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往往隱藏於普通的生活中,要用心觀察,用心體會。隻有自己去努力追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和領悟。
在禪宗中,溈仰宗是開宗最早的一派,它的開山祖是溈山靈佑禪師。
起初,溈山靈佑為尋求開悟,來到百丈禪師門下習禪。
冬夜,山風凜冽,百丈禪師一覺醒來,凍得渾身哆嗦。他伸手探探床前的火盆,尚有一絲溫熱,於是吩咐侍立一旁的靈佑說:
“你撥一撥爐中,看看有火沒有?”
靈佑拿起火棍草草撥了兩下。說:“師父,爐中沒火了。”
百丈禪師站起身來,拿過火棍深深一撥,撥出一點火星給靈佑看,並說道:“你說沒有火,這是什麼?”
靈佑頓覺醍醐灌頂,得以開悟,忙叩首謝師。
百丈又說:“靈佑,你先前未悟隻是暫時的。經書上曾說,要想認識佛性的義理,應當觀察時節的條件和關係。時節既然到了,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才能了悟本體。心性不是從身外去尋找的,如今你已經有所認識,自己應好好地愛護。”
第二天,靈佑隨百丈禪師上山勞動。百丈問道:“靈佑,帶火了嗎?”
靈佑隨即拾起一根柴吹了兩下,遞給師父。百丈禪師讚歎地說:
“如蟲禦木,偶爾成文。”
溈山於爐中撥火未見火,百丈深撥其底見火星,無火亦有火;溈山拾起柴吹兩吹,柴頭無火又有火。“火”喻本體心性,原本自身已具備,迷時不見悟時逢,溈山由此發悟。百丈說對於本體心性的了悟,就好比小蟲蝕木一樣,雖則偶然,但點滴積累,總會了悟的。
有一天,釋迦牟尼傳教時正走在一座風景秀麗的山上,迎麵走來一群青年男女。
“尊者,您是否看見一個年輕的女子從您來的路上走過?”
釋迦牟尼無言地搖搖頭。
他們不清楚釋迦牟尼搖頭的意思,是表示沒有看見呢?還是表示不清楚那女子的模樣呢?於是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描述她臉蛋長得如何如何漂亮,有的描述她衣服穿得如何如何鮮豔。
從他們的話中,釋迦牟尼得知,原來這群結伴出來玩耍的年輕人,都是一對對夫妻。隻有一個小夥子還沒有結婚,就帶了一個女子一起出遊。
誰知這個女子非常貪心,趁大家玩得正在興頭上,就偷了那小夥子的錢和幾件心愛的東西,悄悄地溜走了。小夥子發現後,氣得嘴唇發紫。大家都很同情他,於是幫他一起四處尋找,發誓一定要抓到那個女賊。
釋迦牟尼耐心地聽完了他們的敘述,目光炯炯地注視著這群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道:
“年輕人啊!你們找那個女子,花了這麼大力氣,可以說是十分認真了。然而你們可知道,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更需要趕快找到不可!年輕人,你們想想看,是去找那個女子重要,還是尋找自己重要呢?”
年輕人張口結舌,陷入了沉思。
釋迦牟尼的弟子中有一名修行者對朋友常感到不耐煩,喜歡一個人獨處。釋迦牟尼看出此人外表看來很頑強,其實內心很脆弱,就想試試他的勇氣。
有一次,釋迦牟尼吩咐他:“到後麵那座有鬼神的山穀中去冥想。”
此人答應後很高興地走進山去。當他到了目的地,便坐到樹下要開始冥想。這時突然覺得一陣恐怖和寂寞襲來,兩個時辰之後,實在忍不住了,他後悔自己答應在此冥想。“為什麼要選擇修行的路?我本生在富裕的家庭,衣食無憂又可隨心所欲,每天過得不是很自在快樂嗎?家中老少都在等著我,幹脆不要修行回去吧。”
當他正打算放棄,收拾回家時,釋迦牟尼過來問道:
“平日看來你勇氣十足,來到這個山穀,想必沒什麼好怕的吧?”
此人老實答:“不,事實上我覺得這兒可怕極了。”
談話間,一隻野象走了過來,並躲在樹下開始呼呼大睡。
釋迦牟尼見了就問:“你知道這隻放心睡大覺的象,心中想些什麼嗎?”
此人答:“不知道。”
釋迦牟尼說:“這隻象是許多隻象中的一隻。現在它離開群象而能夠在此放心大睡,一定是厭煩象群的喧囂嘈雜。換句話說,連畜生都有離群求清靜的欲求。現在你是因為厭煩人群的喧囂而出家的,怎麼會害怕孤獨呢?如果要我們在眾人之中和不講道理的人交往,豈不是反而有礙修行嗎?正因如此,修行根本不需要同伴。”
此人聽了釋迦牟尼的話,才明白其所以叫自己來這幽僻山穀冥想的道理。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應當一切時,
勇猛大精進。
——《六十華嚴經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