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在工作和生活中尋找平衡(2 / 3)

孔雀羨慕黃鶯清脆的嗓子,所以抱怨自己為什麼沒有擁有和黃鶯一樣婉轉、美妙的歌喉,孔雀的美本來就讓自然界的各個動物羨慕,但它還是因為自身的一些不足而抱怨。由此看來,實際上抱怨者不是因為本身擁有的條件不夠好,而是自己不知足。很多時候當你不斷抱怨因為自己擁有的條件和資源少而不能取得成功的時候,後來的不成功就會排著長隊等著你,接連不斷地到來。

當你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抱怨別人或者上天的不公時,用於努力改變局麵的時間就少了,大量的抱怨會讓你在自己的抱怨聲中不斷地肯定上天沒有厚待自己,從而心裏更不舒服,更容易抱怨,而這樣往往隻能讓生活更加不如意。

喜歡抱怨的人向別人傾訴不幸的時候,起初可能會有人同情,但是久而久之就會讓人厭煩,因為大部分人都喜歡和樂觀的人在一起,一個經常發牢騷的人會影響別人的心情。這樣一來,人際關係就會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很可能因此導致孤獨、抑鬱、厭世等。

麵對生活,要盡量減少自己的抱怨,要一直向前看,隻要生活積極樂觀,工作勤奮努力,那些曾經被你抱怨過的事情狀況就一定會得到改善。地底下的種子從來不懷疑,所以終有一天它會破土而出。它從來不問自己,怎麼才能突破壓在頭上的厚厚的土層。它從不抱怨成長的過程中碰到了頑固的石頭和沙礫,而是不斷地把自己柔嫩的綠芽一點一點向上頂出,透過石頭和沙礫,堅韌勇敢地生長著,直到露出地麵,長出枝葉,開花結果。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努力去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這件事情為什麼這麼糟,問題出在哪裏,應該怎麼辦,怎麼去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虛心地向別人請教,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出了問題要從自身找原因,分析原因,尋求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走出困境,邁向成功。

第五節 有苦勞,更要有功勞

成功,有時隻需要我們在過程中多一點堅持,少一點放棄;多一點磨煉,少一點退縮。

做一份工作,結果是考核優劣的重要標準。工作不僅要去做,更要做成、做好。因為沒有功勞的所謂苦勞實際上是在浪費資源。

聯想集團有個很有名的理念:“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這是寫在《聯想文化手冊》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這個手冊中,還明確記錄著:這個理念,是聯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後,開始格外強調的。

柳傳誌曾告訴大家:聯想剛剛成立時,隻有幾十萬元,卻由於過於輕信人,而被人騙走了一大半。而且,騙他們的人,不是一般人,而是某個部門的幹部。這樣一來,公司元氣大傷,甚至逼得員工要去賣蔬菜來挽回損失。

毫無疑問,剛剛創辦聯想,大家都有對事業拚命的幹勁和熱情,但是,光有幹勁和熱情,並不能保證財富的增加與事業的成功。不僅如此,商場如戰場,如果光有善良、熱情、好心等品質,而缺乏智慧和方法,那麼完全有可能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當時就那麼一點點的資金,萬一沒有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產!這時,如果隻是強調繁忙、勤奮、賣命、辛苦,就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

經過了這一教訓,聯想後來做事不僅越來越冷靜,而且特別重視策略和方法。如今,聯想已經從幾個下海的知識分子創辦的小公司,變為了一家享譽海內外的高科技公司。它之所以有這樣大的發展,毫無疑問與這個核心理念密切相關。

以往,我們經常聽到某些人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苦勞固然使人感動,但在新的曆史形勢下,隻有忙在點子上,不斷創造功勞的人,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一位企業領導讓李梅去買書,李梅先到第一家書店,書店老板說:“剛賣完。”之後她又去了第二家書店,營業人員說已經去進貨了,要隔幾天才有。李梅又去了第三家書店,這家書店根本沒有。

快到中午了,李梅隻好回公司,見到領導後,李梅說:“跑了三家書店,快累死了,都沒有,過幾天我再去看看!”領導看著滿頭大汗的李梅,欲言又止……

其實,去買書是任務,買到書才是有效落實。李梅的確跑了三家書店都沒有書,這意味著李梅已經付出了勞動,但卻沒有將任務有效地落實,如何讓自己的勞動不白費?隻要李梅執著地去落實,有效的方法是:

方法一:打電話問其他書店是否有這本書,這樣可以大大節省跑書店的時間。

方法二:向書店打聽,或者上網查這本書是哪家出版社出的,直接向出版社郵購。

方法三:到圖書館查是否有這本書,如果有,就問領導願不願意花錢複印。

但李梅沒有這樣做,她腦子裏隻有一個想法,你安排我做這件事,我就做了這件事,我隻對事情的過程負責,不對結果負責。

有效落實應放在第一位,執行的本質就在於達成結果,實現預期目標,沒有結果一切過程都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講,如果任務沒有落實,那麼所有的苦勞都是沒有價值,因為過程追求的目的是獲得有效的結果。

成功,有時隻需要我們在過程中多一點堅持,少一點放棄;多一點磨煉,少一點退縮。尤其是在工作中,許多人之所以付出了苦勞,卻享受不到功勞帶來的喜悅,是因為他們在砥礪的過程中輕易地選擇了與自己妥協。結果的到來,往往就在最後五分鍾。人們永遠期待著那些能創造結果的人,因為隻有結果,才使得一切過程變得有意義、有價值,也使得一切苦勞散發出光彩。

第六節 成功也會成為包袱

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子一定,分母越大,分數的值就越小。

泰戈爾說:“當鳥翼係上了黃金時,就再也飛不遠了。”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暫時的成功有時會給人帶來自滿自大的消極後果,人們會因為一時的成功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停止了不斷進取的腳步。

自古以來,人類就盼著有朝一日能飛上月球,並由此產生了難以勝數的神話傳說。阿波羅登月飛行的成功無疑是劃時代的壯舉。可是,據聞,登月人埃德溫·奧爾德林,在獲此殊榮後不久,卻精神崩潰了。巨大的成功,使他回到地球的生活頓然喪失了值得眷戀的魔力,使他好似處於一片虛無與真空之中,感到生命中有價值的活動已經到達了終點。夢想的實現,讓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埃德溫·奧爾德林的悲劇,主要是他對科學進步認識上局限的人生觀所導致的。的確,登月飛行是人類宇航事業破天荒的壯舉,但它絕不是人類宇航科學發展的終點,而僅僅是起點。即使退一步說,就人類登月活動的遠景、就人類試圖在月球建立生存的另一處基地這一點來說,埃德溫·奧爾德林他們的成功嚐試也遠遠沒有結束。如果把登月飛行的成功既看做一項突破,又看做一項事業的開端,就不會產生這樣無所適從的結果了。

為什麼有些人會在各種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激情澎湃,不斷奮進,而當他奮鬥到擁有更多的資源,獲得最高的榮譽,享有最優越的生活的時候卻感到迷茫、失落和沒有方向,甚至更加不快樂。其實,這是因為在條件不夠優越的時候,人會有一個追逐的目標,或以某種成就為目標,或以某個人的成就為目標,當有一天趕上並超過這個目標的時候,人就會突然之間失去追逐的目標,從而產生失落感,並失去繼續奮鬥的動力。

不過有人卻不這麼認為。

愛因斯坦是個名滿天下的科學家,據說有一次他的學生問他說:“老師的知識那麼淵博,為何還能做到學而不厭呢?”愛因斯坦很幽默地解釋道:“假如把人的已知部分比做一個圓的話,那麼圓外便是人的未知部分,所以說圓越大,其周長就越長,他所接觸的未知部分就越多。現在,我這個圓比你的圓大,所以,我發現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識自然比你多,這樣的話,我怎麼還懈怠得下來呢?”

為了啟發人們謙虛處世,列夫·托爾斯泰也打了一個很有意義的比方:“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就好比分母,分子一定,分母越大,分數的值就越小。”

因此,一個人不管有多豐富的知識、取得多大的成績,或是有了何等顯赫的地位,都要謙虛謹慎,不能自視過高。應心胸寬廣,博采眾長,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進而獲取更大的業績。如能這樣,於己、於人、於社會便都會有益處。

一個人在功成名就之際,如果隻是沉溺於現狀,就會很容易覺得生活乏味空虛,就像有人說諾貝爾獎對許多作家而言是“死亡之吻一樣”。得到了諾貝爾獎的肯定,許多人被壓得再也難以創作,連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得獎之後都說:“聲譽也很容易成為使才能枯竭凝滯的根源……我希望從所有名譽中擺脫出來,讓我自由。”

其實,暫時的成功隻是對你目前成績的一個肯定而已,它並不代表你的最終成就,真正偉大的人是絕對不會因此而停止成長的。

不要讓眼前的成功成為你前進的包袱,沒有任何成功是永遠的。隻有前20年成功,後20年成功,甚至再過20年也還能成功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成功!夢想永無止境。

第七節 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

世間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難做的事,最難的事也是最容易做的事。說它容易,是因為隻要願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做到並持之以恒的,隻有極少數人。

生活中,我們常聽人這樣說,“做好人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人”。那麼是否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呢?做一件簡單的事情並不難,難的是每一件簡單的事都做得非常好。

古往今來,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勇於堅持的人。能夠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都做好,其實就是最大的不簡單。

一個新學期的清晨,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咱們隻學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在堅持著?”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隻剩下80%。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裏,隻有一人舉起了手。

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世間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難做的事,最難的事也是最容易做的事。說它容易,是因為隻要願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做到並持之以恒的,隻有極少數人。半途而廢者經常會說“那已足夠了”“這不值”“事情可能會變壞”“這樣做毫無意義”。而能夠持之以恒者則會說“做到最好”“盡全力”“再堅持一下”。龜兔賽跑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競賽的勝利者之所以是笨拙的烏龜而不是靈巧的兔子,是因為兔子在競爭中缺乏堅持不懈的精神。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韌性,競爭常常是持久力的競爭。有恒心者往往是笑在最後、笑得最好的勝利者。

能夠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不簡單。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即便是再簡單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去做也包含了深刻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