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人,基於“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鬱鬱心態,終日深覺自己過得十分不快樂,周圍的友人看到他的這種情形,都十分熱心地提供許多快樂秘方,或是推薦知名的心理醫生,希望能改善年輕人的心情,但均未能奏效。
經過很長時間的折騰,年輕人對自己的憂鬱症狀已然絕望,索性放棄尋訪名醫,找了一處山,打算將自己放逐於山野之間,就此終老一生。一日,正當這個年輕人皺著眉頭沿著一道山澗踱步,雙眼的餘光驀然發現有位中年和尚坐在溪水中的一塊石頭上。
“在這人跡罕至的深山裏,怎麼還會有其他人呢?”年輕人詫異地打量著那個中年和尚,這一看之下,使得年輕人更是驚奇不已。他發現坐在溪中石頭上的和尚,眉宇之間充滿慈愛安詳的神色,眼光極其柔和地望著潺潺的溪水,周身上下,散發著一種令人感覺十分愉悅的非凡特質。
年輕人仔細地想了想,認為一直困惑自己的問題,或許可以從此人的身上獲得答案,當下便衝口而出:“嘿!你為什麼看起來是那麼的喜悅?”
中年和尚絲毫沒有遭到驚嚇的反應,轉頭看了看年輕人,眼光中充滿智慧地答道:“想要讓自己心靈平靜、獲得無限快樂,先要懂得‘以水為師’……”
年輕人不懂為什麼平淡無奇的水,可以發揮如此神奇的效能?接著又開口提出心中的疑問。
和尚開始告訴年輕人其中的奧秘哲思:“水,是萬物的根源,充滿無限生命的可能。水,不具固定形態,隨方就圓,可依任何容器改變它的外形,深諳圓融之道。水,利於萬物而不居功,為善而不欲人知。水,能潔淨萬物,卻不與之同流合汙;借由三態變化,永遠保持純真本性而不變。水,看似柔弱無比,但卻是大自然中最強大的力量。水,服從自然法則,哪裏卑下,就往哪裏去,擁有謙衝美德。”
為什麼世人常常幹些損人不利己的事,卻不願幹那些利己利人的事呢?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才應該是人生的真諦。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禪師到家裏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無相禪師照實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嬌弱的,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隻單單為她誦經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給其他的眾生。”
無相禪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開導道:“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趨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是頑固地說道:“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胡,他對我可說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無相禪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萬事無如退步休,
本來無證亦無修;
明窗高掛菩提月,
淨蓮深栽濁世中。
——慈受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