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PTM計劃遇到的困難有:

(1)誌願者缺乏教育學、教學方法等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經驗。

(2)大學誌願者與中學生年齡上的差距小,影響了他們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

(3)誌願者與支教地區在宗教和文化等方麵的差距,給支教造成了不少的困難。

實施PTM計劃獲得的益處則有:

(1)曾經因為教師的短缺而處於關閉狀態的學校在PTM的幫助下得以繼續生存下去,對於學校和該地的學生而言都是好事。因為這樣可以省錢省力(學生不用搬到其他地方的學校去學習了)。

(2)也為新建中學帶來了可能和機會。

(3)1951年,除爪哇和馬都拉之外的地區隻有25所中學;到1962年有了61所,分布在97個地方,共招收1487名中學生。這些學校大部分都是在PTM的幫助下才得以建立的。

(4)中學的增多和中學畢業生的增多,也促使除爪哇和馬都拉之外的地區的高等教育機構增多,進而促進了整個國家高等教育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5)促進了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融合。

(6)培養了一批具有堅強個性和領導意識的誌願者,這對於社會和國家發展是有著極大的好處的。

(7)為促進剛剛建立起來的印尼高教社會服務功能的發展和完善作出了貢獻。

2.BUTSI(BUTSI指的是印度尼西亞誌願者勞動服務公司,主要負責高等教育社會服務活動和誌願者活動的組織、管理和協調等。參見:Hardjasoemantri,K.StudyserviceasaSubsysteminIndonesianHigherEducation.Jakarta:pnbaialpustaka,1982.111119,轉引自:BUTSI,TheIndonesiaBoardforVolunteerService,IndonesianHandbook1974,Jakarta:Dept.ofInformation1975,103107;BUSTI,Developmentbeginsinthevillage,BUSTIleafler;ConclusionsoftheWorkconferenceofBUSTI,Denpasar,1978.)

BUTSI是1968年1月由印尼人力資源、交流和合作部的主席團以及其他11個部門共同建立的一個專門的誌願者組織。其主要任務是:發起和管理印尼國內的誌願者項目;與其他國家的誌願者組織合作以便推進印尼所有的誌願者服務工作;將國內誌願者送到國外。

1968年12月,BUSTI組織了一個將30名大學畢業生誌願者送到農村服務的招募、選擇、訓練和配置等工作。1970年中期,派出了第二批48名誌願者。1971年早期,有了更多的資助經費之後,該組織得以選擇和派出200名新的誌願者到10個省的農村地區服務。

BUTSI的主要項目為:

(1)通過受過教育的青年誌願者的流動,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和進步。農村地區將獲得來自受過教育的年青誌願者的技術和人力資源方麵的資助,他們都要能幫助解決農村社區的各種問題。

(2)與外國誌願者組織合作,將外國的誌願者引入印尼,以充分利用各種可能的資源為印尼的需要和發展服務。

(3)根據其他國家的需要,將印尼本國的誌願者送出去,增長他們的技術和經驗。這對印尼本身也是有益的。

BUTSI誌願者的培訓內容為:

(1)熟練和了解誌願服務的地區。

(2)了解所服務地區的需求。

(3)討論2個星期,主題是所要服務地區的發展。

(4)實踐工作,種植蔬菜等。

培訓的目的在於:改變誌願者的態度,使他們了解所服務的地區、了解政府各種服務的要求等;傳授1~2項簡單的實踐操作技術,給予他們信心。誌願者可以通過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滿足當地的簡單需求,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服務。

BUTSI誌願者開展的活動有:

(1)農業方麵:改良土壤、農作物;關於各種動物及農畜牧等方麵的服務;研製各種新的農業方麵的品種等。

(2)開展成人教育、營養教育、幼兒教育等。

(3)道路、橋梁、渠道、飲用水、學校建築和各種設施、社區安全、市場等各方麵的維護與改進。

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

(1)誌願者的數量不足。1977~1978年,僅招募培訓了1142名誌願者,而實際的需求是其3倍。

(2)在本來就不多的報名者中,僅一半是符合成為誌願者的要求的。

BUTSI的收獲在於:

(1)促進了印尼全日製的鄉間和農村誌願服務工作。

(2)訓練了未來的政府官員。

(3)催生和發展了高校的學習服務功能。

(4)有利於就業。

(5)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發展。

(6)促進了印尼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融合。

(7)促成了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成為印尼政府各部門橫向合作的典範。

(8)促進了印尼的誌願者活動,擴大了誌願者隊伍和人員規模。

(9)通過誌願者活動,促進了印尼與國外的交流。

3.KKN(Hardjasoemantri,K.StudyServiceasaSubsysteminIndonesianHigherEducation.Jakartabaialpustaka,1982,132.)

1971年,文教部在全國推廣了課程—工作項目(KuliahKerjiaNyata,簡稱KKN)。該項目首先在一些高校進行試點,而後逐步推廣。有些學校已把此項活動列為“實際工作課”;同時所有高等院校都設立了由校長直接領導的“社會服務處”,負責組織與協調這種活動或者課程的工作。“社會服務”活動的重點是農村。文教部規定高等院校的師生必須用3~6個月的時間,教學為農村服務的“實際工作課程”。大學生們在農村中對工、農、漁、牧業以及醫療衛生、教育、興修水利橋梁公路、組織及開發農村經濟等各方麵的建設進行調查研究或具體的協助和指導。學生們在這些工作中應寫出工作總結和社會調查報告。KKN項目在印尼社會開展以來,受到了學生和社會各方麵的肯定、好評和歡迎,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此後,印尼教育部門仍在不斷地推廣和實施該項活動。(潘懋元:《東南亞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162頁。)

KKN項目具體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監督和引導階段以及報告和反饋階段。

在準備階段,該項目主要圍繞下列幾個方麵開展活動:

(1)建立與外界的公共關係。將KKN項目的相關知識和信息傳遞給有關部門和人員,讓社會了解它,並使有關人員和部門能夠積極支持和參與該項目。相關部門和人員主要是指高等教育院校及其教師和學生,政府機構,社區。主要方法是召開會議,製作出版物、廣告和宣傳冊等。

(2)經濟方麵的準備。KKN項目是中央和當地政府共同組織的活動,所以其經費來源主要是中央、省和各級地方政府。在KKN每年的工作會議上決定預算,然後提交研究和社會服務發展委員會(theDirectorateofResearchandCommunityServiceDevelopment)商議並作出最終決定。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還提供除了經濟資助之外,應提供的其他具體的物質方麵的資助。

(3)挑選學生和所要服務的地區。在大三和大四的學生中挑選具有一定知識積累和專業能力的學生,主要由各個參與院校選拔;學校將學生挑選出來之後,根據院校與服務地區的距離、該地區的需求、學生的專業等情況來選擇地區和分配學生。

(4)培訓。培訓主要是指相關專家學者和官員對參與服務的學生的培訓,內容為有關KKN本身,有關所要服務地區的情況,有關研究方法、技術知識和技巧,有關所在地區的文化、宗教等,有關社會心理學,有關組織和領導等各方麵的知識。另外,還在參與者之間、參與者與服務地區人員之間開展一些活動,以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和促進合作。

(5)組織參觀所要服務的地區。

(6)製訂具體的工作計劃。

在實施階段,學生在農村地區圍繞基礎設施、生產、教育、文化和宗教、健康和保健以及管理等事務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生要親身參與其中的任何一項活動,而是能夠和當地的領導者一起,成為各項活動的召集者和組織者,並且能夠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針對具體問題,和當地的人們一起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以至創造新的解決方法。學生們在所服務地區具體開展的活動分為下述幾個方麵。

(1)基礎設施方麵的活動:

—農村道路和橋梁的維修和建設;

—魚池和灌溉等水利設施的維修和建設;

—飲用水供應設施方麵的維修和建設;

—學校、宗教服務機構、衛生診所、鄉村辦公室和會議室等機構設施的維修和建設。

(2)生產方麵的活動:

—稻穀蟲害的控製和其他相關的農業活動;

—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介紹和引進一些先進的農業方法和設施;

—介紹和引入新的農作物品種(如丁香、胡椒等);

—開展新的農作物品種的實驗活動;

—建立和開展農村廣播活動,並在當地居民中建立穩定的廣播收聽群體;

—植樹造林;

—發展和增強當地的動物管理如動物的疫苗接種等;

—促進農村家禽業的發展,如雞、鴨等的飼養;

—與漁業有關的活動,如與漁民的合作、銷售,改進和修造最合適的魚塘,改進魚的喂養方式等;

—促進農村合作社的建立;

—改進當地農作物的市場銷售等;

—促進各種手工藝品的生產和銷售。

(3)教育、文化和宗教活動:

—引入新的方法和改進教育,如建設學校花園、實驗室等;

—增加技術課程,特別是在社區教育或者非正式教育中,如農民課程、家庭福利課程等;

—建立、發展和改進農村圖書館;

—保護和發展當地文化;

—增進社區對現存各發展項目的理解,如家庭營養改進項目、發展工作單元、社區教育、家庭計劃、農村合作等項目;

—鼓勵或者建立當地青年組織,開展各項活動如體育活動等;

—增進對宗教的科學理解等。

(4)衛生和保健活動:

—幫助實施疾病預防工作;

—解釋和宣傳健康生活方式;

—解釋和宣傳家庭生活計劃;

—解釋和宣傳如何綜合利用當地的食物提供健康、營養和合理的飲食;

—幫助建設和改進當地的醫療診所;

—環境保護。

(5)管理活動:

—改進鄉村領導的管理方式;

—改進鄉村政府的組織結構;

—鼓勵鄉村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製作鄉村地圖、說明書、對外宣傳冊等。

在監督和引導階段,目的是確保學生的活動是按照計劃展開的,這也是KKN能取得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這樣一個項目中,監督和引導者的選擇、監督和引導的方法、時間和內容等都是決定監督和引導能否取得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

在KKN中,監督和引導者主要是所服務地區的管理者、KKN的專門負責監督和引導的成員、每項活動的具體領導者和組織者,甚至每個參與院校的校長和管理人員、院校的專業老師等。一般監督和引導人員與學生的比例是1∶10。他們監督和引導的方法主要是:到學生服務地區參觀和訪問,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項目開展情況;與學生、當地的領導者和民眾就學生活動和項目開展情況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在當地已經取得的成績、遇到的障礙及還需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等;管理和引導者根據了解到的情況製訂進一步的工作計劃,並且提供相關條件和幫助,幫他們克服困難和障礙等。管理和引導的時間,至少是每月一次,每個管理和引導者有自己專門負責的地區和學生,他們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操作。

在報告和反饋階段,參與的學生、院校、監督和引導人員都應該將實施情況撰寫成報告,這樣一方麵可以總結其在某一個時期內的經驗和教訓,引導自己的下一步活動;另外一方麵,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同時,這些報告,還可以供以後各項類似活動參考。

(1)每個參與院校要向國家研究和社會服務發展委員會提交自己的報告。各個院校對每個學生提交的報告進行整理和提煉,寫出總結報告;這份報告應該既是描述性也是分析性的,既是整合的也是精簡的。它一般應該包括院校在KKN項目上的準備情況如教師和人員配備、選擇學生的方法和學生的數量、院校與外界的關係、學生的培訓情況等;具體實施情況如在上述幾個方麵開展的活動情況;評價的方法、監督和引導情況、不同院校的合作情況、所提供的經濟幫助和其他幫助等;存在的問題和有待改進的地方;結論和建議等。

(2)學生向學校和KKN項目官員遞交的報告,包括最後的總結報告、每個月的月報告等。主要是總結自己在這一階段內參加和組織的活動,獲得的經驗教訓和存在的仍需要改進的問題等,並可以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

(3)監督和引導者向高校和KKN項目官員遞交的報告。主要是對學生活動、鄉村發展、各項目開展情況的評價以及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意見等。

(三)開放大學

為了適應印尼國民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為未來第五至第六個五年建設計劃準備人才,印尼蘇哈托總統於1984年6月11日頒布了第41號決定書,決定在雅加達創立一所“開放大學”(有人稱它為函授大學),其地位與國立大學相同,以解決即將發生的“教育爆炸”問題。人們把“開放大學”的創立說成印尼政府及教育工作者的一係列富有創新精神、雄心勃勃的計劃之一。開放大學建立初期設4個學院,即師範與教育學院、經濟學院、社會與政治學院以及數學與自然科學學院;每個學院又設若幹個係或專業。“開放大學”在校長領導下,設有學院及大學生行政事務辦公室、一般行政事務辦公室。同時,設立“調研及社會服務中心”、資料谘詢及教育媒介生產中心、長遠學習規劃中心及考試檢驗處理中心等機構來處理整個大學的教學、課程設置、教材、考試及各種行政事務。

開放大學的特點是麵向全國,為全國各個地區,特別是邊遠地區和沒有設立高等院校的地區的在職幹部、教師以及沒有機會升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和青年提供學習、教育、輔導及深造的機會。開放大學的報名手續十分簡單,隻要交報名費5000盾,經審查合格即可錄取。學校按照不同的係和專業設置了學士學位教育計劃、文憑教育計劃及教學證書教育計劃三類。學生按規定計劃學完課程,經考試合格者,可分別獲得學士學位、文憑或教學證書,它們與國立大學的同類教育計劃具有同等價值。教學方式通過三條渠道來進行:一是由學校寄去教材及錄音帶;二是到開放大學指定的附近地區的大學上輔導課;三是通過全國電視傳播進行教學。

開放大學原計劃在1984年度招收1.5萬名學員,但報名者十分踴躍,結果第一學年就招收了6.5萬名學生,其中參加學士學位教育計劃學習的有5萬人,參與文憑教育計劃的為1萬人,參與證書教育計劃的為5000人。(潘懋元:《東南亞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頁。)

印尼政府十分重視這所開放大學的創辦工作。1984年9月2日,該校舉行開學典禮,蘇哈托總統親自參加典禮並發表講話。他指出:“我們將設法滿足國家及國民的極為重要和廣泛的需要,那就是造就眾多的能掌握各種科學和工藝的建設人才。”蘇哈托總統及內閣部長們還旁聽了由前財政及經濟部長、著名經濟學家、印尼大學教授蘇米特羅博士上的第一課。

開放大學建立之初,製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招生目標,即到1990年招收50萬名學生。1985年其招生數超過10萬人,但1986年招生數下降,這顯然是由學生對它的不滿意造成的。雖然後來開放大學的招生人數在回升,但到目前為止還有證據表明不能進入公立大學的學生更願意將私立大學作為另一個選擇,而不願將開放大學作為進入一所傳統的公立大學的替代品。(多納爾德·R·斯諾德格蘭斯:《印度尼西亞的高等教育》,傅凰、黃建如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雅加達開放大學的創辦,可說是印尼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裏程碑。它不僅為適應印尼的社會經濟建設培養各種專業人才開辟了廣泛的新途徑,對高等教育的發展進行了多種教學形式的探索,也為解決眾多無法進入正規高校學習的青年和在職人員提供了進一步深造和提高的機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減緩了高等學校以及社會的壓力。(潘懋元:《東南亞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頁。)而開放大學也成了印尼高等教育一個十分重要的特色所在。

(四)伊斯蘭教學校

印尼有87%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由於曆史、社會及宗教信仰等原因,伊斯蘭教在印尼有相當大的勢力,伊斯蘭教政黨及宗教學者都有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影響。由於宗教信仰和政治因素等原因,以及培養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宣傳伊斯蘭教教義、傳播伊斯蘭教文化及藝術、處理宗教事務、溝通印尼與其他伊斯蘭教國家在宗教文化等事務方麵往來的需要,伊斯蘭教學者以及政治家、教育家都一直把伊斯蘭教育放在相當重要的地位。

印尼獨立後,伊斯蘭教育獲得空前的發展。為了加強對伊斯蘭教育的領導和發展伊斯蘭教育,印尼政府宗教部領導主辦了14所伊斯蘭高等學院。1979年,伊斯蘭高等學校學生數達到了28123人,占全國大學生總數的14.3%(如表55所示)。

印尼最早創辦的伊斯蘭高等學校,是1945年6月8日由部分政界以及伊斯蘭教領袖和學者在雅加達創辦的“伊斯蘭高等學校”,由當時的副總統哈達主持,後遷往日惹。1950年印尼政府正式接辦,成為“國立伊斯蘭高等學院”。1960年5月9日,印尼政府發布了總統11號令,把日惹“國立伊斯蘭高等學院”和雅加達“伊斯蘭學院”合並,校址仍設在日惹。1963年12月5日,印尼總統又發布了27號令,授權宗教部長在全國發展伊斯蘭高等教育。因此,到1981年為止,全國公私立伊斯蘭學院已近100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宗教部領導主辦的14所。1991年,這14所伊斯蘭學院都設在省會,有7所在蘇門答臘島,5所在爪哇,另外2所分別在加裏曼丹和蘇拉威西島。1991年,這些學校共設有5個大的係科,共有學生86357人(如表56所示)。(NakamuraMitsuoandNishinoSetsuo.“DevelopmentofIslamicHigherEducationinIndonesia,”EastAsianHigherEducation,1994,92.)宗教部設立了“伊斯蘭高等教育總局”以主管這些學院事宜。所有伊斯蘭學院的學製均為5年,采用學分製,畢業考試合格者可獲學士學位。畢業生除了擔任伊斯蘭學校教師外,主要從事宗教神職、宗教法庭等工作。(潘懋元:《東南亞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頁。)

三印尼高等教育國際移植的案例分析

獨立之後,印尼政府全力發展卡渣馬達大學和印尼大學。(Altbach,P.G.andViswanathanSelvaratnam.FromDependencetoAutonomy.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89,143167.(以下關於卡渣馬達大學和印尼大學的發展情況介紹均來自此文獻))迄今為止,這兩所大學仍舊是印尼高等教育的重要象征。以下對這兩所大學建立和發展進行闡述,以便更好地把握印尼高等教育國際移植的情況。

(一)卡渣馬達大學

1.起源

1945年8月19日,也就是在印尼宣布獨立後的第三天,印尼共和國在SarwonoPrawirohardjo教授的領導下建立了一所臨時性的高等教育機構(BalaiPerguruanTinggiRepueblikIndonesia),通過利用在雅加達的教學大樓,提供法律、文學和醫學(包括牙科和藥科)方麵的課程。其學生和教職員工大多是荷蘭籍,他們來自日本占領期內的雅加達醫學院或者來自二戰前荷蘭的某所法學院或文學院。

1945年12月,荷蘭重新占領雅加達之後,教職員工認識到荷蘭殖民政府、荷蘭印尼地區管理部門(NetherlandsIndiesCivilAdministration)將禁止他們的教學活動,所以,許多學生和教職員工都搬到了爪哇的日惹市(印尼共和國於1946年1月4日確定的新首都),還有一部分則留在了雅加達。

1945年10月,聯合軍(主要是英國和荷蘭)攻占了萬隆,也就是著名的巴斯頓學院(PasteurInstitute)所在地,該學院以研究和創造血液與疫苗聞名。巴斯頓學院因此被迫搬到了日惹邊上的一個小鎮(Klaten)上。不久,在這裏建立了一所藥學研究機構。2年後,另外4所院校被迫離開原址,都相繼搬到了這個小鎮上。就在1948年,該小鎮成為印尼最重要的高教中心。而就在1948年,因為荷蘭軍事力量的再次攻擊,這些學校又被迫關閉。後來,它們被卡渣馬達大學吸納。

2.成立卡渣馬達大學

1949年5月7日簽訂的RoemVanRoyen協議給爪哇地區帶來了自主權。1949年5月20日,在教授Soetopo的領導下成立的高等教育委員會計劃重新建立各種高教機構。1949年12月,印尼政府通過了1949年第23號文件,規定將爪哇所有州立高等教育機構合並為卡渣馬達大學,校址設在爪哇的日惹。主席Soekarno在1949年12月19日參加了正式的簽訂法律儀式,所以這個日子就被定為卡渣馬達大學成立的日子。但是,在建立院校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例如,盡管教學大樓是可以利用原來的,而必要的設備和教材卻要麼丟失了要麼被毀掉了。

1949年12月19日,卡渣馬達大學正式成立。該校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

(1)1946年成立的醫學係、牙醫係和藥劑學係,共有105名學生;農學係,82名學生;獸醫係,6名學生。

(2)1946年2月12日成立的工程係,共有205名學生。

(3)1946年3月3日成立的由法律、檔案係等組成的私立高等教育機構,共85名學生。

(4)1948年3月15日,由國內事務部、外國事務部和信息部讚助成立的一個包括政治科學的學院,有120名學生。

3.保護卡渣馬達大學

1949年12月27日,荷蘭承認了印尼共和國的主權,雅加達為首都。由於政府遷往雅加達,於是出現了卡渣馬達大學是否也應該搬到雅加達與印尼大學合並為一所大學的爭議。其中很多印尼人是支持這個提議的。關於合並,他們提出了兩點理由:一是因為教員不足,所以兩所大學應該合並以創辦水平更高的大學;二是由於首都遷到了雅加達,那麼卡渣馬達大學所在地也就失去了其重要性。

但是,卡渣馬達大學校委會則認為他們應該留在日惹。1950年5月22日,卡渣馬達大學與共和國的相關領導人進行了會談,並提出了他們留在日惹的若幹理由:印尼的高校畢業生太少,如整個部隊裏成百上千的士兵隻有不到40名醫生,整個國家隻有12名農學方麵的畢業生,不到100名工程師等。所以,在他們看來,印尼不應該縮減其高教而應該擴大其高教規模,它應該留在日惹為印尼的高中畢業生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機會。另外,組成卡渣馬達大學的各學院都是從各個地方遷移過來,都經曆了戰火並見證了共和國的建立,所以,應該給日惹留下這所大學以紀念獨立戰爭的艱辛。同時,保留它也得到了日惹及其周邊城市的讚同。它們也對該大學的發展持肯定和積極的態度。這些理由得到了共和國領導人的支持和認可。就這樣,卡渣馬達大學保留了下來。

4.辦學目的

1951年1月1日,卡渣馬達大學宣布了它的三個辦學目的:

(1)培養正直、能幹的並能在具體某個領域為印尼繁榮作出貢獻和富有責任感的人,他們同時具有基本的人文素養;培養的學生其知識結構能滿足無論是國家機構還是私立機構的各個崗位對知識的要求,並能很好地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工作崗位。

(2)能應用並創造知識。

(3)服務於建設、維持和發展中的社會與文化。

5.教學語言

卡渣馬達大學決定采用印尼語作為教學語言遇到了很多困難。首先是該語言本身的不成熟,詞彙本身不豐富,特別是關於科技和科學方麵的術語很少;第二個原因是用印尼語編寫的教材很少;第三,印尼的學術教員太少,而大部分的外籍教師不能用印尼語上課。為此,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印尼政府發起了一個活動,將外國的教材翻譯成印尼語言。但是該方案受到了資金和翻譯速度的阻礙。特別是翻譯速度的緩慢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除了翻譯之外,還要根據印尼人的文化、習慣和願望等重新編寫。印尼教育、教學和文化部允許外國教員使用外語上課,如果必要的話甚至用荷蘭語上課。但這又麵臨另一個問題,即許多學生並不精通外語。所以,該部門決定為本地本科生組織英語課程和為外地教員組織印尼語課程。

印尼高等教育采用印尼語教學是個漸進的過程。1952/1953學年是印尼語作為教學語言的第1年,在接下來的3年裏都在試用。同時,英語,而不是荷蘭語,被指定為國際語言,以方便學生讀寫。同年,政府規定每個州立高等教育機構1個星期要有4個小時是教英語的;學英語對於大一新生而言,是義務的同時也是免費的。

6.教師

在卡渣馬達大學建立之初,該校僅有7名全職教師負責5個係483名學生的教學。學校采用了不少策略來克服這個問題。首先,聘用兼職教師。大部分的兼職教師在政府部門或者其他教育部門或私立的商業機構有全日製的工作,大都畢業於荷蘭的大學。第二,是讓一些供職於政府部門的大學畢業生轉行。但是能由此提供的教員仍是很少的,因為政府部門的人員本身也不夠。第三,聘用“飛行教師”。這些“飛行教師”一般都是印尼大學的教師或者有名的政府官員。上述策略中作用最大的還是聘用兼職教師。到1954年,大學一共有87名兼職教師,而全日製教師僅68名。

學校也聘用了不少外籍教師。所采取的方法一是由印尼政府直接聘用,或由外國政府或者基金會的資助項目所提供。該方法在1955年用得較多。但是大學並不依賴於外籍教師,1962年外籍教師的比例不到2%,1958年不到8%。二是印尼政府派遣印尼學生去外國學習然後歸國任教。1950年送出去133名,1951年73名。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大部分學生還是被派遣去了荷蘭,這是因為他們熟悉荷蘭語言(當時荷蘭語還是第二語言,盡管它逐漸被英語取代)和荷蘭教育係統。還有,就是大學經常留用本校的畢業生,特別是留用當時畢業的學生為教師。隨著時間的發展,這逐漸成了主要的聘用教師的方法。這個方法有兩個好處:一方麵,最新留用的人熟悉教育係統;另一方麵,這也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7.係和課程

1949~1955年,大學係科、提供的課程和學生人數快速發展。1951年1月,該校設立了檔案、教學和哲學係,其目的是為有需要的大學生提供文學、教學和哲學方麵的教育,並成為為社會提供新精神的文化科學中心。在接下來的5年裏,法律、社會科學、政治科學、技術、農業、獸醫學、藥學和經濟等係科相繼得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