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樹院有一年夏安居的時候,五代時的後漢劉王堅持禮請雲門禪師及其寺內大眾全體到王宮內過夏。諸位法師在宮內接受宮女們禮敬問法,鶯鶯燕燕,熱鬧非凡。尤其劉王虔誠重法,故禪修講座,無日無之。寺中耆宿也都樂於向宮女和太監們說法。但唯有雲門禪師一人卻在一旁默默坐禪,致使宮女們不敢親近請示。
有一位值殿的官員,經常看到這種情形,就向雲門禪師請示法要,雲門禪師總是一默,值殿官員不但不以為忤,反而更加尊敬,就在碧玉殿前貼一首詩道:“大智修行始是禪,禪門宜默不宜喧,萬般巧說爭如實,輸卻禪門總不言。”
禪門高僧,一向如閑雲野鶴,或居山林,或住水邊,三衣一具,隨緣任運,即使法緣殊勝,王宮侯第,亦不為利誘,不為權動。如雲門禪師者,“一默一聲雷”,雖不言語,實則有如雷轟頂之開示,吾人如在沉默時體會出千言萬語,就可以說已透到一點禪的消息了。
慧能當初見五祖的時候,五祖弘忍大師第一句就問他:“你從哪裏來?”
“我從嶺南來。”慧能回答。
“嶺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沒有佛性啊!”
慧能就回答說:“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南北嗎?”
就因為這一段重要的對話,慧能受到五祖弘忍特別的器重,並且傳授衣缽。
以後,六祖慧能大師也常以同樣的問話,攝受了許多門徒弟子。以下舉四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一、神會大師親近六祖,六祖問他:“你從哪裏來?”
神會回答說:“我不從哪裏來。”
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賞識。
二、南嶽懷讓禪師於二十三歲時參訪六祖,六祖同樣問他:“你從哪裏來?”
“我從安和尚那裏來。”六祖又問:
“什麼東西把你帶來?”
懷讓禪師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三十多歲才開悟。
三、青原行思禪師,初到曹溪之時,六祖也這樣問他:“你做過什麼事才來這裏?”
行思禪師回答他說:“聖諦亦不為。”
意思是說成佛做祖我都不要,還要做什麼?這句話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四、做過唐代國師的南陽慧忠禪師,初來參學時,六祖問他說:“你從哪裏來?”
慧忠回答說:“我從近處來。”
由於過去五祖問他:“你從哪裏來?”因而開啟六祖入道的因緣,所以六祖以後接引參禪的人也都以“你從哪裏來?”來啟發對方、考驗對方,要對方對自己生命最根本的來處提起疑情,深入去探究真象。提起疑情是禪宗接機時常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從一個接連一個的問答之中,禪者終於返照自性,認識到自己本來麵目。
方春不覺來朱夏,
秋色蟬鳴翠影斜。
夜來風急柴扉破,
滿地霜鋪落葉花。
——投子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