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巴西經濟的發展和中學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多,加上人力資本理論的影響,要求進大學的人數也日益增多。但由於公立大學存在錄取的最高限額的限製,導致入學考試競爭仍相當激烈。有些熱門學科(如應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和院校申請入學者達到實際錄取數的10~20倍,而這種情況在私立大學(除了醫學和牙醫學科外)是不存在的。研究生招生入學很像美國模式,申請入學者必須持有推薦信、書麵意見,然後接受麵試和書麵考試。

到20世紀80年代,高等教育招生體製再次改革,主要是調整學科招生名額。但由於就業壓力以及入學的預先篩選製等原因,巴西高等學校和學科招生中不平衡現象仍然嚴重,有些學校和學科招生不滿。表66反映的是1982年巴西高等學校招生的情況。

1982年巴西各級高等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招生不滿的現象,總計9萬餘個名額空缺,其中以私立大學和聯邦大學更突出。

20世紀90年代以來,巴西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0年的11.2%上升到2000年的19%,實現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轉變。(UNESCO.WorldEducationReport2000.Paris:UNESCO,2000.)但巴西高等教育的這種招生體製仍然招致了許多非議。因為在巴西,最好的中學通常是收費昂貴的私立中學,這些中學的學生來自於上流社會家庭,他們在高考中處於優勢,能夠進入最好的免費的公立大學;而窮人須花錢上低質量的大學(大多是私立學院)。直到今天,這種招生體製仍然被指責為社會的倒退。為改變這種狀況,出現了兩種改革的政策建議:一是減少公立大學入學障礙;二是向有能力支付學費的人收費,實行獎學金製度並為貧困學生提供助學貸款。針對第一種選擇出現的擔心就是它會降低公立大學的質量;而對第二種選擇沒有出現較大的爭議,隻是認為“大學通過學費獲得的經費應以不超過日常經費的10%為宜”(Schwartzman,S.andKlein,L.“Brazil:HigherEducationandGovernment,”inNeave,G.andvanVught,F.A.(eds.)GovernmentandHigherEducationRelationshipsacrossThreeContinents: TheWindofChange.IssuesinHigherEductionSeries,Volume2,1994,222.)。

(五)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重視科學研究

研究生教育被認為是巴西教育的珍寶。早在20世紀50年代,福特和洛克菲勒基金組織就曾資助巴西學生去美國完成研究生學習。自那時起,巴西還出現了幾個資助學生在國內外進行研究生學習和研究的公立機構。直到1968年《大學改革法》頒布,巴西才開始在自己國內開設研究生教育課程,發展研究生教育。巴西政府積極鼓勵凡有條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都開設研究生課程,政府在財力上給予一定的支持。

高級人才進修協調局(CAPES)是教育部負責高等教育的重要機構之一,它創建於1951年,主要職責是負責研究生教育和獎學金製。這是一個高效而受人尊敬的機構,擁有一套不斷發展的全國研究生教育課程的評價體係,通過收集詳細的數據和同行評價劃分為從A~E五個等級,這些等級被用來作為發放研究生獎學金的重要依據,為研究生課程提供經費支持。因為CAPES聲譽高,其排隊情況通常被其他機構和公眾評價國家研究生教育質量時援用。

除了CAPES以外,對研究工作的支持通常來自教育部之外。在巴西有一個國家科技秘書處(NationalSecretariatforScienceandTechnology),享有部級地位。它下設的幾個部門包括國家研究委員會(CNP)、財政研究項目部(FINEP)和4個國家研究實驗室(宇宙研究所、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婦女研究所和國家技術研究所)。其中在國家研究委員會(CNP)裏有一些研究機構還提供數學和物理方麵的研究生教育。國家研究委員會(CNP)除了自己的研究活動外,傳統上還為國家研究和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專門的研究資金和獎學金。財政研究項目部(FINEP)擁有大量的資金和貸款,重點資助應用技術研究。聖保羅州設立的聖保羅研究基金(FAPESP)可以為大學或其他研究中心的研究提供州財政收入的1.5%的資金支持。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在其他州也建立起一些類似聖保羅研究基金(FAPESP)的機構。

自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初,巴西公立高等教育對正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實施免費教育,而且聯邦高校對學生的宿舍和食品供應都進行補貼。研究生不僅擁有免費教育,而且可以從高級人才進修協調局(CAPES)、國家研究委員會(CNP)以及聖保羅科學資助基金會(FAPESP)中領取定期生活津貼。國家對從事科學研究和開設研究生教育課程的私立高校也有資助。

現在巴西許多大學都擁有自己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研究生教育可以分為專業進修教育課程(latosensu)和碩士、博士學位課程。要取得碩士、博士學位都要提交學位論文並通過論文答辯。這些研究生課程計劃每2年需評估一次,根據它們的績效來決定其可獲得的公共經費的多少。

巴西研究生教育在20世紀70年代是快速增長期。“巴西的研究生課程點,1974年為608個,1979年增加到974個,增加幅度達60%。其中碩士點從1974年的451個增加到1979年的717個,增加了59%;博士點從1974年的157個增加到1979年的257個,增加了64%。”(黃誌誠:《世界教育大係·巴西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頁。)80年代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發展停滯;到90年代初,又重新迅速發展;到1994~1999年,碩士生數目增加了27%;博士生比例增長更快,1994年有18900人攻讀博士學位,到了1999年,這個數目上升到29900,增加了58%。巴西現在每年有14500人碩士畢業,4600人獲得博士學位。(MarlowFerguson,R.WorldEducationEncyclopedia.(Secondedition)VolumeI.UnitedStatesofAmerica,2002,172.)除了加強國內研究生的培養外,還十分重視向國外選派留學生。

目前巴西研究生教育改革關注的重點是將研究生課程點普及到全國各個地區;完善其鼓勵和控製研究生教育的手段;加強研究生的基礎教育和提高研究生質量;同時要求把教師的進修提高和研究生教育結合起來。

(六)積極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多樣化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巴西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力資本理論和發展主義教育觀的引入,促進了巴西高等教育需求的猛增,同時也給當時巴西軍政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首先,中學畢業生人數增多,但由於公立大學都有錄取最高限額的規定而導致許多學生高考合格而沒有機會上大學,這些學生的增多已經出現了躁動;其次,盲目擴招勢必加重公立大學的財政負擔和影響公立大學的質量。因此,巴西軍政府決定積極發展私立高等教育來解決麵臨的壓力。

為了鼓勵開辦私立高校,巴西政府放寬開辦高校的限製,並提供免稅和貸款。在管理上,政府對私立高校也更為寬鬆,私立高校可以自行挑選校長,在籌措經費、招生以及製訂教學計劃等方麵均享有比公立高等教育更大的自主權。對於進入私立高校的貧困學生也有一套貸款製度,學生貸款包括大學收取的學費和少量個人生活費。學生貸款計劃由教育部控製,由巴西各州銀行具體實施。貸款基金是由教育部投資以及私人和州銀行在中央銀行1%的義務存款兩部分構成的。學生畢業1年後開始還款,年利率15%(Neave,G.andvanVught,F.A.(eds.)GovernmentandHigherEducationRelationshipsacrossThreeContinents. IAUPress,1994,222.)

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危機的時候,大學畢業生就業日益困難,加之高額的通貨膨脹率,導致拖欠貸款的現象非常多,貸款製度逐漸失去了它的自我資助特征而日益成為教育部的輔助金,在維持一些私立大學的正常運轉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在20世紀90年代,大約50%的私立大學學生得到了這種貸款的資助。(Neave,G.andvanVught,F.A.(eds.)GovernmentandHigherEducationRelationshipsacrossThreeContinents. IAUPress,1994,222.)到1991年晚期,這種貸款計劃得以修訂,新的貸款計劃使貸款標準更有選擇性,優先貸給那些首先接受教育部評價的大學的學生;貸款的分配也將集中在那些缺少公立大學的地區。

在這些政策的激勵下,20世紀60~80年代巴西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遠遠快於公立高等教育。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私立高校學生的絕對人數在20世紀60~70年代增長最快,每隔5年平均增長2倍。盡管1975~1980年的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但是私立高校學生的絕對人數卻每年都在增長。(黃誌誠:《世界教育大係·巴西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頁。)

現在巴西高等教育體係由公立大學(聯邦或州)、天主教大學和私立大學組成,類型包括大學、專業學院和獨立學院。私立高等教育在近20年發展迅速,為學生創造了300000個新的入學機會。巴西共有127所大學,其中59所是私立大學;有894個高等教育機構,其中672個是私立的。1997年巴西高等教育入學學生共計1945000人,到2000年這個數目增加到2125958人,其中女生占55%。這些學生大多數在私立高等教育機構就讀。(MarlowFerguson,R.WorldEducationEncyclopedia.(Secondedition)VolumeI,printedby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2,166.)

巴西私立高等教育的崛起,一方麵緩解了中學生升學的壓力和政府財政的困難;另一方麵,也起到了穩定社會政局和保證公立大學教學質量的作用,從而形成了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的格局。

四目前巴西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

巴西高等教育起步雖晚,但發展較快。同拉丁美洲其他國家相比,巴西高等教育不但數量可觀,而且質量也較好。到2000年,巴西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19%,實現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轉型。但是在巴西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高等教育的分布結構不合理

高等教育的分布結構是指高等教育機構在地區分布上的構成狀態。高等學校在各地的數量分布狀況,不同形式和不同等級高校的分布,不同科類專業的分布,構成高等教育整體的布局。

巴西全國習慣上被劃分為五大地區:東南地區、南部地區、東北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和北部地區。其中東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很發達,其他地區相對落後,地區之間貧富差異懸殊。這對高等教育的分布結構產生了直接影響。

巴西殖民地時期,由於葡萄牙王室曾定都裏約熱內盧,為培養統治人才,創建了一些包括皇家科學藝術職業學院在內的專業學院,如陸軍學院、海軍學院、醫學院等。巴西獨立後直到20世紀初創辦的專業學院也多在東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20世紀20年代巴西創辦的2所大學,也位於南部地區和東南部地區的裏約熱內盧州和米拉斯吉拉斯州。巴西1986年有31719人獲碩士學位,7759人獲博士學位,全部學生中,有753人來自東南部,此地集中了這個國家95%的碩士(MA)畢業生和75%的博士。(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三十五國教育發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頁。)

直到20世紀80年代的1987年,巴西共有高等學校853所,9%為大學,8%為獨立的或綜合的學院,83%為獨立的教育機構。在全部的教育機構之中,64%在東南部。表68是1987年按管理性質和歸屬劃分的高等教育機構情況。

直到今天,巴西高等教育體係的地區分布差異仍然很大,巴西東南部地區是全國最發達的地區,博士的72.6%和碩士的54.6%都集中在東南部地區。教育部對各地區的高教資助,加劇了各地區之間的差異。“教育部資助高等教育的總額的97.1%用於聯邦大學。在各地區的分配如下:東南部地區37.6%,東北地區為28.0%,南部地區為18.7%,中西部地區為10.0%,北部地區為5.7%。”(黃誌誠:《世界教育大係·巴西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頁。)可見,越發達的地區獲得的資助越多,“富者越富,窮者越窮”,導致地區高校間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和惡性循環。如何縮小這種地區分布差異,加大對中西部和北部地區高校的投入,成為巴西高等教育界乃至整個巴西社會麵對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大學自治和科研存在局限

巴西憲法規定巴西大學是自治的,大學享有教育、科研、管理和經費等方麵的自治權。政府明確了大學自治的基本精神,承認大學作為公共機構的特殊性。但大學自治是通過大學全麵履行其職責而得到承認的,同時不能淩駕於法律之上。大學自治的核心問題應該是大學怎樣開展活動,實現其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職能。因此為了獲取政府和私人捐贈的經費支持,一方麵大學必須遵循相關教學、科研等原則的要求;另一方麵大學又必須接受政府和社會對它的評價。在2001年,聯邦大學在改革過程中麵臨的問題之一就是大學管理者在再分配資源時缺乏應有的自由。要改變這種體製需要增加製度的靈活性和為大學提供更大程度的自治。但是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從憲法規定上作根本性的改變。

巴西的教育研究盡管可以在不同的機構裏實施(大學、研究所、研究中心等),但是研究活動主要還是集中在公立大學之中進行。1993年,有99個機構正式涉及各個研究領域,這個數目到2000年增加至200個,其中涉及學術研究的80%是在公立大學進行的,且主要是在公立大學中位於塔尖的研究型大學裏進行。根據巴西國家研究司(CNPQ)2000年組織的一項對有關涉及學術研究機構的調查表明:這些機構中57%是在巴西東南部開展研究,31%在聖保羅,16%在裏約熱內盧;11.5%隸屬於聖保羅大學;27%的研究集中於人文領域;最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健康(31%)和教育方麵(30%);79.5%的機構是在1995~2000年期間進行研究的。(Marlow\|Ferguson,R.WorldEducationEncyclopedia.(Secondedition)VolumeI,printedby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2,168.)

(三)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

巴西第一所專業師範學校開創於19世紀後半期,男生主要進行中等教育層次的訓練,而女性被限製在初等教育層次進行訓練。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新的立法創立明確的教育資格課程為止。立法規定所有人必須完成小學8年級的學業才能進入教育資格課程的學習。同時,初等教育水平畢業是教授小學的最低要求。到20世紀50年代,中等教育教師必須擁有大學文憑。

現在巴西國民生產總值的18%被用於教育,但這種公共經費的大多數流入了實施免費教育的聯邦大學。這些大學吸引了46%的博士和50%的碩士任教,教師薪水高、待遇好,工作條件好,並較易於獲得科研經費。但其他大多數大學,特別是私立大學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還有許多學曆不合格教師,這些教師報酬低,工作條件也不盡如人意。他們大多擁有兼職,在2個不同學校上班。在這種條件下,教育教學質量受到了影響,也導致教師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進行了長期的聯合罷工。

(四)高等教育的質量和經費危機

巴西高等教育自20世紀60年代擴招以來,入學人數急劇增加。從60年代到80年代末,20多年間巴西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數增加了10倍多。(Psacharopoulos,G.“HigherEduc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theScenariooftheFuture,”HigherEducation,1991,(21),39.)90年代以來,巴西高等教育的規模繼續持續擴大,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穩步提高,從1990年的11.2%上升到2000年的19%,實現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轉變。但是,巴西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公共經費的投入卻沒有跟上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步伐。在1965~1980年期間,巴西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公共財政預算一般保持不變,有時甚至還有減少,特別是80年代經濟危機期間。雖然巴西高等教育的經常性公共經費確實有所增加,但其速度絕非如高等教育部門招生擴張速度那樣快。(Psacharopoulos,G.“HigherEduc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theScenariooftheFuture,”HigherEducation,1991,(21),39;WorldBank. FinancingEduc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 AnexplorationofPolicyOptions.WashingtonD.C,1986.)

巴西高等教育招生人數的快速增長和政府財政經費滯後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專業不對口的人員過多、物質設備陳舊以及缺乏必要的圖書資料和設施等,造成了教學和科研質量的下降。(Salmi,J.TheHigherEducationCrisisinDevelopingCountries:Issues,Problems,ConstraintsandReforms.Paperpresentedatthe1991CourseonSociologyofScienceinterUniversityCenter,Dubrovnik,1991,2.)巴西高等教育的質量遠遠跟不上國際質量標準。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加強,巴西高等教育的質量麵臨的挑戰將更為嚴峻。再者,從社會公平的角度來看,負麵影響也很明顯。盡管巴西政府對高等教育部門的公共教育投資已經有所改變,但目前的財政分配導致了許多社會不公平現象的產生。在巴西,高等學校中大多數學生來自富裕家庭,高、中等收入家庭的子女占了公共教育投資太大的比例,23%的教育經費分配給了學生人口中2%的人。(Salmi,J.TheHigherEducationCrisisinDevelopingCountries:Issues,Problems,ConstraintsandReforms.Paperpresentedatthe1991CourseonSociologyofScienceinterUniversityCenter,Dubrovnik,1991,3.)

再者,巴西高校入學招生考試在各地的要求不同,中等教育水平不高,因此大學入學考試學生成績普遍較差,大學生源一般不理想。學生入學後中途退學、不能按時完成學業的比率較高。加上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且多數教師擁有兼職而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工作,也嚴重影響了巴西高等教育的質量。

總之,巴西高等教育問題與成就同在,挑戰與機遇並存。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是巴西高等教育界麵臨的重大課題,也是巴西高等教育現代化能否繼續向前推進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黃誌誠.世界教育大係·巴西教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三十五國教育發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王承緒,顧明遠.比較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陳孝彬.教育管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6.Altbach,P.G.(ed.)InternationalHigherEducation:AnEncyclopedia.GarlandPublishingInc.,1991.

7.Brazil,MinisteriodaEducacao,SinopseEstatisticadoEnsinoSuperior,CensoEducacional90,Brasilia,MEC/SIP,1991.

8.Havighurst,R.J.andMoreira,J.R.SocietyandEducationinBrazil. UniversityofPittsburghPress,1965.

9.Levy,DanielC.HigherEducationandtheStateinLatinAmerica: PrivateChallengestoPublicDominance.TheUniversityofChicago,1986.

10.Marlow\|Ferguson,R.WorldEducationEncyclopedia.(Secondedition)VolumeI,printedby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2.

11.Mariocontreras,LaEducacionenelBrasil.(PeriodoRepublicano),Ediciones,elcaballito,ConsejoNationaldeFormentoEducativo,SecretariadeEducacionPublica,Mexico,1985.

12.MinisteriodeEducacaoeCultura,Eslatistica.DasDespesasComOEnsinoeCultura,19591960;AmericoBarbosa.deOliveiraandJoseZacariasSaCarvalho,AFormscaodePessoaldeNivelSuperioreoDesenvolvimentoEconomico(RiodeJaneiro:CAPES,MinisteriodeEducacaoeCultura,1960.

13.NeaveG.andvanVught,F.A.(eds.)GovernmentandHigherEducationRelationshipsAcrossThreeContinents.IAUPress,1994.

14.Psacharopoulos,G.“HigherEduc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theScenariooftheFuture,”HigherEducation,1991,(21),39.

15.Salmi,J.TheHigherEducationCrisisinDevelopingCountries:Issues,Problems,ConstraintsandReforms.Paperpresentedatthe1991CourseonSociologyofScienceinterUniversityCenter,Dubrovnik,1991,(2),(3).

16.Schwartzman,S.“Brazil:OpportunityandCrisisinHigherEducation,”HigherEducation,1998,Vol.17,99199.

17.Schwartzman,S.andKlein,L.“Brazil:HigherEducationandGovernment,”inNeave,G.andvanVught,F.A.(eds.)GovernmentandHigherEducationRelationshipsacrossThreeContinents: TheWindofChange.IssuesinHigherEductionSeries,Volume2,1994.

18.UNESCO,WorldEducationReport2000.Paris,2000.

19.WorldBank. FinancingEduc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AnExplorationofPolicyOptions,WashingtonD.C,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