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的淚水溢出了她的眼睛,她默默地祈禱著:“謝謝你,上帝,你的愛已通過人類的心靈和雙手傳播了。”
其實,這名女子送出這杯牛奶的時候,並沒有期待將來會有這麼大的回報,在起初的幾年裏,她根本沒有得到任何回報,但正是因為這顆善心,溫暖著這個小男孩,也讓她為自己能夠幫助別人而高興。
人生就是這樣,往往當你付出之後,看似根本沒有回報,但並不代表你白付出,很可能這個人在接受你的幫助之後轉而去幫助了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這就是愛。而很多付出往往會在日後的某個你根本發現不了的地方回贈給你,它是潛在的。付出是一種愛的方式,愛別人,別人就會更加愛你。
季羨林是中國少有的國學大師。他精通12國語言,有名的百度百科上對於季老先生有這樣的簡介:“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北京大學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新生報到時,托付身邊一位師傅模樣的老頭照看行李,這一看就是兩個多小時。第二天開學典禮,那位同學驚訝地發現,那位給自己看行李的老頭,竟是學校的副校長季羨林。”
因為季羨林先生愛別人,所以別人也愛戴他。2006年《感動中國》給了季羨林這樣的頒獎詞:“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彙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這是對於一個學者的最高評價。
第五節 承認別人優秀也是一種勇氣
羨慕和嫉妒隻會讓自己將注意力集中在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上,而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樣就不能在工作中取長補短,更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長處、特長,也肯定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人往往會有這樣的心理,即使知道別人優秀也不願意承認別人優秀,承認別人的優秀其實也是一種勇氣。
趙利上大學時,班上有個很會欣賞別人的同學,常能聽到他對別的同學進行稱讚。那時他覺得這同學挺庸俗,年紀輕輕何以學得如此世故,搞這等“阿諛奉承”,真沒有意思。
不過這個“庸俗”的同學在班上人緣極好,在競爭意識很濃、誰對誰都不服氣、彼此講究“封鎖”的氛圍裏,這位同學似乎是個例外,他如魚得水,能夠和大多數同學進行交流溝通。更讓人刮目相看的是,這位同學的成績由入學時的墊底一路飆升。到了畢業時,他已是年級的前幾名了。即使這樣,趙利還是能聽到他對別人的讚揚。後來他們又分到了同一個單位,別看這位同學其貌不揚,但特會處世:見誰都打招呼,好像早就是老熟人似的,而且總聽他讚揚人,一副謙虛的樣子。同事有點事,他都愛幫忙。他來了不到一年,不但得到了領導的肯定,而且許多同事,尤其是年長的同事也都很喜歡他,許多諸如學習培訓、參觀考察的“美差”都落到了他的頭上。年底,他還被評為先進工作者。而趙利他們這些平時工作勤勤懇懇、自認為“清高”的人卻什麼也沒得到,他們都說這不公平。
與其說這個男孩的成功是靠“阿諛奉承”,不如說是他真心欣賞他人的優點成全了他。因為靠“偽稱讚”是無法獲得那麼多人的認可的,唯有出於真誠的欣賞才會有此結果。
欣賞別人並不是貶低自己,反而會通過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而不斷激勵自己努力進步。
有一次,德魯克在紐約的第33街和第8街交叉的那家郵局排隊寄一封掛號信。德魯克發現那位管掛號的職員,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很不耐煩——稱信件、賣郵票、找零錢、發收據,年複一年地重複。因此,德魯克對自己說:“我要使這位仁兄喜歡我。顯然,要使他喜歡我,我必須說一些好聽的話,不是關於我自己,而是關於他。”所以德魯克就問自己:“他真有什麼值得我欣賞的地方嗎?”有時候這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尤其是當對方是陌生人的時候。但這一次碰巧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德魯克立即就看到了他值得自己欣賞的一點。因此,當他在稱德魯克的信件的時候,德魯克很熱情地說:“我真希望有你這種頭發。”他抬起頭,雖然有點驚訝,但臉上卻露出微笑。
“嗯,不像以前那麼好看了!”他謙虛地說。德魯克對他說,雖然他的頭發失去了一點原有的光澤,但仍然很好看。他高興極了,他們愉快地談了起來。他對德魯克談的最後一句話是:“相當多的人稱讚過我的頭發。”德魯克敢打賭,這位仁兄當天出去吃午飯的時候,走起路來一定像飛似的。
真心地欣賞別人,不僅別人得到了快樂,自己也能從別人的快樂中感受到同樣的快樂,一個隻會嫉妒別人的人,不但自己不快樂,而且別人也不喜歡。
大概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存有一些嫉妒心,無法麵對那些比自己優秀的人,這一點正是阻擋大多數人邁向成功的絆腳石。羨慕和嫉妒隻會讓自己將注意力集中在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上,而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樣就不能在工作中取長補短,更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六節 自信不是隻信自己不信他人
人們常因建設自己而造就別人,又因別人的造就而改變自己。
如果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妄圖一人獨大。隻信自己不信別人,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失掉全局。將自己的讚賞、肯定與推崇給予別人,不但不會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更顯得自己超凡脫俗。
許多人盲目自大,錯誤地估計自己,認為自己天下第一,不屑於與他人合作,認為自己是最好的,無法將同樣的肯定與信任給予他人。在家裏,不跟父母、妻子、兒女商量;在單位,不跟同事、上司商量。這樣的人遲早有一天會懊悔地喊一聲:“我怎麼會棄絕與他人合作呢?”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給予自己足夠的認可固然沒錯,但一味地、保守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就很可能導致失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隻有適當地互相聯合起來,才會達到極致的效果。
和平、和諧地合作,可以激發生命中的潛能。在集體中合作,可以增強你的自信心,提高你的處世能力,消除你的消極心態,使你能正確地麵對人生。人是文明的人,有情感的人,一個人離開合作將一事無成,即使跑到荒郊野外去隱居,遠離各種人類文明,他依然需要合作:依賴他本身以外的力量生存。“一個人越是成為文明的一部分,就越是需要依賴合作性的努力。”
曾經有一個戲劇愛好者,不顧親朋的反對,毅然選擇了一處並不熱鬧的地區,興建了一所劇院。劇院開業之後,非常受歡迎,並帶動了周圍的商機。附近的餐館一家接一家地開設,百貨商店和咖啡廳也紛紛跟進。沒有幾年,劇院所在的地區便成了商業繁榮地帶。“看看我們的鄰居,一小塊地,蓋棟樓就能出租那麼多的錢,而你用這麼大的地,卻隻有一點劇院收入,豈不是太吃虧了嗎?”那人的妻子對丈夫抱怨。“我們何不將劇院改建為商業大廈,也做餐飲百貨,分租出去,單單租金就比劇場的收入多幾倍。”
那人也十分羨慕別人的收益,便將自己的劇院結束,貸得巨款,改建商業大樓。不料樓還沒有竣工,鄰近的餐飲百貨店便紛紛遷走,更可怕的是房價下跌,往日的繁華不見了。而當他與鄰居相遇時,大家不但不像以前那樣對他熱情奉承,反而露出敵視的眼光。麵對現實的境況,那人終於醒悟,是他的劇院為附近帶來了繁榮,也是繁榮改變了他的價值觀,更由於他的改變,而使一切重歸從前的平靜。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聯係、互為因果的,我們誰也不可能孤立存在,更不可能孤立地幹成一件事。比如說,人們常因建設自己而造就別人,又因別人的造就而改變自己。在這種改變中,你如果不讓別人贏,就可能會輸掉自己。
我們應當看到,“贏”的真正意義是實現目標,而不是兩個對立的雙方爭個你死我活,分出曲直高低,所以若用合作代替競爭,便能在有效的時間或較短的時間裏實現更多的目標,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成功的人大多數都有與人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將你的自信賦予別人,別人也會將他的自信賦予你。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隻有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才可能辦成大事。合作能使家庭幸福,使成功加速,而且合作中的人們也會比從前更具魅力和更早體會幸福的滋味。
第七節 再生氣也不要把事情做絕了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無論競爭多麼激烈的對手,在競爭過後都有可能聯合。因此,競爭總是存在,而“見麵”的機會也總是存在。
為人處世時,不要將事情做絕了,給別人留有餘地,實際上也是給自己留有餘地。
故事一:一個人扛著鋤頭走上一個長長的獨木橋,他邊向前走邊用鋤頭砸壞身後的橋,他不想給別人留下路。結果,走了不久,發現前麵的橋被洪水衝斷了,他想折回,但身後早已無路。於是,他被困在了橋上。
故事二:一個背著行囊的人爬上了一座岔路很多的山,他邊走邊用石頭在路邊留下記號,為別人也為自己。後來,他的麵前出現了一道懸崖,但他靠著自己留下的路標,安全地返回到了原路。
同樣是行路之人,為什麼結果大相徑庭?原因很簡單-後者為他人更為自己留下了一條後路,而前者是自欺欺人、自食其果。其實,不管是行路還是做別的事,都應該留有餘地,給別人留後路就是給自己留後路。
百貨公司的一位顧客,已經把衣服帶回家並且穿過了,但是因為她丈夫不喜歡,於是她便要求退回。她解釋說“絕沒穿過”,並要求退換。
售貨員檢查了外衣,發現明顯有幹洗過的痕跡。但是,直截了當地向顧客說明這一點,顧客是絕不會輕易承認的,因為她已經說過“絕沒穿過”,而且精心地偽裝過。這樣,雙方可能會發生爭執。於是,機敏的售貨員說:“我很想知道是否你們家的某位成員把這件衣服錯送到了幹洗店去。我記得不久前我也發生過同樣的事情。我把一件剛買的衣服和其他衣服堆在一起,結果我丈夫沒注意,便把那件新衣服和一大堆髒衣服全塞進了洗衣機。我懷疑你是否也遇到了這種事情——因為這件衣服的確看得出已經被洗過的痕跡。不信的話:你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顧客看了看證據,知道無可辯駁,而售貨員又已經為她的錯誤準備好了借口,給了她一個台階下。於是,她順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
故事中的售貨員之所以能順利地解決這起小事件,避免起紛爭,關鍵就在於她事先替那位顧客找好了借口,留足了餘地。
我們都知道,因為每個人的智慧、經驗、價值觀、生活背景不同,所以與人相處、爭鬥是難免的,不管是利益上的爭鬥,還是是非的爭鬥。而這種爭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尤其明顯。
在我們周圍,總有一些時時處處與他人爭鬥的人,在他們的不斷攻擊下,你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爭鬥的旋渦,並因此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一方麵為了利益,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對方鳴金收兵或豎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暫時吹響勝利的號角,但這也很可能是下次爭鬥的前奏;對方失去的麵子和利益,他當然要“討”回來。在以後的工作或生活中他一定會加倍地反對你,與你為敵,這樣下去的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