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淘汰過於“天真”的做人方式(1 / 3)

第一節 “敏感”是給自己戴的枷鎖

猜疑之心令人迷惑,亂人心智,甚至有時會使你辨不清敵與友的麵孔,混淆是與非的界線,讓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

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如果遇事太敏感,很容易生氣或者猜疑的話,那麼無疑就是給自己戴上一個痛苦而沉重的枷鎖,往往因此而活得不快樂。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在父親去世後,共同經營著父親留下來的店。生活一切都很平順,直到有天丟失了1美元後,關係才開始發生變化。哥哥將1美元放進收銀機,並與顧客外出辦事,當他回到店裏時,突然發現收銀機裏麵的錢已經不見了!

他問弟弟:“你有沒有看到收銀機裏麵的錢?”

弟弟回答:“我沒有看到。”

但哥哥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咄咄逼人地追問,不願罷休。

哥哥說:“錢不會長了腿跑掉的,我認為你一定看見了這筆錢。”語氣中隱約地帶有強烈的質疑意味,怨恨油然而生。不久,手足之情就出現了嚴重的隔閡。

開始雙方不願交談,後來決定不再一起生活,在商店中間砌起了一道磚牆,從此分居而立。

二十年過去了,敵意與痛苦與日俱增,這樣的氣氛也感染了雙方的家庭。

有一天,有位開著外地車牌汽車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門口停下。

他走進店裏問道:“您在這個店裏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說他這輩子都在這店裏服務。這位客人說:“我必須告訴您一件往事:二十年前我還是個不務正業的流浪漢,一天流浪到你們這個鎮上,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了,我偷偷地從您這家店的後門溜進來,並且將收銀機裏麵的1美元取走。雖然時過境遷,但我對這件事情一直無法忘懷。1美元雖然是個小數目,但是我卻深受良心的譴責,所以我必須回到這裏來請求您的原諒。”

說完原委後,這位訪客很驚訝地發現店主已經熱淚盈眶。店主用哽咽的音調請求他:“是否也能到隔壁商店將故事再說一次呢?”當這陌生男子到隔壁說完故事以後,他驚愕地看到兩位麵貌相像的中年男子在商店門口痛哭失聲、相擁而泣。

20年的時間,怨恨終於被化解,兄弟之間存在的對立也因此而消失。可是誰又知道,20年猜疑的萌生,竟是源於區區1美元的消失。

假如說,這個人沒有回來承認錯誤,那麼這兩個兄弟很可能一輩子都懷有敵意,不會走到一起。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本可以活得更輕鬆、更快樂,但就是因為在生活中過於敏感,所以隨時可能會大怒,捕風捉影,將莫須有的帽子扣在別人的頭上。假如生命中盡是這種東西,那麼還有什麼幸福可言?

有人說:“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的確,猜疑之心令人迷惑,亂人心智,甚至有時會使你辨不清敵與友的麵孔,混淆是與非的界線,讓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

生性過於敏感的人往往孤獨,因為別人跟你做朋友太累,總會無端地生出很多麻煩來。沒有幾個人願意與一個好猜疑別人的人交往,因為害怕引出一些無端的麻煩,他們大多對這樣的人避而遠之。

造成好猜疑、神經過敏、判斷錯誤、發生誤會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人、不了解世界、缺乏判斷力。因此,克服多疑,克服神經過敏的缺陷,就得從走出自我開始,多交往、多了解,以獲得對人、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和準確判斷。

相信別人,相信自己,相信這個世界,走出神經質和絕對化的陰影,這樣你才會擁有輕鬆快樂的心情。

第二節 “見外”也是一種必需

沒有人會認為為你做事情是理所應當的,當別人提供幫助的時候,你就應當心懷感恩,及時地感謝別人,這樣才會讓人幫助你之後心裏舒服。

很多時候,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幫助時,內心雖然也感動萬分,但總是習慣於這樣想,隻要將感激留在心裏,以後別人找我幫忙的時候,我會盡力幫助的,或者說,明天吧,明天再告訴他,當麵感謝他。但是,往往有這樣的想法之後,卻懶於行動,每天以忙為借口,認為無關痛癢,時間長了,就更不願意去說了。這樣的做法雖然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但是,如果換位思考一下,你花費自己的時間精力以及情感去全力幫助一個人,而有時候對方連一些感激的話都沒有的話,那麼你肯定頓生涼意,今後也懶得再去答理他了。

現代社會裏,感謝的話是文明的一個很好的象征,感謝的話不僅要真誠,要言出肺腑,做到聲情並茂,讓對方如沐春風,頓感溫暖,而且光真誠還不夠,感謝別人還需要及時。

趙立和陳小是一對好朋友,她們倆總是無話不說、無話不談。於是,趙立很自然地將陳小當做自己的知己,做事也從來不客氣。但是一段時間之後,趙立卻發現陳小在逐漸地疏遠自己,她自己也不清楚怎麼回事,於是,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母親。母親畢竟是過來人,她告訴趙立,是因為趙立把陳小“太當做朋友”了,所以,做什麼事情都無所顧忌,有忙就讓她幫。因為熟悉,所以每次陳小幫完趙立之後,趙立也就沒有客氣,從來沒有提過一個謝字,她認為如果這樣做的話就太見外了。但是正是因為這樣,漸漸地陳小疏遠了她。

事實上,趙立錯就錯在將朋友太當自己人,沒有人會認為為你做事情是理所應當的,當別人提供幫助的時候,你就應當心懷感恩,及時地感謝別人,這樣才會讓人幫助你之後心裏舒服。否則,如果別人熱情的幫助沒有得到肯定,那麼,一定會挫傷對方的積極性,也會逐漸疏遠你。

感謝在很多情況下其實是一種對對方心理需求的滿足。就不同的人來說,其心理需求是大相徑庭的。有的人希望你對他的一舉一動本身表示感謝,有的人希望你對他的行為的效果進行感謝,而有的人則希望你對他個人進行感謝。因此,感謝就應首先滿足對方這種心理需求。

此外,感謝還要針對對方的不同身份特點采取相應的方式。如老年人自信自己的經過對青年有一定的作用,青年人在表示感謝時就應感謝對方言行的效果:“謝謝你,您的這番話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這會使老年人感到滿足,並對你感到滿意,認為:這個小青年修養人品好啊,孺子可教也。女人常把心地善良、體貼別人當做獨特的人格魅力,因此在感謝時,說“你真好”就比“謝謝你”更好一些,說“幸虧你幫我想到了這點”就比“你想到這點可真不容易呀”要強得多。

感謝的力量在人際交往中舉足輕重。無論是你對別人說,還是別人對你說,你都會體會到說與不說這兩個字實在有天壤之別。“謝謝”不僅僅是一句客套話、一句禮貌用語,它已經成為溝通人們心靈的潤滑劑。

總之,懂得感恩,及時感謝,讓你與別人之間暖意融融。

第三節 好奇心也會害了自己

隱私被別人知道,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無數事實都表明,了解別人不願說出來的隱私,對自己來說是很危險的。

好奇心可以促使人不斷挖掘新的東西,向前奮進。但是如果二十幾歲的我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擁有太大的好奇心,就可能會害了自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自己的地盤,誰也不能輕易觸碰到這塊隱秘禁區,否則揭了別人的傷疤,自己也撈不到任何好處。正如西方的一句諺語所說:“擅自偷聽或公開朋友的秘密,你將失去這個朋友。”既然是別人的隱私,那麼最好不要知道,一旦被你所知,就應該將它爛在肚子裏,該裝聾作啞時就裝聾作啞,這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一種明哲保身之道。

好友娟快要結婚了,敏歡天喜地,比自己結婚還高興。一天,娟在家外打電話,敏便想聽聽馬上結婚的好友還要說什麼知心話,以便取笑。誰知娟的電話不是打給未婚夫,而是打給醫生的。原來婚前檢查時發現,娟根本沒有生育能力,結婚以後不能要孩子。娟憂心忡忡,想詢問醫生可以不可以挽救。敏聽到這個電話,她的心一下子也沉重起來。後來她將此事告訴了另一個好友,誰知被娟知道了。娟非常氣憤,結婚那天,都沒有邀請敏參加。一對好友因此產生了隔閡,最終導致分道揚鑣。

朋友之間保守彼此的隱私這也是對自己負責。一旦朋友的秘密被泄露,你肯定逃脫不了幹係,不僅好朋友之間會反目成仇,而且讓別人知道後,也不願與你做朋友,因為誰都不希望身邊有這樣一個愛泄露別人隱私的人。所以,在你朋友覺得難為情或不願公開某些私人秘密時,你也不應強行追問,更不能因為你們的關係好而去悄悄地打聽朋友的秘密。

凡屬朋友的一些敏感性事情,其公開權應留給朋友自己。你既不應該以朋友的身份自居去了解你不該了解的事情,更不應該做朋友隱私的傳聲筒。其實,不僅朋友之間如此,愛人之間也應如此,如果擁有太強的好奇心,強行要對方說出一些不願意說出的事情,那麼隻能讓兩者之間的關係惡化。

莉莎和男朋友分手了,處在情緒低落中,從他告訴她應該停止見麵的一刻起,莉莎就覺得自己整個被毀了。她吃不下睡不著,工作時注意力集中不起來,人一下消瘦了許多。

一天,她坐在教堂前院子的椅子上,漫無邊際地胡思亂想著。不知什麼時候,身邊來了一位老先生,他從衣袋裏拿出一個小紙口袋開始喂鴿子。成群的鴿子圍著他,啄食著他撒出來的麵包屑。他轉身向莉莎打招呼,並問她喜不喜歡鴿子。莉莎聳聳肩說:“不是特別喜歡。”他微笑著告訴莉莎:“當我是個小男孩的時候,我們村裏有一個飼養鴿子的男人。那個男人為自己擁有鴿子而感到驕傲。但我實在不懂,如果他真愛鴿子,為什麼把它們關進籠子,使它們不能展翅飛翔,所以我問了他。他說:‘如果不把鴿子關進籠子,它們可能會飛走,離開我。’但是我還是想不通,你怎麼可能一邊愛鴿子,一邊卻把它們關在籠子裏,阻止它們要飛的願望呢?”

麗莎聽了老人的話,突然之間明白了很多。其實一直以來她因為太愛自己的男朋友,所以容不得對方有一點點的隱私,甚至每天查他的手機,翻他的私人物品……終於有一天男朋友無法容忍她的這些行為,提出了分手。愛並不代表毫無隱私可言,愛一個人更要尊重他,隻有懂得放才能收得回來。

好奇心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如果太過於強烈,就隻能是害人害己。但有時候我們不是出於主動去打聽到別人的隱私,而是無意間碰巧看見或聽見了,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最巧妙的做法,就是假裝沒有注意到。“無動於衷”有時候恰恰是最有力量的。

第四節 真誠,並不是毫無保留地袒露

與人交流時,不要以為內心真誠便可以不拘言語,我們還要學會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精通為人處世之道的人,與人交往時會避其鋒芒,即使覺得他幹得不好,也不會直言以告。那些忠直的人如果實話實說,雖然在特定的場合顯示了自己魄力,但是如果太過,不僅會刺傷別人,也會損傷自己。

羅斯福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假如我的鄰居失火了,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澆花園的水龍帶,要是給鄰居拿去接上水龍頭,我就可能幫他把火滅掉,以免火勢蔓延到我家裏。這時,我怎麼辦呢?我總不能在救火之前對他說:‘朋友,這條管子我花了15元,你要照價付錢。’這時候,鄰居剛好沒錢,那麼我該怎麼辦呢?我應當不要他15元錢,我要他在滅火之後還我水龍帶。要是火滅了,水龍帶還好好的,那他就會連聲道謝,原物奉還。假如他把水龍帶弄壞了,他答應照賠不誤的話,那麼我拿回來的仍是一條可用來澆花園的水管,那我也不吃虧。”的確,這樣,一方麵成全了自己的願望,另一方麵又不至於讓別人心裏覺得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