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薪水
你對工作應該有非做不可的使命感,並且要樂在其中,甚至在酬勞僅夠溫飽的情況下,也無怨無悔。你全身心地投入這項工作,因為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一個人工作隻是為了薪水,既沒有遠大理想,也沒有高尚目標,不關心薪水以外的任何東西,那麼他的能力就無法提高,經驗也無法增加,機會也就不會垂青於他,成功自然與他無緣。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別人更完美、更正確、更專注而不計較報酬,你就會獲得比薪水更好的獎勵。
“我每天拚命工作,是因為我有自己的價值觀。我為自己當前的工作傾注了大量時間,甚至不在乎領不領工資。我剛發現我是全州工資最低的院長,可我不在乎。我是說,我幹這活不是為了錢。”這是某學院院長拉臘對工作與薪水之間關係的觀點。
一個人若隻從工作中獲得薪水,而其他一無所得,那真是太可憐了!因為他無疑主動放棄了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在工作中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做正直而純正的事情。
在工作中盡心盡力、積極進取,始終不放棄努力,始終保持一種盡善盡美的工作態度,滿懷希望和熱情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從而獲得豐富的經驗,同時也提升了個人能力。你做得越多,你能做的就越多。如果你做到了這點,就已經超越了自我,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比爾·蓋茨的財產淨值大約是400億美元。如果他和他太太每年用掉1億美元,也要400年才能用完這些錢-這還沒有計算這筆巨款帶來的巨大利息。那麼,他的工作目的是什麼?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財產淨值估計為10億美元,雖不像比爾·蓋茨那麼多,不過也足以讓他在餘生享受優越的生活了,但他為什麼還要不停地拍片呢?
美國Viacom公司董事長薩默·萊德斯通在六十三歲時開始著手建立一個龐大的娛樂商業帝國。六十三歲,在多數人看來是盡享天年的時候,他卻在此時做出重大決定,讓自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他總是一直圍繞Viacom轉,工作日和休息日、個人生活與公司之間沒有任何界限,有時甚至一天工作24小時。他哪來的這麼大的工作熱情呢?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那些擁有了巨額“薪水”的人們,不但每天工作,而且相當賣力。如果你跟著他們工作,一定會因為工作時間太長而感到精疲力竭。那麼,他們為何要這麼做,是為錢嗎?
在勵誌電影《為人師表》中飾演角色的演員愛德華·奧爾莫斯應邀參加大學生的畢業典禮時,滿懷激情地對大學生說:“在大家離開前,我有一件事要提醒各位,記住:千萬不要為了錢而工作,不要隻是找一份差事。我所說的‘差事’是指為了賺錢而做的事情,在座各位當中許多人在校期間已經做過各式各樣的差事。但工作是不一樣的,你對工作應該有非做不可的使命感,並且要樂在其中,甚至在酬勞僅夠溫飽的情況下,也無怨無悔。你全身心地投入這項工作,因為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不論你所選擇的事業會為你帶來多麼豐厚的財富或是多麼微薄的報酬,隻要你用滿腔熱忱全身心投入,必然能夠創造出嶄新的局麵,每天工作的時候也會感到充實快樂。
不管你喜歡與否,使命感、滿足感、個人成長,還有升職加薪等,都是工作的收獲,這不是單單準時上下班就可以擁有的,隻有在我們施展所長的時候,才能得到這些收獲。
第二節 精簡自己的忙碌
太多選擇的結果,往往會變成無可選擇。即使是芝麻綠豆大的事,也在拚命消耗人們的精力。
一位專欄作家曾這樣描述過一個美國普通上班族的一天:
7點鈴聲響起,開始起床忙碌:洗澡,穿職業套裝——有些是西裝、裙裝,另一些是大套服,醫務人員穿白色的,建築工人穿牛仔和法蘭絨T恤。吃早餐(如果有時間的話)。抓起水杯和工作包(或者餐盒),跳進汽車,接受每天被稱為高峰時間的懲罰。
從上午9點到下午5點工作……顯得忙忙碌碌,不停地掩飾錯誤,微笑著接受不現實的最後期限。當“重組”或“裁員”的斧子(或者直接炒魷魚)落在別人頭上時,自己長長地鬆了一口氣。扛起額外增加的工作,不斷看表,思想上和內心的良知鬥爭,行動上卻和老板保持一致。再次微笑。
下午5點整,坐進車裏,行駛在回家的高速公路上。與配偶、孩子或室友友好相處。吃飯,看電視。
晚上睡覺8小時,天賜的大腦空白。
文章中描寫的那種機械無趣的生活離我們並不遙遠。上班,熬夜,加班,開會,以及那些沒完沒了的家務,幾乎占用了你所有的時間。多少次,你可以從容地和家人一起吃頓晚飯?多少個夜晚,你可以不擔心明天的業務報告,安安穩穩地睡個好覺?
應接不暇的雜務明顯成為日益艱巨的挑戰。許多人整日行色匆匆,疲態畢露。放眼四周,“我好忙”似乎成為了一般人共同的口頭禪。奇怪的是,盡管大多數人都已經忙昏了頭,每天為了“該選擇做什麼”而無所適從,但絕大多數的人還是認為自己“不夠”。這是最常聽見的說法,“我如果有更多的時間就好了”“我如果能賺更多的錢就好了”,好像很少聽到有人說:“我已經夠了,我想要的更少!”
事實上,太多選擇的結果,往往會變成無可選擇。即使是芝麻綠豆大的事,也在拚命消耗人們的精力。根據一份調查,有50%的美國人承認,每天為了選擇醫生、旅遊地點、該穿什麼衣服而傷透腦筋。
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忙碌是因為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在一些無謂的小事上。泛濫的忙碌讓我們失去了很多的自由,沒時間陪父母,沒時間和分別多年的老友見麵,很多未婚的人甚至忙得沒有時間談戀愛。其實生活並不是雜亂無章的,隻是你沒有為自己清除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清理之後,你會發現另一種生活方式。
每天的忙碌你要進行選擇:第一,麵麵俱到,對每一件事都采取行動,直到把自己累死為止;第二,重新整理,改變事情的先後順序,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以後再說;第三,保留最重要的,將剩下的統統丟棄。
第一種選擇就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的選擇,所以遲早會將自己累死,而第二種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看起來比較可行,但是你會發現:今天的你總在趕昨天的計劃,明天又在補今天的計劃,這樣做補丁的工作多得沒完沒了。而第三種選擇讓我們的生活精簡了很多,而那些丟掉的某些東西,你一輩子可能都不需要它們。生活一下子由雜亂無章變得井然有序。其實,每天隻要將必須做好的事情做到最好就可以了,那些可要可不要的東西完全可以放棄。
生活中,當你發現自己被四麵八方的各種瑣事捆綁得動彈不得的時候,應當停下自己的腳步,細細地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羅列出生活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必須做的事情,哪些事情不是很需要的,然後,放開手腳大膽地將排在第四位以後的刪除,不要吝惜舍棄,否則自己將會被瑣事一直纏繞下去。
精減生活,給自己的生活減負,給自己降壓。
第三節 不堪重負就歸零
一個人在自己覺得不堪重負的時候,應當學會做“減法”,減去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有時候簡單一點,人生反而更踏實。
一個人覺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見智者,尋求解脫之法。
智者給他一個簍子背在肩上,指著一條沙礫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麼感覺。”
過了一會兒,那人走到了頭,智者問有什麼感覺。那人說:“越來越覺得沉重。”
智者說:“這也就是你感覺生活越來越沉重的原因。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每個人都背著一個空簍子,然而我們每走一步都要從這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所以才有了越來越累的感覺。”
生命之舟需要輕載。當你覺得不堪重負時不妨學會“卸載”:將自己的包袱一一卸除,讓自己的心態“歸零”。
年輕的時候,李麗比較貪心,什麼都追求最好的,拚命想抓住每一個機會。有一段時間,她手上同時擁有十三個廣播節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事情都是雙方麵的,有利必有弊,事業愈做愈大,壓力也愈來愈大。到了後來,李麗發覺擁有更多、更大的不是樂趣,而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她的內心始終被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籠罩著。
後來,“災難”發生了,她獨資經營的傳播公司被惡性倒賬四五千萬元,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連串的打擊直奔她而來。在極度沮喪的時候,她甚至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
即將崩潰之際,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關掉,那麼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朋友沉吟片刻後回答:“你什麼都能做,別忘了,當初我們都是從‘零’開始的!”
這句話讓她恍然大悟,也讓她勇氣再生:“是啊!我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好怕的呢?”就這樣念頭一轉,沒想到在短短半個月之內,她連續接到兩筆很大的業務,瀕臨倒閉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動了起來。
曆經這些挫折後,李麗體悟到了人生無常的一麵,費盡了力氣去強求,雖然勉強得到,但最後也留不住;反而是放空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大的能量。
她學會了“生活的減法”。為了簡化生活,她謝絕應酬,搬離了一百五十平方米的房子。索性以公司為家,在一個十平不到的空間裏,淘汰掉不必要的家當,隻留下一張床、一張小茶幾,還有兩隻做伴的狗。
她突然發現,原來一個人需要的那麼有限,許多附加的東西都隻是徒增無謂的負擔而已。朋友不解地問她:“你為什麼都不愛自己?”她回答:“我現在是從內在愛自己。”
一個人在自己覺得不堪重負的時候,應當學會做“減法”,減去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有時候簡單一點,人生反而更踏實。我們可以減去人生旅途中不必要的行李,以使我們能夠有更多的工夫去欣賞沿途的風景,更輕鬆地享受旅程的樂趣。
簡單是一門藝術,它不是亂減一氣,而是在對事物的規律有深刻的認識和把握之後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一個雕刻家,能把一塊不規則的石頭變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是因為他胸中有丘壑。如果你抓不住重點,找不到要害,不知道什麼最能體現內在品質,就可能將不該減掉的東西減掉。
第四節 抱怨隻會讓生活更不如意
抱怨遠不如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努力地去改變現狀,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擺脫困境。
人生路上,遭遇逆境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聽到很多抱怨的聲音:“我的出身不好”“我家裏沒有錢”“我上學的學校不好”“我沒有一個有權有勢的爸爸”“我的男人比較窮”“我的女人醜”“我的工作條件不好,工資少”“沒有一個能賞識我的老板”……那些抱怨的人生活似乎一直都不怎麼好,有時候抱怨會產生連鎖反應,越抱怨,倒黴的事情就越是不斷。
有這樣一個故事:
孔雀向王後朱諾抱怨:“王後陛下,我不是無理取鬧來訴說,您賜給我的歌喉,沒有人喜歡聽,可您看那黃鶯小精靈,唱出的歌聲非常婉轉,它獨占春光,風頭出盡。”
朱諾聽到如此言語,嚴厲地批評道:“你趕緊住嘴,嫉妒的鳥兒,你看你脖子四周,如一條七彩絲帶。當你行走時,舒展的華麗羽毛,出現在人們麵前,就好像色彩斑斕的珠寶。你是如此美麗,你難道好意思去嫉妒黃鶯的歌聲嗎?和你相比,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鳥能像你這樣受到別人的喜愛。一種動物不可能具備世界上所有動物的優點。我們賜給大家不同的天賦,有的天生長得高大威猛;有的如鷹一樣的勇敢,鵲一樣的敏捷;而烏鴉則可以預告未來。大家彼此相融,各司其職。所以我奉勸你去除抱怨,不然的話,作為懲罰,你將失去你美麗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