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高等教育模式的國際移植

印度尼西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約6000個有人居住。陸地麵積為1904443平方公裏,海洋麵積3166163平方公裏(不包括專屬經濟區),素稱千島之國。人口2.17億(2004年),為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占45%、巽他族占14%、馬都拉族占7.5%、馬來族占7.5%、其他占26%。官方語言為印度尼西亞語。民族語言和方言約300種。約87%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公元3~7世紀建立了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國。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在爪哇建立了印尼曆史上最強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國。15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先後入侵。1596年荷蘭入侵,1602年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1799年底改設殖民政府。1942年日本占領印尼。1945年日本投降後,印尼爆發八月革命,8月17日宣布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此後,荷蘭與印尼經過多次戰爭和協商,於1949年11月簽訂印荷《圓桌會議協定》。根據此協定,印尼於同年12月27日成立聯邦共和國,加入荷印聯邦。1950年8月印尼聯邦議院通過臨時憲法,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一印尼高等教育的曆史發展

(一)獨立前的高等教育

1.被殖民前的高等教育

印尼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建立於7世紀。同時,在被殖民以前,印尼也建立了不少培養佛教徒的高等學府。

2.荷蘭殖民時期的高等教育

在荷蘭殖民統治的300多年間,印尼人民幾乎被剝奪了受教育、特別是受高等教育的權利。直到20世紀20年代,荷蘭殖民者為了適應其殖民統治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才先後創辦了一些高等教育機構。如1920年7月3日由荷蘭企業家創辦的萬隆工學院(1927年被荷印殖民政府接管),1927年創辦的雅加達法學院和醫學院等。(潘懋元:《東南亞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2頁。)

而荷蘭殖民者創辦的這些高等院校主要是為荷蘭以及歐洲官員和少數印尼貴族階層而設的,也有少數富有的華人子女就讀。由於種族歧視,學費昂貴,教材以及教學語言都用荷文和英文,普通印尼人的子女難以進入大學之門。據統計,萬隆工學院從1920年7月創辦至1942年1月日軍占領爪哇,畢業生共532人,其中印尼人隻有230人,不及半數,每年平均隻有10人。1920年至1940年,印尼各大學學生總數為3242人,其中印尼人1489人,僅占45.9%;大學畢業生為532人,其中印尼人230人,僅占43.2%。(Hardjasoemantri,K.StudyserviceasaSubsysteminIndonesianHigherEducation.Jakarta:pnbaialpustaka,1982,23.)3.日本占領時期的高等教育

日軍占領印尼之初,關閉了所有的高等教育機構。直到1943年才重新開放了醫學院,1944年開放了工學院,1945年開放了農學院和獸醫學院。

日軍占領期是印尼高等教育發展很重要的一段曆史時期。其原因在於,在日本占領期間,印尼語作為一種教學語言,在教育係統取得了其應有的地位;同時,也開始廣泛地使用印尼本地的教師。

在印度尼西亞獨立之前的高等教育中,不能不提的是與殖民者建立的教育係統相平行的教育係統。它一方麵是以回教學校(Madrasah)和宗教私塾(Pesantren)為基礎的傳統伊斯蘭教育係統,另一方麵是由各種機構(伊斯蘭的如穆罕默德亞集團,世俗的或基督教的)構成的改革主義者的本土係統。在殖民地時期,這些學校的發起人沒有建立高等教育機構,但在大學前的層次他們確實相當傑出,這也為後來印尼高等教育和印尼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威廉·K·庫、明思:《印度尼西亞的高等教育》,周藺、黃建如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二)獨立後的高等教育

1945年印尼宣布獨立,廣大印尼人民從殖民統治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為了把自己的國家建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他們產生了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強烈願望。同時,政府也十分重視人民大眾學習文化知識的權利。如在1945年憲法第31條就明文規定“每個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第52條指出:“政府應該為促進印尼的文化而努力。”印尼建立了民主的高等教育係統,不論社會地位、種族、宗教信仰、血統如何,給每個公民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時,高等教育是“象牙塔”的概念也被“高等教育是印尼社會的一部分”所取代。

但是,印尼宣布獨立後,荷蘭殖民主義者不甘心失敗,妄圖通過政治、外交、經濟封鎖及軍事行動等手段,扼殺新生的共和國;荷印殖民軍重新占領了爪哇各地。1946年1月,印尼政府被迫遷都至中爪哇的日惹市,高等院校仍分別在荷軍占領區和獨立區辦學。荷蘭殖民者先後創辦及複辦了雅加達“臨時大學”(1946年2月)、萬隆工學院(1947年);“臨時大學”又於1948年先後恢複了其所屬的泗水醫學院(包括醫科及牙科)、茂物獸醫學院(包括農科和獸醫科),還創辦了馬絨班當(望加錫)經濟學院(包括經濟科)。

印尼政府遷都日惹市後,主要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把荷蘭殖民者趕出去。同時,也在一些地區創辦了高等學校,如1946年,印尼一些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在日惹發起創辦了第一所民間大學——日惹“私立卡渣馬達大學”。該校最初設文學院和法學院,第一批招生260人,旁聽生70人。此後印尼政府又在中爪哇的格拉登成立了格拉登醫科高等學院分院和格拉登農學院,1948年在日惹創辦了一所政治學院。由於當時政局動蕩,這些學校校舍及設備都比較簡陋,師資不足,學生流動性大,教學無法上軌道,經常停辦。卡渣馬達大學也在1948年12月19日荷軍占領日惹之後停辦。(潘懋元:《東南亞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134頁。)1949年萬隆工學院、茂物獸醫學院、泗水醫學院和望加錫經濟學院等院校合並為日惹卡渣馬達大學(GadjahMadauniversity),這是共和國的第一所大學。(多納爾德·R·斯諾德格蘭斯:《印度尼西亞的高等教育》,傅凰、黃建如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1950年,印尼政府在雅加達建立了印度尼西亞大學。卡渣馬達大學和印度尼西亞大學是印度尼西亞建國初所擁有的2所國立高校。

20世紀50年代,印尼政府製定和頒布了第一個《印尼教育法令》(第4號法令),使高等教育逐漸得以發展起來。1954年,根據幾年的實踐情況,政府重新修訂了該法令。除了前麵提及的2所大學以外,50年代在爪哇等地建立了其他類型的大學,其中大學7所、師範學院(institutependidikanilmukeguruan,或稱IKIP)3所。這些大學都仿照印度尼西亞大學建立校園,大學的發展總體還是有序的。很多荷蘭籍教師留下來,自願離開的或因為1957~1958年的西伊裏安衝突而被驅逐的除外。

1961年,印尼製定了第一部《高等教育法》(第22號法令),規定了高等教育的三大任務——教學活動、科學研究及為社會服務。(Hardjasoemantri,K.StudyserviceasaSubsysteminIndonesianHigherEducation.Jakarta:pnbaialpustaka,1982,23.)同時,還按資金來源把高等教育機構分為國立和私立兩類,國立的由印尼政府文教部主辦,私立的由政黨、社團和私人以法團(基金會)等形式主辦。(潘懋元:《東南亞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頁。)政府還要求每省至少建立1所公立大學,這不但可以使更多適齡青年到大學深造,而且可減少他們的舟車勞頓。(參見《印尼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策略》,《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第17期。)隨著政府規定每一個省都必須有自己的公立大學,補充那些被驅逐教師留下的空缺位置的壓力越來越大。從1960年到1965年,16所新的公立大學建立了起來。除此之外,7所師範學校也在1964~1965年建立起來。(多納爾德·R·斯諾德格蘭斯:《印度尼西亞的高等教育》,傅凰、黃建如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1.擴張時期的高等教育(1960~1965)

這段時間,印尼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快的發展,一方麵是因為前麵的各項政策,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文化教育占印尼預算總額撥款的比例很大(如1960年占8.53%)。(潘懋元:《東南亞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頁。)其迅速發展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建立了一批著名的國立大學。如雅加達印尼大學、萬隆工學院、巴查查蘭大學、茂物農學院、三寶壟蒂波尼哥羅大學、泗水愛爾朗卡大學、泗水工學院、瑪琅布拉威渣雅大學、烏絨班當的哈山努汀大學、棉蘭北蘇門答臘大學、巴東安達拉斯大學、巨港斯裏維渣雅大學等。此外,雅加達、萬隆、三寶壟、瑪琅、烏絨班當、日惹、棉蘭及巴東市成立了8所國立高等師範學院。這批國立大學是印尼高等教育的中堅,它們奠定了印尼高等教育的基礎,直到今天,仍然是印尼培養國家各方麵建設人才及科研人才的主要陣地。

(2)印尼政府各部及有關機構創辦了一批部屬的培養相關部門業務專門人才的學院。如商業部的商業學院、工業部的紡織學院、財政部的稅務學院、中央銀行的銀行學院等。

(3)私立高等學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有的是由政黨創辦的,如印尼共產黨先後創辦了13所高等學院,伊斯蘭教政黨和團體創建了一些伊斯蘭教學院等。這些高等學校大部分以私人的基金會形式創辦,分布麵較廣,對培養人才起了一定的作用。據1963年統計,印尼全國高等院校的發展情況如表51所示。

2.重組和鞏固時期的高等教育(1966~1974)

隨著蘇加諾總統的長期政治統治接近尾聲以及共產黨(PartKmisIndonesia,簡稱PKI)和軍隊爭奪政治控製權,20世紀60年代初期是印尼不穩定因素不斷增長的時期。政治的不穩定伴隨著惡性通貨膨脹,嚴重地影響了印尼的政府預算分配、教師工資和其他貨幣的購買力。1965年9月30日政變失敗後,大學生積極地敦促蘇加諾下台並消除左傾影響。在這段時期,各個層次的教育遭到嚴重削弱。1966年,蘇哈托政府上台,新政府對教育製度和教育體係進行了全麵的調整和鞏固。

3.建立國家高等教育體係的時期(1975~)

1975年,印尼出台了《1975~1985年高等教育的長期發展戰略》,要求高等教育服務於印尼的現代化建設。為實行“終身教育”,政府擬全麵發展公立和私立大學,並希望各高校在各地區發展核心作用,加強與公私部門、各行業的合作。印尼高等教育應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高校的層次、分工和方向以及專業和學科的設置和擴容等。高等教育分三個層次,即文憑教育(1~3年)、學士教育(4年)和研究生教育(碩士或博士)。這些教育計劃在學術和專業發展上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文憑教育屬大專層次,修完課程可獲畢業文憑;學士教育屬大學層次,學生修完全部大學課程,完成相應的學分為學科及專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研究生教育計劃的專業範圍較窄,主要是培養對口的專家和高校師資。同時,這項發展計劃對高等教育管理體製,如教師發展、成績、學製、國內外獎學金製度、評估、財政等有諸多明確要求。在這一計劃的推動下,再加上蘇哈托政府注意與外國政府和各種教育基金會合作,從各個方麵獲取高等教育發展基金,使印尼的高等教育資金充足,各類高校增加近百所,入學率上升近一倍,學生人數更是增加了近三倍。(《印尼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策略》,《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第17期。)

1986~1995年,為適應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應對周邊地區的挑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印尼高等教育的發展重點開始轉向教育機會均等、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率等方麵,入學學生數大量增加,學科分類更加齊全。在公立大學穩步增長的同時,私立大學發展也極為迅猛。到1998年,印尼高校已經增至1442所,入學率高達11%,學生238.28萬人。2000年,公立大學、學院和綜合工業大學共有76所,各種私立高校1558所,適齡青年入學率達到12.8%。2000年學生分布情況如下:95萬名就讀於公立大學,單是公開大學招生就達到25.5萬名;有191.51萬名學生在各類私立大學學習。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出現了兩難問題:一方麵公眾對大學,尤其是規模較小學校的辦學效率表現出極度的擔憂;另一方麵,隨著終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大。1996年,印尼根據現有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製訂了1996~2005年的高等教育長期發展計劃。為應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化競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政府明確了印尼高等教育須解決的三個問題:①改革高校管理體製;②確保教育質量;③增加流動。印尼高等教育的這項戰略性計劃由三個核心部分組成,即:①推行新管理模式;②提高辦學質量;③促進地區、社會公平。

至2000年印尼高等教育發展情況等如表52和表53所示。

到21世紀初期,印尼高等教育的數量和類型、層次和教學計劃等情況如下。

(1)高等院校的數量和類型。目前,印尼全國高等院校約有1600多所,學生近300萬。根據辦學形式的不同,可以將印尼高等院校分為以下幾類:

綜合性大學(universitas)——包括至少4個不同的院係,即人文學科院係、社會科學院係、自然科學院係和工程技術學科院係。印尼現在有100多所公立和私立綜合性大學,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雅加達的印度尼西亞大學、日惹的卡渣馬達馬達大學、泗水的艾爾朗卡大學、萬隆的班查查蘭大學、巴厘的烏達雅納大學、棉蘭的蘇北大學、烏絨班當的哈山努汀大學、巴東的安達勒斯大學等。

專門性學院(institut/akademi)——專門學科的高等院校,學製3~5年。其中也包括培養碩士和博士的專門院校。著名的專門性學院有:雅加達印尼工學院、萬隆工學院、茂物農學院、泗水工學院、雅加達航海學院、雅加達文秘管理學院等等。部屬的高等院校多屬此類型。

高等學校(sekolahtinggi)——隻有一門學科的高等院校,如日惹的印尼造型藝術高等學校、萬隆的社會福利高等學校等。

綜合工業大學(politekik)——印尼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工業高等院校。印尼現在有10多所綜合工業大學。雖然名為綜合性大學,但是隻開設土木、機械、電子、電機4個專業,學製3年,一般附設於綜合性大學工程係。

宗教大學——主要指私立宗教大學,著名的有雅加達的印尼基督教大學、萬隆的勃良安大學(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大學、沙拉笛加的沙笛亞·瓦渣納大學(基督教)。

(2)高等教育的層次和教學計劃。印尼高等教育由於舉辦了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高等教育,因此就形成了多層次辦學體製和分階段培養人才的計劃。

印尼高等教育自1978年起實行學位教學計劃(programpendidkakgelar)和非學位教學計劃。學位教學計劃分為兩個階段:一為專科生和本科生階段,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和取得一定的學分,取得副學士和學士學位;二是研究生階段,學習結束後通過學位論文的答辯授予碩士、博士學位。學位教學計劃主要是培養高級人才和學院式的研究人才。學生入學後,如果學業成績不佳或者沒有培養前途,就授予副學士學位,提前畢業。因而副學士被看成篩選高級人才的一個關卡。

非學位教學計劃是為了讓更多的青年學生有機會受到高等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而製定的教學計劃。學生入學後,學習期限短則1~2年,長則10~11年。學業結束後取得文憑,得到社會承認,便於尋找工作。對高等院校來說,非學位教育計劃主要是為了限製大學取得學位的人數。此外,還有證書教育計劃(programpendidikaakta),這是為了使非師範畢業的大學生、副學士和學士有機會在各級學校教書而製訂的教學計劃。證書教學計劃分為五級。現在印尼高等院校已普遍實行學期學分製(sistimkreditsemester),不再實行學年製了。

學位教學計劃的具體要求如下:

副學士(sarjanamuda)——培養中級人才,學製3~5年,取得110~120個學分,可以再攻讀學士學位或就讀更高一級的文憑教學計劃。

學士(sarjana_stratai/s1)——教學是全麵性的,為個人學術和職業上的發展打下基礎。大部分畢業生投身社會,另有一部分畢業生(約25%~30%)攻讀碩士學位。學製4~7年,須取得144~160學分,或在副學士的基礎上再取得30~42學分。

碩士(pascasarjanastrataⅡ/s2)——培養科學技術和專業知識更高深的專門人才,以滿足高等院校對教學人才的需要,其中的20%~30%的畢業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學製6~9年,須取得180~194學分,或學士再取得40~50學分。印尼隻有幾所大學有權授予碩士學位。

博士(doktorstrataⅢ/s3)——培養高級人才和高等院校師資。隻有少數幾所大學有權授予博士學位。學製8~11年,須取得228~233學分,或取得碩士學位後再取得48~53學分。

非學位教學計劃主要麵向工作崗位。由於不需要進行新的投資,僅利用現有的教學設施及師資,故被大力提倡。這種教育是終止性的,具體要求如下:一類文憑(diplomaⅠ/d1),終止性教育,學製1~2年,須取得40~50學分;二類文憑(diplomaⅡ/d2),終止性教育,學製2~3年,須取得80~90學分;三類文憑(diplomaⅢ/d3),終止性教育,學製3~5年,須取得110~120學分;一類專業文憑(spesialisⅠ/s1),學製6~7年,須取得180~194學分,與碩士學位同級;二類專業文憑(spesialisⅡ/s2):學製8~11年,須取得228~233學分,與博士學位同級。

證書教學計劃具體要求如下:

一級證書,培養初級中學和小學教師,須取得20學分;二級證書,培養初級中學教師,須取得60學分;三級證書,培養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教師,須取得90學分;四級證書,培養高級中學教師,須取得120學分;五級證書,培養高等院校教師,須取得160學分。

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主要是印度尼西亞大學、萬隆工學院、茂物農學院、班查查蘭大學、卡渣馬達大學、艾爾朗卡大學以及雅加達、萬隆和瑪琅的3所師範教育學院。這幾所大學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充足,教學計劃和組織管理比較完善,而且與國家和地區建設事業結合得比較緊密。(艾泓:《掃描印尼高等教育》,《21世紀》2005年第7期。)

二印尼高等教育國際移植的主要特色

(一)私立高等教育

印尼的私立高等教育也是在殖民地時期就誕生了,隻是後來被荷蘭殖民當局接管,發展受到限製。20世紀60年代開始,政府為了解決公立高校不可能滿足廣大青年升學的要求的問題,對創辦私立大學采取了積極鼓勵和支持的政策。自此,印尼私立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快的發展。1961年,蘇加諾政府製定《印尼高等教育法》(第22號法令),規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針,把高等學校分為國立和私立兩類。私立的由政黨社團或私人的法團基金會等主辦。同時,根據高等教育法的規定,政府對私立大學采取認可製度,由“私立高等學校委員會”對它們進行認可評估,分出四個等級:第一級,同等對待,即向政府登記注冊並得到承認的,能自行考試和授予學位,其畢業文憑和學位與國立高校同等對待;第二級,得到承認,即向政府登記注冊並已得到承認的,文教部參與其考試委員會,其畢業文憑與國立高校也有同等價值;第三級,得到登記,即符合文教部規定條件,得到政府允許登記但未得到承認的,由文教部包辦其入學考試,這類學校學生可參加國家考試;第四級,未予登記,即尚不符合文教部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據1984年底的統計,此類學校在原有600多所私立高等院校中尚存200所左右。(潘懋元:《東南亞教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139頁;BulletinoftheUNESCORegionalOfficeforEducationinAsiaandthePacific,Bangkok:Thailand,1983,2526.)私立高等院校得到登記和承認的有效期為5年,得到同等對待地位的有效期為4年,到期後須再申請,文教部再根據該校具體情況確定及批準其地位。在此後的幾年裏,印尼的私立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1963年,共有私立高校155所,占全國高校總數的63.7%。

1975年,蘇哈托政府製定了《高等教育發展基本政策》,要求全麵發展公私立大學,並發揮大學在各地區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以此為契機,印尼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1974~1975年,高等教育人口中的48.6%在私立高校。從學校數來看,公立高校有41所,而私立高校則高達310所。1982年,私立高校為389所,1985年達570所,招生數占招生總數的60%。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為促進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1989年印尼政府通過了關於國家教育係統的2號憲法,1990年通過了關於高等教育的30號公法,從而進一步確立了私人興辦教育的合法地位。與此同時,政府也根據現行法規給私立高校提供補助,包括提供設備、指導及分配人員,以鼓勵其改善設施,提高辦學水平。在第五個發展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1993/1994),私立高校的學生數占學生總數的65.6%,而學校數則迅速上升為1122所。(張隨剛:《東南亞國家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較》,《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另一方麵,公立學校在從1975年到1995年間,增加了10所而成為55所,其學生數也增加到原來的6倍,但這些都隻不過是通過每所大學的規模擴大和包括若幹所開放大學在內的新設大學而實現的。而在私立高校,這20年間學生數增長到約為原來的12倍,平均每校的學生數由當初的約360人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約1.2萬人的規模。(馬越徹:《亞洲高等教育的擴大與私立高校》,高益民譯,《比較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到1999年,私立院校大學生人數占印尼所有大學生人數的56.5%,私立院校占印尼所有高等院校的95.5%(如表54所示)。(AgungpurwadiSuherumuljoatmodjo.“EducationinIndonesia:CopingwithChallengesintheThirdMillennium,”JournalofSoutheastAsianEducation,2000,(1),91.)

tAsianEducation,2000,(1),91.

(二)社會服務功能

1961年,印尼高等教育和科學部頒布了《高等教育法》,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三大原則,即教育和教學、科研以及社區服務。社區服務,主要是大學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利用大學的各種技術,給社會提供服務和幫助。

印尼高等教育機構所提供的社會服務主要有PTM(PenempatanTenagaMahasiswa)和BUTSI(BadanUrusanTenagaKerjaSukarelaIndonesia)兩大項目。現將這兩個項目以及另一工作項目KKN詳細介紹如下,以便更好地理解印尼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

1.PMT(PTM主要指的是大學生到中學支教的社會服務活動,而PTM的大學生來源主要是卡渣馬達大學。轉引自:Hardjasoemantri,K.ThePTMProject,AReportonStudentvolunteersRecruitingforTeachingPurposes.Yogyakarta:GadjahMadaUniversityPress,1979.)

自1950年1月開始,印尼就出現了由學生組織的征召大學生去中學支教的活動。而這個活動的經驗主要是來自荷蘭殖民者統治期間,反抗荷蘭統治的實踐經驗。它主要是由3個學生組織發起的。1950年1月30日,他們將起草的報告交給教育、教學和文化部與卡渣馬達大學。該報告受到了時任教育部長的讚賞和大力支持,並於1950年2月24日成立了一個學生征募委員會(studentrecruitmentcommittee)。經過該委員會討論,將“義務”改成了“誌願”。1950年6月26日委員會將討論後的報告遞交教育部,教育部於1950年8月14日頒布了該報告。

1951/1952學年的第一個學期,教育部官員哈迪(Mr.Hadi)參觀了卡渣馬達大學,並向該校的學生詳細解釋了PTM計劃,大力呼籲廣大學生到除爪哇(Java)和馬都拉(Madura)之外的地方去支持中小學教育事業,以彌補這些地區教師嚴重短缺的現象。但是學生的反映並不熱烈,其原因是:

(1)由於多年的間斷學習,沒有多少學生願意放棄正式的學習計劃;

(2)學生組織的領導人沒有很好地與學生溝通;

(3)即使願意去或者有興趣,也要先看看該計劃的實施情況,才能決定是否參加。

該計劃的第一批參加者總共隻有8人,其中包括2名女生。

為了規範組織和管理以滿足越來越多的對教師的需求(地方新建了不少中學),1957年5月18日PTM中央委員會和PTM地方委員會宣告成立。中央委員會設在雅加達,主要負責招收誌願學生、分配教學任務和管理監督實施過程等;而地方委員會則設在各地,主要是負責誌願者在該地的教學任務的分配與實施情況的管理和監督。同時,也設立了專門的負責學生完成支教任務返回大學等的管理組織。

1960年5月27日,PTM對參與該計劃的誌願學生條件作出了如下規定:

(1)必須是州立大學的正式學生,至少通過了第一次考試,也就是說應該是大學2年級學生。來自師範學校的學生被排除在外,因為他們畢業之後本來就是從事教師行業的。

(2)至少支教2個連續的學年,如果校方同意,可以延長1個學年。

(3)在教學任務開始時,他們享受政府雇員的地位,並從第二學年開始根據國家規定的工資標準享受待遇。

(4)完成支教任務之後,學生可以繼續他們的學業,但同時仍然享受政府雇員的地位和待遇。

(5)如果學生未能及時完成其學業,學業時間可以延長。但是,延長的時間裏必須繼續履行政府雇員的義務。

(6)學業完成之後,如果他們不願意繼續他們的學業,則由政府幫助他們找工作。

PTM的實施流程為:

(1)前一年,各中學彙報自己學校在來年的教師人事需求;教育部根據師範學校和其他地區剩餘教育資源的配置情況,決定PTM所需要的誌願者數量。

(2)根據上麵的要求征募誌願者。

(3)對招收到的誌願者根據他們的能力和相關條件進行安排。

(4)為他們提供教育學、教學法等方麵的培訓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