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慧能卻說:“神秀的偈子雖然點到真實,但仍稱不上絕好。”
大家聽後對他的評語不以為然,因為神秀既通內外之學,又常代弘忍講道,威望很高;而慧能隻不過是一介樵夫,舂米小僧。大家都用鄙夷的眼光看著他。
慧能見狀立即和韻做偈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眾人看後大吃一驚:想不到小小舂米僧,竟然一語道破禪之天機。最後弘忍禪師終於把禪法傳給了慧能。
“本來無一物”這就是禪宗的智慧,“有”無論多好,總有缺點,因此都不可能達到最高的境界,最好的隻能是“無”。達到“本來無一物”的體會,是從人性向佛性升華的完成,而佛性,就是超越一切人的具體性的本真的人性。
龐蘊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就看到人們為了追逐名利而鉤心鬥角,爾虞我詐,以至於六親不認,手足相殘。
他感到這樣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於是決心選擇另外一種生活來體味人生的真諦。在朋友的幫助下,他找到了德行高深的石頭禪師,說明了來意,禪師答應收他為徒。
龐蘊問石頭道:“禪師,何人不與萬法為侶?”石頭禪師笑而不答。
龐蘊以為石頭禪師沒聽清,張口再問。卻被石頭禪師伸手捂住了嘴巴,無奈他隻能把話咽到了肚子裏。
也就在這一刹那,他忽然好像明白了什麼,想說又不知從何說起。剛才心中好像有千軍萬馬,被圍困山坳,奔騰跳躍卻找不到出口。現在心中突然豁然開朗,心裏一下子明亮起來。他微笑著望著石頭禪師,默不作聲。禪師臉上也依舊笑容燦爛。
過了片刻,他還是念念不忘剛才的問題,又再次問道:“禪師,不與萬法為侶的到底是什麼人?”
石頭禪師見他如此執著,便說:“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隻要你一口吸盡西江水,我就會回答你。”
龐蘊聽了這句話茅塞頓開,於是寫了一首偈子道:
十方同豪會,
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
心空及第歸。
要想遠離世俗,就要修身養性,心中空明,不為外界所幹擾,真正達到淨心的境界。而在平凡的生活中,不要過於執著身邊的事,隻要認真過好屬於你的每一天就足夠了。
山水君居好,
城隍我今淪。
靜聞鍾鼓響,
閑對白雲村。
——法眼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