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主張人生在世,不要被世中之情所染,雖然在世,但保持本有的空心,以空心入世,雖入世而不覺入世。
印度的三藏法師自詡神通廣大,他來到慧忠禪師麵前,與他驗證。
慧忠謙和地問道:“久聞您能夠了人心跡,不知是否屬實?”
三藏法師答道:“隻是些小伎倆而已!”
慧忠於是心中想了一件事,問道:“請看老僧現在心在何處?”
三藏運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著點頭,將心念一轉,又問:“請看老僧現在身在何處?”
三藏又做了一番探察,笑著說:“禪師怎麼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麵露嘉許之色,稱讚過後,隨即將風行雨散的心念悉數收起,反觀內照,進入禪定的境界,無我相、無人相、無世界相、無動靜相,這才笑吟吟地問:“請看老僧如今在什麼地方?”
三藏神通過處,隻見青空無雲、水潭無月、人間無蹤、明鏡無影。
三藏使盡了渾身解數,天上地下徹照,全不見國師心跡,一時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緩緩出定,含笑對三藏說:“閣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處,極好!極好!可是卻不能探察我的心跡,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三藏滿臉迷惑。
慧忠禪師笑著說:“因為我沒有心跡,既然沒有,如何探察?”
無論你的心跡藏得有多深,隻要存在,別人就可以探察到。隻有心無外物,才能讓人無所察覺。而這裏的無心跡,並不是具體時空的“無”,而是超越了“有”的具體性的“無”。
六祖慧能出身貧寒,無錢讀書,隻字不識,但卻恪守孝道,每日上山打柴養活老母。
一日,他在打柴回來的路上聽到有和尚在念經,於是駐足傾聽。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時,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和尚看在眼裏,便告訴他這是《金剛經》所載,黃梅山弘忍禪師正在講授該經,教人見性成佛的道理。他聽後決定立誌出家,帶上老母來到了黃梅山。
初來乍到,他隻能每日在米房舂米,但卻忘不了暗中修行。日久天長,他終於領悟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皆不離心”。工夫不負有心人,弘忍終於知道了慧能的求道之誌,於是將他叫到自己的房中,告訴他:“不知心,學佛無益,看清此心便為佛。”慧能聽後更加用心修行。
有一天,弘忍禪師對弟子們說:“我將不久於人世,想把禪法傳給你們其中的一位。誰隻要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語表達出來,且能切中禪之精髓,我就將禪法傳授與他。”當時弘忍弟子八百,卻無一人敢去做偈。後來有一位高徒神秀終於想出一首偈子,於是寫出貼在了禪壁旁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此偈一出,眾人連口稱讚,連弘忍看後也表示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