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不說破”的力量(1 / 1)

佛法根植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隻是我們自己平時沒有覺察到罷了。萬事均有自己的規律,佛法亦然。隻要我們內心虔誠,自然就會感受到禪宗的佛理。

良寬禪師畢生修行參禪,從來沒有稍微懈怠過一天。

當他老年時候,從家鄉傳來一個消息,說他的外甥,不務正業,整天隻顧吃喝玩樂,快要傾家蕩產了,家鄉父老都希望這位禪師舅舅,能大發慈悲,救救外甥,勸他回頭是岸,重新做人。

良寬禪師為鄉情所感動,就不辭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鄉。良寬禪師終於和多年沒見過的外甥見麵了。這位外甥非常高興與他的和尚舅父相聚,並且特意留舅父過夜。

良寬禪師在俗家床上坐禪坐了一夜,次晨離去的時候,就對他的外甥說:“我想我真是老了,兩隻手一直發抖,能不能請你幫忙把我草鞋帶子係上啊?”

他的外甥非常高興地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寬禪師慈祥地說:“謝謝你了,你看,人老的時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輕的時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業基礎打好。”

良寬禪師說完話後,掉頭就走,對於外甥的任何非法行為,一句不提。但就從那天以後,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蕩了。

良寬禪宗的教學法,有時當頭棒喝,有時反詰追問,有時有無不定,有時暗示含蓄。總之禪的教育,就是不說破,不說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外甥的內心真正感受到了一種力量,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力量才讓他下定決心,重新開始。

有一次趙州從諗禪師提起一句禪話:“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學僧不解,因而紛紛要求趙州解釋,學僧們問:“不知佛在為誰煩惱?”

趙州從諗回答:“為一切眾生煩惱!”

學僧再進一步問:“怎樣可以免除這些煩惱呢?”

趙州從諗嚴肅地責問學僧:“免除煩惱做什麼?”

又有一次趙州從諗禪師看到弟子文偃在禮佛,便用拄杖打了一下,問:“你在做什麼?”

文偃回答:“禮佛!”

趙州從諗斥責:“佛是用來禮的嗎?”

文偃說:“禮佛也是好事。”

從諗說:“好事不如無事。”

內心清淨就行了,何必多此一舉呢?我們的內心才是佛法誕生的地方,佛法也隻能在內心才能得到真正地發揚光大。

佛教主張因果和輪回,所以真正的修行者並不否認因果法則,但亦不會拘泥於因果的形式。佛教是靈活的,變通的。我們的生活亦應如此,真實的自我是超乎肯定和否定的,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

香岩智閑開悟後,主持河南鄧州香岩禪院。弟子們經常討論達摩祖師為何西來中國這樣的話題。

有一天,他對弟子們說:“你們誰也不要討論了,我來告訴你們。”

弟子們一聽頓時來了興趣,於是香岩禪師讓其中的一位弟子爬上一棵菩提樹,然後腳不踩樹枝,手也不攀樹枝,而是讓他懸空用嘴咬住拴在樹枝上的一根繩子。眾弟子看到師父這樣做,心中好生納悶:這樣怎能知道祖師西來意?

弟子們正在嘀咕,這時師父站在樹下開口了:“現在我來問你,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在樹上的那位弟子,現在已經是心驚膽戰,哪還顧得回答師父的問題。但他如果不回答師父,顯得沒有禮貌;假如回答他,一張口便會從高高的樹上掉下來摔死。

他正在犯難時,又聽到師父說話了:“你們說,正當這時他該怎麼辦才是?”眾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回答。

這時上座虎頭站出來回答說:“他在樹上時我便不問,未上樹時請他回答。”香岩智閑禪師聽後哈哈大笑。

宋代無門慧開禪師對此公案評道:即使有口若懸河的辯才,也用不著;即使能講解一部《大藏經》,也沒有用。如果參這禪機,必使過去走不通的路能夠走通,這就需要拋開從前自以為是的活路的想法。如果這樣做還不行的話,那就隻有去問如來佛了!

千尺絲綸直下垂,

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

滿船空載月明歸。

——船子德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