,1977年,當軍事政府命令解除加納大學醫學院2名教授的職務時,政府迫於大學和教授組織的壓力而不得不又恢複了他們的權利;1981年2名關鍵性的政治人物遭到安全機關的迫害時,他們能找到庇護的地方之一就是加納大學的校園。(Neave,G.andvanVught,F.A.(eds.)GovernmentandHigherEducationRelationshipsacrossThreeContinents:theWindsofChange.PrintedinGreatBritainbyBPCWheatonsLtd,Exter,1994,33.)加納大學有較完善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保障機製,如大學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及各種各樣的專門委員會。當然,加納的軍事政府所允許的自治和自由都是有限度的。

(四)市場作用的發揮

受英國傳統的影響,加納的大學教育是從免費開始的,直到1971/1972學年學生不但享受免繳學費的待遇,而且還得到了課本、生活等方麵的補貼。獨立後的非洲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並且生均成本較高,尤其是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加納有限的高等教育投入顯得捉襟見肘。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加納大學沒有新的建築工程,經常性開支幾乎不能維持發放教師工資。加納全國解放委員會(NationalLiberationCouncil)取得政權後,新政府從前總統恩克魯瑪(Nkrumah)博士那裏繼承了相對滯後的經濟發展和大量的外債。新政府急需調查公共開支狀況以便削減開支,並成立教育檢查委員會(EducationReviewCommittee)來審視教育的未來發展。教育檢查委員會在1968年報告中給政府的建議是:鑒於加納形勢的變化和經濟的窘迫,不加區別地對每一位加納大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的資助製度應予以取消,代之以一種三重製(tripartitesystem)的政府資助體係,即為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對修習人力優先課程(manpowerprioritycourses)的學生提供資助金(bursar),對其餘的學生提供須償還的無息貸款。政府部門開始把目光投入市場,發揮市場的作用,希望在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係上,讓市場充當一個緩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