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二十幾歲的人也要有放棄的膽量(2 / 3)

卓根·朱達是哥本哈根大學的學生。有一年暑假,他去當導遊,因為他總是高高興興地做許多額外的服務,因此幾個芝加哥來的遊客就邀請他去美國觀光。旅行路線包括在前往芝加哥的途中,到華盛頓特區做一天的遊覽。

卓根抵達華盛頓以後就住進威樂飯店,他在那裏的賬單已經預付過了。他這時真是樂不可支,外套口袋裏放著飛往芝加哥的機票,褲袋裏則裝著護照和錢。後來,這個青年突然遇到晴天霹靂。

當他準備就寢時,才發現由於自己粗心大意,放在口袋裏的皮夾不翼而飛。他立刻跑到櫃台那裏。

“我們會盡量想辦法。”經理說。

第二天早上,仍然找不到,卓根的零用錢連兩塊錢都不到。因為一時的粗心馬虎,他讓自己孤零零地一個人待在異國他鄉,應該怎麼辦呢?他越想越生氣,越想越懊惱,於是想到了很多辦法來懲罰自己。

這樣折騰了一夜之後,他突然對自己說:“不行,我不能再這樣一直沉浸在悔恨當中了。我要好好看看華盛頓。說不定以後我沒有機會再來,但是現在仍有寶貴的一天待在這個國家裏。好在今天晚上還有機票到芝加哥去,一定有時間解決護照和錢的問題。我跟以前的我還是同一個人,那時我很快樂,現在也應該快樂呀。我不能因為自己犯了一點錯誤就在這裏白白浪費時間,現在正是享受的好時候。”

於是他立刻動身,不僅徒步參觀了白宮、國會山和幾座大博物館,還爬到了華盛頓紀念館的頂端。雖然他去不成原先想去的阿靈頓和許多別的地方,但他看過的,他都看得更仔細。

等他回到丹麥以後,這趟美國之旅最使他懷念的卻是在華盛頓漫步的那一天——如果他一直抓住過去的錯誤不放,那麼這寶貴的一天就會白白溜走。

隻有放下過去的錯誤,向前看,才能有更多的收獲。我們一生當中會犯很多錯誤,如果每一次都抓住錯誤不放,那麼我們的人生恐怕隻能在懊悔中度過。很多事情,如果已經沒有辦法挽回,就沒有必要再去惋惜、悔恨了。與其在痛苦中掙紮浪費時間,還不如重新找到一個目標,再一次奮發努力。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隻管走過去,不要逗留著去采下花朵來保存,因為一路上,花朵還會繼續開放。”為采集過往的花朵而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還長,前麵還有更多的花朵,讓我們一路走下去。抓住過去的錯誤不放,是最不明智之舉,因為當我們一直譴責自己的時候,將會有很多的時間從我們的身邊溜走。

過去所犯的錯誤就讓它永遠地過去吧,現在的執迷於事無補,倒不如抖落一身的塵埃,繼續上路,相信人生將有更美的風景在前方等待著你。

第五節 二十幾歲也要有放棄的膽量

放棄,並不意味著失去,隻有放棄了舊的東西,才能讓新的東西填充進來,人該有對新生活的憧憬以及勇敢地放棄痛苦生活的灑脫。

三十歲,是事業成敗的分水嶺、愛情的定型期、健康開始滑坡的時候;三十歲,犯錯了,再也沒人給予同情的時候……三十歲,是擁有成熟的心智去麵對人和事的時候。所以,二十幾歲的我們還擁有很多權利,可以在走錯方向的時候從頭再來,可以嚐試不同的戀愛,可以大膽地告訴別人自己不知道……二十幾歲的我們在享受青春的時候,更應利用自己的權利為三十歲之後做準備,其中,適時的放棄便是二十幾歲必須擁有的膽量。

之所以無法放棄,皆是因為舍不得,想要的太多,所以總是難以做出抉擇。而在這世上,為何有的人活得輕鬆,有的人卻活得沉重?因為前者拿得起,放得下;而後者,卻是拿得起放不下,所以沉重。

多年前,馬來西亞有一家國營鋼鐵廠經營不景氣,虧損高達15億元。首相找到華裔企業家謝英福,請他擔任公司總裁,他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在別人看來,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鋼鐵廠債重難還,生產設備落後,員工凝聚力渙散,這是一個巨大的洞,根本無法填平。

麵對種種議論,謝英福坦然地對媒體說:“當年我來到馬來西亞時,口袋裏隻有五元錢,是這個國家令我成功。現在我要報效這個國家,如果我失敗了,那就等於損失了五元錢。”

最終,年近六旬的謝英福從別墅裏搬出來,住進了那家破敗的鋼鐵廠。三年後,工廠起死回生,開始大量贏利。

謝英福放棄了別墅裏舒適的生活,選擇了一種更艱苦的生活,將得失隻看做五元錢,這是一種勇氣、一種超脫。

武俠小說界泰鬥金庸先生在麵對自己一生的幾次重大轉折時,都表現出了拿得起、放得下的氣魄。

金庸在15年間寫出15部武俠小說,獲得了巨大聲譽,然而到了1970年,他毅然閉門封筆,用10年時間修改出版了一整套的《金庸作品集》。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毅然放下,並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人的一生很短暫,放棄其實是為了得到,隻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棄一些對你而言並不重要的東西,又有什麼不可以呢?貪婪是大多數人的毛病,並且因此給自己帶來壓力、痛苦、焦慮和不安。往往什麼都不願放棄的人,結果卻什麼也沒有得到,反而是那些懂得放棄的人,得到的可能是人生的另一番美妙的風景。

我們總以為放棄之後會失去很多,事實卻不是這樣,放棄並不等於失去,放棄了某個東西,或許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另一個東西,還有另一種心境。

就像對於一份已經逝去的愛情,那個令你朝思暮想的人已經不再愛你,抓在手中又有什麼意義呢?為何不選擇另一種新的生活呢?放棄,並不意味著失去,隻有放棄了舊的東西,才能讓新的東西填充進來,人該有對新生活的憧憬以及勇敢地放棄痛苦生活的灑脫。在放棄之後,你可能會發現一身輕鬆,太陽是全新的,外麵的世界是全新的,那些舊的陰霾都已經消散,迎接你的是更美好的明天。

放棄,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放棄,對心境是一種寬鬆,對心靈是一種滋潤,它驅散了烏雲,它清掃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有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會陽光燦爛。

二十幾歲時,我們還有放下的資本,也唯有放得下,才能將該拿起的東西更好地把握住,從而抓住最重要的東西。所以,有人說,人生最大的選擇就是放得下,隻有這樣,你才能活得輕鬆而幸福。

第六節 幸福在於失意時的忘卻

做人就該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做你應該做的事,然後把你的破傘收起來,免得任意批評你的雨水順著脖子向背後流下去。

有人這樣問:“愛情沒有了,回憶起來甜蜜多一點還是痛苦多一點?”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人覺得失去了當然是痛苦大於幸福,想起分手時刻的那些傷害,想起痛苦的流淚都會讓人心中隱隱作痛。而有一個人卻說:“分手了,我記得最多的還是甜蜜,因為我忘記了那個人和那些痛苦,留在記憶裏最多的還是曾經有一份很美的愛情。”的確,很多時候,我們傷心、痛苦,最多的還是因為我們無法忘記,無法忘記那些傷痛和失意,那些記憶猶如明鏡一般被我們懸掛起來,每天都在看,每時都在想,這樣的話我們又怎能快樂呢?所以,在失意的時候,應當學會忘記,隻有忘記那些不快,才能夠真正地快樂,才能開始新的一頁。

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剛開始拓展事業的時候,經常在全國各地巡回演講,舉辦一些成人教育班和座談會。某次的活動裏,來了一位紐約《太陽報》的記者,他後來在報道中毫不留情地攻擊卡耐基和他所熱愛的工作。

卡耐基看了報紙,越想越惱火。這些文字侮辱了他的人格、他的理想,以及他全心全意專注的事業,根本是這個記者在刻意扭曲事實。氣急敗壞之下,卡耐基馬上打電話給《太陽報》執行委員會的主席,要求刊登一篇聲明,以澄清真相。

幾年之後,卡耐基的事業規模越來越龐大,他不禁為自己當時的幼稚行為感到慚愧。當時氣衝衝地發表自己的文章,想要借此昭告天下、澄清事實,但實際上,看那份報紙的人當中也許隻有1/10會看到那篇文章;看到那篇文章的人裏麵可能有1/2會把它當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真正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人裏麵,又有1/2會在幾個禮拜之後,把這件事忘得一幹二淨。如此一來,刊登這篇文章有什麼作用呢?

其實,做人就該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做你應該做的事,然後把你的破傘收起來,免得任意批評你的雨水順著脖子向背後流下去。

生於塵世,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經曆苦雨淒風,麵對艱難困苦,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而忘記就是一服良藥,愈合你的傷口,使你懷著新的希望上路。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雖然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幹涸了心泉、暗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鬥誌,我們的人生軌跡豈能美好?而如果我們能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那麼即使我們身處逆境、四麵楚歌,也一定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很多人在失意的時候一味地抱怨、沉淪,忘不掉別人給予的傷痛,這莫過於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就如失戀,不是因為你不夠優秀,也不是因為你倒黴,而是你在錯誤的時間遇到了不適合的人。分開很正常,因為你需要騰出時間和位置去給那個適合的人,但是從你沉淪的那一刻起,你的記憶裏裝滿的都是曾經的傷,又怎能給新的那個人空間呢?一個塞滿了舊的回憶的人生,永遠也無法讓新鮮的東西容進來。

在生活中,有很多無奈需要我們去麵對,有很多的道路需要我們去選擇。請忘記一些原本不應該屬於自己的,去把握和珍惜真正屬於自己的,去追尋前方更加美好的。忘記一些煩瑣的事,為大腦減負;忘記那些悵惘,為了輕快地歌唱;忘記一段淒美,為了輕柔地夢想。忘記,是一種傷感,更是一種美麗。

第七節 丟棄舊我,接納新我

一個人想往自己的衣櫃裏再放進一些新的衣服,但是舊衣服擠滿了櫃子的空間。隻有拿出那些舊的衣服,才能給新的衣服騰出空間。其實人的心也一樣。

網上曾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老人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讓剛買的新鞋從窗口掉下去一隻,周圍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隻鞋也從窗口扔了下去,這舉動更讓人們大吃一驚。老人解釋說:“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有誰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這個故事看似簡單,但其中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深思。無論過去我們曾經失去過什麼,或者做過什麼,一切完全可以重新開始。一味地沉浸在痛苦之中的人,就像是一個關上了自己未來的門的人,他看到的永遠是曾經的傷心、失落和不幸。其實,在另一個窗口,他可以看到明媚的陽光、蔚藍的天空、自由飛翔的小鳥,以及綠油油的麥田,一切生機勃勃,綠意盎然。所以,二十幾歲,我們要勇於丟棄舊我,接納新我。

洛威爾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有一年他和一群好友到東非賽倫蓋蒂平原去探險。旅途中,洛威爾隨身帶了一個厚重的背包,裏麵塞滿了食具、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衣服、指南針、觀星儀、護理藥品等。洛威爾對自己攜帶的物品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