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後生,逆境往往更能鍛煉人。我們要學會給自己施加一些適當的壓力,從而使自己在壓力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弟子們經常向法演禪師詢問參禪的技巧。這天禪師給弟子們講了一個故事,他希望弟子們能從中悟出參禪的道理。
他說:從前有一個盜賊,他幹了一輩子偷盜的行當,眼看自己要老了,不能再做下去了,他便想把偷盜的技藝傳給兒子。這偷盜的技巧,說到底就是一個逃生的技巧,於是父親決定先把逃生的絕招傳給兒子。
這天晚上,父親領著兒子穿堂入室,來到了一個富戶人家。父親十分順利地打開櫃子,叫兒子進去拿些錢物。兒子剛鑽進櫃內,父親便把櫃門鎖上了。兒子在櫃內撲騰翻打想要鑽出櫃子,不料父親卻悄悄溜走了。可他這一翻打卻吵醒了這家主人,主人心想可能是盜賊光顧,趕忙讓仆人舉燈搜查。盜賊的兒子心急如焚,眼看就要搜到櫃子邊了,他急中生智,學起了耗子啃木頭的聲音。仆人聽到後,拍打了幾下櫃子便回去睡覺了。盜賊的兒子聽到沒有了動靜,便一腳踹開櫃子門,逃了出去。
這樣一來,又驚醒了主仆二人,他們發現家中真的被盜,於是追出了門去。盜賊的兒子被追到了後花園,眼看無路可逃了,他忽然看到旁邊有口水井,又急中生智,抱起一塊石頭扔到了井裏。追趕的人聽到“撲通”一聲,以為是盜賊慌不擇路掉到了井裏。於是他們便在井中搜尋盜賊。盜賊的兒子趁機逃脫回家。
見到父親,他滿臉怨言。可父親卻對他說:“兒子,不要埋怨,告訴我你是怎麼逃出來的。”兒子認真敘述了事情的經過,父親聽後非常滿意,不禁讚歎道:“兒子,你已經出師了!”
眾僧聽完故事,不禁長歎一聲,他們均有所領悟。
一個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和尚,人們都稱他為智和尚。少年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智和尚笑著對他說:“孩子,你有這樣的願望已經是很難得了。有很多比你年長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怎樣解釋,都不可能使他們真正明白重要的道理,就隻好隨他們去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絲毫得意之色。
智和尚接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少年回答說:“您是不是說,在我感到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淡一些?”
智和尚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而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
智和尚兩眼發光,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智和尚哈哈大笑:“阿彌陀佛,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
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和尚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閱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後叩首告別。
後來少年變成了壯年,又變成了老人。再後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後,人人都還時時提起他。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為他是一個愉快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