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學生

在成立之初的5年裏,入學人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49年12月有483名學生,1950年8月為986名,1951年8月為1785名。在2年內,入學人數得以翻番,到第3年又翻了一番。

在性別比例上,以男生為主。這並不是因為優先招收男生,而是因為申請入學的女生很少。如1951年隻有15%的申請者是女生,1954年12月8301名學生中隻有1129年名女生。女性一直被認為是將來的家庭主婦,所以結婚早,也相對少有機會能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

學生的學費主要是由政府或者其他簽訂了畢業後回去工作的協議的單位或者部門負擔。1955年,477名學生自費,260名由政府負擔,3026名簽訂了協議。從中,不難發現卡渣馬達大學的一個重要的角色是給政府部門以及學校、醫院等提供畢業生。

入學的最低標準是中學或者對等的技術學校畢業。1955年,僅有2%的學生達到了最低的要求。除了要求學業證明以外,學生還要出示由當地政府出具的良好行為證明和醫生出具的健康證明。即使是開放入學的學校,在畢業時也要求嚴格。1954年僅有46%的學生達到了畢業要求,1955年增長到54%。

9.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情況

到1989年,卡渣馬達大學共有21個係科,2個研究所和10個研究中心以及其他的服務部門。

21個係科的學習項目為:

(1)1949年成立的工程係(建築、化學工程、民間工程、電力工程、土地測量、地質學、機械工程、核工程)

(2)1949年成立的醫學係

(3)1949年成立的農業係(農業、漁業)

(4)1949年成立的獸醫係

(5)1949年成立的法律係

(6)1950年成立的人文係

(印尼語、爪哇語、英語、法語、阿拉伯語、曆史、考古學、日語)

(7)1955年成立的社會和政治科學係

(通訊、政府、國際關係、公共管理、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

(8)1955年成立的經濟係

(經濟和發展研究、管理、會計)

(9)1955年成立的數學和自然科學係

(數學、物理、化學、統計、計算機科學)

(10)1955年成立的生物係

(動物學、植物學和生態學)

(11)1955年成立的藥劑係

(12)1960年成立的牙科係

(13)1963年成立的林學係

(14)1963年成立的農業科學係

(農業工程、工業工程、農業產品過程)

(15)1963年成立的地理學係

(人類地理學、物理地理學、科技地理學)

(16)1965年成立的心理學係

(17)1967年成立的哲學係

(18)1969年成立的動物管理

(19)1983年成立的非學位的經濟係

(商業管理、經濟管理、發展管理)

(20)1983年成立的非學位的科技係

(國內科技、電子科技、機械科技)

(21)1983年成立的研究生院

(人文——印尼語和爪哇語言、曆史、美國研究;

健康科學——基本醫學科學、牙醫、職業健康、公共健康;

數學和自然科學——生物學、物理學、藥劑學、化學、地理學、模糊科學;

農業科學——農藝學、農業經濟、種植病理學、林學、食品科學和科技、土壤科學、動物科學、農業自動化、受醫學、不動產農作物科技;

社會科學——經濟和發展研究、公共管理、會計、法律科學、政治科學、管理、心理學、社會學;

工程學——化學工程、民間工程;

跨學科項目——環境研究、人口研究)

研究機構有:

(1)社區服務機構:學習服務活動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公共成人教育中心;農村發展中心;適當技術中心

(2)研究機構:人口研究中心;農村和地區發展研究中心;文化研究中心;國家計劃和發展研究中心;環境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傳統醫科研究中心

學術和學生事務部由5個部門組成:

(1)學生報到處和數據資料部門

(2)學術事務部門

(3)學生事務部門

(4)部門合作部門

(5)計劃部門

管理機構也分為5個部門:

(1)管理部門

(2)一般服務部門

(3)人事部門

(4)財務部門

(5)資源和設備部門(GadjahMadaUniversity.BulaksumurYogyakartaIndonesia,1989,27.)

(二)印尼大學

在革命時期,日惹是主要的教育中心。印尼解放之後,雅加達逐漸成為第二大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雅加達是1945年底荷蘭再度入侵印尼的主要入口。1946年初荷蘭開始攻擊萬隆。在相繼侵占了不少關鍵地方之後,荷蘭開始涉入其他領域的管理。他們主要是想找回舊的殖民框架,為此,他們重新開放了不少以前的教育機構。1946年1月21日,他們創建了印尼臨時大學(UniversitietnordIndonesie——theEmergencyUniversities),設有醫學、法律、文學、哲學和農業等係科,其校址為雅加達;科技和科學係科在萬隆;獸醫科學則在茂物;另外還設有醫學專業和經濟學專業。實際上,所有的教授和教員都是荷蘭籍的,且采用的語言是荷蘭語和荷蘭教育係統。其目的是采用與荷蘭本地相同的教育標準。

荷蘭當局開設這些院校的目的是希望吸引年輕人,使他們遠離革命運動,但是他們失望了。在第一年,僅有9名當地的印尼學生,另有103名荷蘭籍的學生和98名中國學生。即使到了1949年年末,也隻有不到100名的印尼學生進入該大學學習。

1.建立印尼大學

在荷蘭占領印尼的第四年,荷蘭遭到了印尼國內民主力量的抵製和國際社會的指責。1949年12月27日,荷蘭政府宣布印尼獨立。在與荷蘭政府談判的過程中,印尼大學的命運也是十分重要的細節之一。印尼政府考慮接管這所大學並與卡渣馬達大學合並建成一所新的國家最好的大學。而內閣則希望這所大學建在雅加達。

然而這存在兩個問題:卡渣馬達大學不希望遷地方也不希望改名字;另外,一些荷蘭官員和教授為了保持荷蘭在印尼的影響,希望繼續保留印尼大學。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荷蘭教員都持有該觀點,也有一部分,特別是持自由主義觀點的教師同情印尼人民艱苦奮戰的艱辛。但是,還是希望保留者的力量較為強大。荷蘭談判者提出了保留印尼大學,使其作為荷蘭政府讚助的私立教育部門而存在。最後,印尼政府同意了讓卡渣馬達大學保持其獨立,同時堅持收回了印尼大學,並希望把它建成繼卡渣馬達大學之後的第二所國立大學。在簽訂協議時,印尼政府聲明要使印尼大學以最快的速度本土化,同時也表明尊重荷蘭教員和保持與他們簽訂的協議,直到他們任期結束。1950年2月2日,印尼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印尼大學成立儀式;1955年2月24日,正式命名為印尼大學。

2.建校之始

據記載,印尼大學建立之初的主要困難是聘任全職教員、找到校舍以及解決交通問題。

(1)全職教員。1949年,印尼大學的330名教師基本上都是荷蘭籍的。在最開始的一年裏,有一半的教師返回荷蘭,這樣導致了不少學科迅速衰弱,如在萬隆的工程和基礎科學等。同時,隨著國家的獨立,入學的學生數在迅速增長。幾乎在一夜之間,學生增長了3倍,這使得教員的需求問題更加迫切。所以,在第一年,隻要在學術成績上合格和曾經服務於共和國的人,都被政府和學校認為是可以發展的教員。在技術、基礎科學、工業和獸醫科學等領域沒有全國認同的標準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大部分這些領域的荷蘭教員都還是願意留下來繼續服務,和那些新聘用的印尼教員員一塊承擔起了發展印尼大學的責任。

(2)學校校舍。開始時印尼大學的教室可以容納1000名左右的學生。但在第一年,學生人數就已經膨脹到了這個數字的3倍。盡管政府聲明會在雅加達和茂物新建教學大樓,但是這方麵的進展很慢。在開始的3年裏,教室不足的問題十分尖銳,一直到有關的建築項目動工之後,該問題才逐漸得以解決。

(3)交通問題。為了讓大學順利地發揮作用,大學管理人員必須經常聚集在一起開會,教師和學生也必須找到他們各自的教室。由於印尼大學校區分散,使得交通問題十分突出,管理人員經常要坐飛機到另外一個城市參加會議。此外,電話就是主要的通信工具了。而當時,由於科技不發達,延緩管理過程的事情也經常發生。

3.管理和自治

印尼大學建立伊始,其管理基本法是1946年的《荷蘭高等教育指導法》(DutchHigherEducationOrdinance)。根據這個指導法,大學由理事會管理,理事會由校內和校外的人組成,他們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繼任者。為了明確教師的權利,成立了由所有院校的全職教師組成的大學參議院(universitiessenate)。理事會負責選擇校長,而校長則與大學參議院商量選出係主任。

而共和國政府對於該指導法能不能代表獨立國家的高教利益持懷疑態度。所以在建立印尼大學的基本法中,政府授予教育部大臣以特別的權利以偏離該指導法。在任命校長和使印尼大學各主要學術官員印尼化的過程中,教育大臣已經發揮了他自己的力量和作出判斷。1951年政府通過了一個特別的法案,授權教育大臣可以在校長的推薦下,任命係主任和教授,從而在關鍵的個人事務上剝奪了大學參議院的權利。

1953年,校長Soepomo指出,盡管1946年指導法還在,但也發生了很多改變。在大部分時候,教育部和印尼大學所遵循的程序在實際操作中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能夠最及時地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

在革命期間,政府和大學進行了很好的合作,建立了信任和共同目的的關係。而且,在雅加達雙方同樣維持了這樣的關係。所以,在政府持續地卷入大學事務時,並沒有導致那些有著悠久的自治傳統的高校發生反抗,而是更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共同解決存在的問題。

但是,缺乏大學基本法和係統的預算給大學帶來了不少問題,特別是它在努力向前和發展它的教職員工和設備時。所以,在1952年早期,印尼大學校長致力於敦促政府建立新的大學法,以能給共和國現在的和將來的高等教育機構以引導。他提出:建立大學委員會以給教育大臣就大學事宜提出相關的建議;每個大學應該有自己的由優秀的公民組成的理事會;每年根據每所大學的要求給每所大學提供相應的資助金;給每所大學以人事方麵的自治權。政府聽取了他的意見並著力於製定法律草案。然而,由於沒有采取確實的行動來落實,一直到大概10年以後,也就是1961年,新的高等教育法才得以通過。所以,在最初的10年裏,印尼大學還是遵從教育部大臣的直接控製和管理。

4.設置大學目標

如何定義新大學的目標的問題一開始就得到了關注。而比較具有爭議的是一方麵所有大學都要為知識世界服務,另一方麵又要促進國家的發展。這也就是如何在國家主義和國際主義之間獲得和諧的問題。

相對於卡渣馬達大學而言,它是國家在革命時代自發產生的大學,而印尼大學則是殖民時代的遺產的一部分,所以在確定它的目標時更加困難。印尼大學繼承了許多荷蘭的學術傳統,一方麵其教師大部分是荷蘭教員,另一方麵很多印尼籍的教師也是在荷蘭接受的培訓。印尼政府強調堅持國家主義,而大部分選擇留在印尼大學的外國籍教師則認為應該保持傳統或者是應該設立國際主義的目標。在他們看來,實現這些目標的最好的方法有限製入學、守衛學術標準、保持荷蘭語或者至少把它規定為主要的教學語言。

校長Soepomo教授(印尼大學的第二任校長)在1951年4月5日的就職演說中,表達了他對繼承自西方的大學傳統的深切的尊重。他認為大學應該尊重它的過去,同時也應該尋求新的本土化的方向:國立印尼大學,其任務就是創造新的文化,就應該遠離西方社會,特別是荷蘭殖民時期所製定的那些標準和評估製度等。在這樣的爭執與分歧之下,印尼大學最後確定了它建校之初的目標:一是讓大學能夠重新引領印尼文化,二是積極參與解決社會實際問題。

5.逐漸本土化

為了達到新的國家主義的目標,印尼大學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措施使自身更加本土化。

(1)課程方麵。最為顯著的是學科課程內容的本土化。如在1954年,校長Soepomo在一次演說中就非常詳細地提到了要將社會科學的課程印尼化。法律係提出了要采用最為印尼化的方式解釋法律條文;經濟係在課程上采用國家化的視角;檔案係則加強了印尼曆史和印尼人民的社會和人文方麵的課程。伴隨著課程改變的是,其研究方向也發生了變化,更多地轉向了國內,如加強印尼字典的編輯、研究印尼的石碑文等。

(2)教師方麵。幾乎從建立之日開始,大學便決定本土化其教師,這也是出於省錢和覺得本國的教師能更好地理解共和國的需要。然而,在殖民時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這使其在本國招收有能力和學識的教師十分困難。所以,大學一方麵招聘那些在1945~1949年印尼被重新占領時期間在荷蘭高等教育機構學習或者任教的人,一方麵指定各種有能力的學生擔任助教或者送他們到外國學習,以使之更加勝任回國後的教學工作。教師本土化的速度很慢,但是到1954年,校長Soepomo指出已經有不少教師是印尼人了,如105名全職教授中有35名,58名特別教授中有18名,71名講師中有25名,61名特別講師中有24名,還有5名副講師都是印尼人。全校總共749名職員,有384名為印尼籍,占51.2%。

6.學生群體的改變

按照大學新的要求,隻要從高中畢業的學生即可以自動獲得進入大學的資格。在荷蘭殖民及重新占領時期,僅有非常少的印尼人可以從高中畢業,畢業生大部分都是荷蘭人或華人。隨著共和國的建立,高中采用了印尼語作為教學語言,使得本地的印尼人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完成高中學業並進入大學。而且,在大學被日本關閉和重新革命時期之後,對高等教育有著極度渴望的人是很多的。所以,在開始的1年裏,大學的入學率翻了3番,並且一直擴張著。本地學生的比例也在迅速擴大。如在1948年,本地學生不足2%,到了1951年已占約86%(如表58所示)。

7.90年代的情況

根據1993年印度尼西亞大學的有關資料,它擁有10個係,11個圖書館,21研究中心,一個出版10種刊物的大學出版社,一個中央計算機中心,19000名注冊學生,2700名學術性職員和2040名行政管理職員。(威廉·K·庫、明思:《印度尼西亞的高等教育》,周藺、黃建如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四印尼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最近的發展趨勢[1]

(一)存在的問題

1.畢業率低

據統計,印尼國立高等院校的畢業率僅僅為20%~30%,就是說考上國立高等院校的新生中隻有少數人能夠修完全部課程畢業。私立高等院校畢業率就更低了。畢業率低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經濟因素造成的,如生活所迫,中途輟學,或者是繳不起昂貴的學費;有的是新生入學時的水平不高,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學分製;有的是由於師資水平不高,教學態度馬虎;有的是由於教學設備,如圖書館、實驗室趕不上需要。畢業率低造成了高等院校大批人力和物力的浪費。為此,印尼文教部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以提高高等院校的畢業率。

2.師資不足,水平不高

印尼的高等教育底子薄弱,師資嚴重不足。據2003年統計,全國高等院校教師大約有19萬,而學生則大約有290萬,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約為1∶15。並且在高等院校的教師中,大部分隻有學士學位,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到爪哇任教的比較少。在私立高等院校裏,師生比更低,而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就更是鳳毛麟角了。由於師資嚴重缺乏,印尼每年都極力從國外引進優秀人才以充實高等院校教師隊伍。中國每年也要輸送數百名教師去印尼從事漢語教學。

師資不足還表現為教師分布的不平均。大部分教師集中在爪哇,特別是首都雅加達,外島及其他地區則師資缺乏。政府鼓勵和選拔教師到外島任教,多數教師都不願意去。一些教師甚至說:“工資再高也不願意離開爪哇。”高等院校不但缺乏師資,而且教師外流現象也很嚴重。許多教師跳槽到政府機關和私人企業,去當官員、專家顧問或廠長經理,因為大學裏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比較低。一些青年教師在大學裏任教,每月工資4~5萬盾,而在外工作工資40~50萬盾;高級講師、教授在學校工資15萬盾,在外任職可達200~300萬盾。差距如此之大,難怪教師會外流。一些教師把學校的工作當作副業,忙於去外麵兼職,因為一個家庭每月開支需要10多萬盾,一份工資難以維持家庭生活。

3.教育經費不足

印尼教育經費主要來自政府預算、社會捐贈和國外的資助。一般認為政府預算負擔了60%~80%的教育經費,其餘20%~40%是由社會負擔的(包括學雜費)。2001年教育預算額占國家收支總預算(315.7萬億盾,2000年1美元約合9000印尼盾)的4.4%(13.9萬億印尼盾),教育經費滿足不了辦學需要。經專家估算,如要滿足教育需求,其比重應占國家預算的10%。可見,辦學經費缺乏是個嚴重問題,私立學校更是步履維艱。

4.存在幾種不平衡

首先是高等院校的分布不平衡。全國50%的高等院校集中在爪哇,而且著名的高等院校也集中在該島。由於爪哇集中了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又是文化教育水平比較高的地區,所以外島學生紛紛到爪哇來求學。1992年國立高等院校共49所,分A、B、C三類,其中A類10所全部都在爪哇。(艾泓:《掃描印尼高等教育》,《21世紀》2005年第7期。)其次是專業選擇方麵的不平衡。大部分大學生選擇的專業是社會科學,僅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理工科專業,這對於處於發展中的印尼是不利的。同時,理工方麵的研究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鼓勵和支持。(AgungpurwadiSuherumuljoatmodjo.“EducationinIndonesia:CopingwithChallengesintheThirdMillennium,”JournalofSoutheastAsianEducation,2000,(1),79.)

(二)發展趨勢

1.擴大高等教育規模,重視理工科教育的發展

印尼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仍然是初步的和低層次的,精英教育依舊是其高等教育的主體。為此印尼國民教育部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製訂了高等教育發展的長期計劃(1994/1995~2019/1920)。根據這一計劃,到2020年其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將達到25%以上;國立高校在校生人數將達到120萬,私立高教機構在校生將達到465萬;理工科學生的比例將從1995年的16%擴展到2020年的24%,而“人文—社科—教育”以及其他科類的學生人數則將從72%下降到62%。(袁本濤:《亞洲三國高等教育新政策述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轉引自:MinistryofNationalEducation,Indonesia:EducationalStatisticsinBrief1999,2000,22.)

2.建設多樣化的高等教育投資體製

長期以來,印尼國立高等教育機構的資金是以大學教職員數和設施等為基準來分配的,盡管科研經費要通過競爭獲得,但是競爭力仍然不足。自1996年以來,印尼政府決定今後的政府教育發展資金將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根據各大學的畢業生數、學科類別、教育質量等因素所達到的水平進行競爭性分配,而且其比例要占總撥款的70%,以加強院校之間的相互競爭。同時,除了進一步增加政府財政投入以外,開始實行教育成本分擔製度,為學生提供貸學金資助等;還計劃加大對私立大學的補助力度,(袁本濤:《亞洲三國高等教育新政策述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以鼓勵私立大學發展。

3.推進國立大學的法人化改革

印尼高教管理體製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長期與政府的威權政治緊密聯係,尤其是國立大學缺乏必要的自主權和學術自由。1998年,蘇哈托政府垮台以後印尼政治開始向民主化和地方分權轉型。在此背景下,1999年6月,印尼政府頒布了第61號政令:《關於大學法人化的決定》,這一政令表明了國立大學法人化的改革方向。決定指出:國立大學法人化是為了強化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加強民主社會的建設以及滿足大學自治的要求。同時又規定,不是所有國立大學都可以獲得獨立法人的資格;要獲得這一資格必須滿足三項基本條件:首先,長期以來就有很好的教育質量和社會聲譽;其次,達到基本的財政要求;第三,在學校管理上滿足效率性原則和說明責任製(accountability)原則。根據這一法令,2000年12月,印度尼西亞大學、卡渣馬達大學大學、波哥爾農業科技大學(Bogor)、萬隆工科大學(Bandung)等4所主要國立大學獲得了獨立法人資格。法人化後的大學內部管理組織由受托委員會、評價委員會、大學評議會和執行部等機構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受托委員會和大學評議會,前者主要負責學校學術事務以外的所有重大事項的決策;後者作為最高學術權力機構,負責學術領域的政策製定、學術業績的評價以及評價標準的製定、學術自治與自由的維持等。(武毅英、張寶蓉:《中國社會經濟形態“雙重跨越”中得高等教育體製變革》,《集美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4.實行高等教育評估製度

1994年,印尼成立了全國大學基準協會(BadanAkreditasNational,BAN),該協會不僅規定了大學的標準,還負責新大學設置的批準與指導工作,並向社會公布各高等教育機構教育質量和研究成果等方麵的信息。1998年這一協會更名為高等教育全國基準委員會(BANPT),成為一個脫離政府的會員製獨立組織,主要職責就是對各高等教育機構進行評估。1998年初,該委員會就對全國國立和私立的209所大學進行了本科教學評估,並分A、B、C、D四類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其中D類是不符合大學基準的學校,必須在被評為A類的同性質大學的指導下加以改善;如不執行,將由教育部下令強製實行改善措施。該基準不分國立和私立,所有高校一視同仁。(袁本濤:《亞洲三國高等教育新政策述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5.大力扶持私立高等教育

印尼私立高等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體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院校數目來看,1999/2000年度,印尼共有高校1932所,其中國立不到124所,私立則高達1808所。同時,根據印尼高教發展計劃,到2020年,其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將達到25%以上,國立高校在校生將達到120萬,私立高教機構的在校生將達到465萬。同時,對私立大學的撥款比例也將從現在的20%比加到30%。(武毅英、張寶蓉:《中國社會經濟形態“雙重跨越”中得高等教育體製變革》,《集美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6.其他

其他方麵的發展趨勢還有: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和網絡教育,以及開發各種在線課程;加強大學間的合作和科學信息共享,促進研究事業的發展,等等。

參考文獻

1.潘懋元.東南亞教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

2.艾泓.掃描印尼高等教育.21世紀,2005,(7).

3.多納爾德·R·斯諾德格蘭斯.印度尼西亞的高等教育.傅凰,黃建如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1,(1).

4.馬越徹.亞洲高等教育的擴大與私立高校.高益民譯.比較教育研究,1999,(5).

5.威廉·K·庫,明思.印度尼西亞的高等教育.周藺,黃建如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2,(3).

6.武毅英,張寶蓉.中國社會經濟形態“雙重跨越”中得高等教育體製變革.集美大學學報,2006,(2).

7.袁本濤.亞洲三國高等教育新政策述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

8.張隨剛.東南亞國家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較.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2,(2).

9.印尼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策略.世界教育信息,2002,(1).

10.AgungpurwadiSuherumuljoatmodjo.“EducationinIndonesia:CopingwithChallengesinthethirdmillennium,”JournalofSoutheastAsianEducation,2000,(1).

11.Altbach,PhilipG.andSelvaratnam,V.FromDependencetoAutonomy.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89.

12.BulletinoftheUnescoRegionalOfficeforEducationinAsiaandthePacific.Bangkok:Thailand,1983.

13.BUTSI.TheIndonesiaBoardforVolunteerService,IndonesianHandbook1974.Jakarta:Dept.ofInformation,1975.

14.DevelopmentbeginsintheVillage,BUSTIleafler;ConclusionsoftheWorkconferenceofBUSTI,Denpasar,1978.

15.Gadjahmadauniversity.BulaksumurYogyakartaIndonesia,1989.A

16.Hardjasoemantri,H.ThePTMProject,AReportonStudentvolunteersRecruitingforTeachingPurposes.Yogyakarta:GadjahMadaUniversityPress,1979.

17.Hardjasoemantri,K.StudyserviceasaSubsysteminIndonesianHigherEducation.Jakarta:pnbaialpustaka,1982.

18.Nakamuramitsuo,andNishinosetsuo.“DevelopmentofIslamicHigherEducationinIndonesia,”EastAsianHigherEducation,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