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王彬最近贈我一冊新著《舊時明月》,我讀後感到一種愜意而又能引人思考的精神享受。《舊時明月》雖然篇幅不多,隻有31篇,但每一篇都是獨具特色的精品,光彩照人,耐人尋味,可以反複誦讀,具有很強的情感與思辨色彩。
qfghijCopyright
of
薔薇書院939323.664148955
唐代的劉知幾說過,研究曆史要有史德、史才、史識。最重要的是“識”,也就說要有與眾不同的見解。《舊時明月》作為一本涉及了一百多位曆史人物的散文集,在這一點非常突出。比如《紅粉》中對白居易與其詩的看法。作者通過參觀九江琵琶亭、造訪洛陽香山白居易墓,引出白居易與關盼盼的一段故事。關盼盼是唐代高官張建樹的愛妾,張建樹在徐州為她修建了燕子樓,讓她居住。張建樹逝世以後,關盼盼在燕子樓為其守節十年。這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但是白居易認為還不夠,竟然作詩諷喻關盼盼,為何不以死相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白居易反複作詩,關盼盼受到刺激,十分抑鬱,不久絕食而亡,白居易才作罷。對此,作者頗有感觸,對於白居易,其人其詩,早年隻知富有人民性,多年之後才認識到還有非人道的一麵,而我們的教科書卻隻介紹其人民性的一麵,從而給孩子們以片麵的認知,這是非常不應該的。再如《翠屏山》對水滸“英雄”的看法。作者通過楊雄殺妻的故事揭示了這些“英雄”人物思想深處不光彩的一麵。作者做過統計,71回本的《水滸傳》“英雄”們殺戮的對象,最多的是女人與穿麻衣的百姓,並不是貪官汙吏。將這些人物視之為英雄是不應該的,更不應該將歌頌這些人物的文章編入教科書而讓他們成為孩子們景慕的對象。這樣的見識,應該說是獨出機杼,從而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與思索。如今的散文界,文化散文蔓延,然而,可讀者極少,即便是時下號稱大家之作,也名實難符,隻不過是將一些表層的曆史資料敷衍聯綴而已,忘掉了散文的中心仍舊是情感與思想,從而難以扣動讀者的心扉。
+nopqrCopyright
of
薔薇書院226278.397360015
《舊時明月》的第二個亮點是作者善於將曆史與現實對接,在對接中闡釋社會與人生。在《沈園香碎》一文中,王彬從宋代的陸遊與唐婉的悲劇,說到現代的魯迅與朱安的不幸,表明作者對婦女命運的關注與同情。而在《廬山別墅》中,作者以廬山的別墅為載體而回顧曆史,抒發出對彭德懷直言招禍的惋惜。在《觀周》、《大屯》、《兆惠與北頂》、《八通碑》中,通過對往昔人物的功與過的思索,作者提出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認知與如何保護曆史遺跡的問題,值得有關部門認真思考。而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有的已經作為曆史文物保護下來,而叫人高興。這就是思想的力量。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寫這樣散文的目的對作者而言,並不是簡單的發思古之幽情,作者講述的雖然是往事與古人,實質是作者生命的體驗與靈魂的閃現。就此而言,寫散文也就難,沒有生命與靈魂波動,也就難以寫出優秀作品,從這個角度說,散文難做,難以成為經典,這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pklmno尊重作者!200627.40808382
讀過《舊時明月》的讀者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感到作者的文筆具有很強的魅力。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個缺乏語言的作家是很難傳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作者在這方麵頗見功底。他擅長將充實的思想內容,借助抒情的格調與優雅而富有個性的語言表達出來。試舉幾例:“幼時記誦的,斧頭也砍不掉。”比喻很新穎,說明幼時的記誦終身難忘;“薄暮,孩子們放學了,鳥兒也放學回巢。第二天清晨,我們上學的時候,潔白的月台上,落滿了暗綠的鳥跡。”寫得情趣、俏皮,同時也很傳神;“我想,大概是,山海關,曆史的負荷容納了太多的含量。秦皇、漢武、納蘭,馬蹄如雨,畫角吹碎夕陽。”傳達了一種滄桑沉鬱的感覺,而且非常凝練,將中國語言中的“白”與“文”糅合得非常之好,寫出了獨特韻味,如今這樣的韻味日漸稀少,從而也就更加難得。一次偶遇老詩人邵燕祥先生,談及散文,他說像季羨林、張中行那樣學者的散文,文化含量很高,讀來有味,很有看頭,可惜的是,這樣的文章越來越少。原因是這樣的散文難寫。我認為他說得很對。王彬的散文也說明了這個道理,知道難寫卻還要寫,說明作者的追求與功底,我希望更多的讀者把《舊時明月》找來一讀,相信一定會有收益的。
thijkl保護版權!310312.66102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