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成事總需要些手段(3 / 3)

第十節 走彎路有時是一種必需

瞬間的成就可以使人獲得短暫的名利,但如果談起永恒,就隻是皮毛之舉。

急於求成是許多年輕人身上常見的毛病,它的本質就是造成人們做事的目的與結果不一致。《論語·子路》裏有一句著名的成語:“欲速則不達。”意思是說一味主觀地求急圖快,違背了客觀規律,造成的後果隻能是欲速則不達。一個人隻有擺脫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積極努力,步步為營,才能達成自己的目標。同樣,作為一個公司,要想在市場上有所作為,必定要先經過周密的準備布置,然後按照市場規律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奮鬥,甚至要走一些彎路,最終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績。

正如一位哲人所說的那樣,急於求成是永遠不會獲得想要的結果的,隻有腳踏實地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古代有一個年輕人想學劍法,於是,他就找到一位當時武術界最有名氣的老者拜師學藝。老者把一套劍法傳授給他,並叮囑他要刻苦練習。一天,年輕人問老者:“我照這樣練習,需要多久才能夠成功呢?”老者答:“三個月。”年輕人又問:“如果我晚上不睡覺來練習,需要多久才能夠成功?”老者答:“三年。”年輕人吃了一驚,繼續問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來練劍,吃飯走路也想著練劍,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者微微笑道:“三十年。”

年輕人不禁愕然……

不僅年輕人練劍如此,我們生活中要做的許多事情也同樣如此。欲速則不達,遇事除了要用心用力去做,還應順其自然,這樣才能夠成功。

舉一個一般的常識。大家都知道,如果你被上司指派擔任一個職務,那麼你必須經過這麼幾個階段:前期的調查,詳細考察當前的部門情況,掌握大量的一手資料,作為自己下一步開發項目的基礎;拿出完善的方案,在部門調查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形成完善的方案;周密的準備工作,有了方案,就得按照方案,進行事前周密細致的準備工作,比如材料、設備、人;最後才是認認真真地實施的階段。

隻有每一步都做得充分到位,你所要上馬的項目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項目,才能創造效益。要是你有了一個想法,就不假思索、迫不及待地去進行,那麼,且不要說創造效益,你的本錢能不能保住都是個問題。

事實上,很多曆史上的名人也用過速成的方法,但在追求的過程中,又轉向了下苦功。例如,宋朝的朱夫子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而到了中年之時,他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於是,他堅信“欲速則不達”這句話,之後下苦功,方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16字真言:“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為什麼當今的許多人無法做到這一點呢?因為當前更多人信奉的是:“隨主流而不求本質。”在追求的過程中喪失了自己的目的性,不追求人生最根本的目的,轉而追求一些形式上的成功。正如一句話中所說的,瞬間的成就可以使人獲得短暫的名利,但如果談起永恒,就隻是皮毛之舉。如果我們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從現在開始靜下心來,腳踏實地,擺脫速成心理的牽製,看清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第十一節 吃虧就是一種讓步

許多人都怕便宜了別人,結果吃虧的卻往往是自己。

生活中,如果處處搶先、占小便宜,必定會遭到別人的反感。一點虧都不想吃的人隻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讓步、吃虧是一種必要的投資,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

有人問李澤楷:“你父親教了你哪些成功賺錢的秘訣?”李澤楷說,賺錢的方法他父親什麼也沒有教,隻教了他一些為人的道理。李嘉誠曾經這樣跟李澤楷說,他和別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麼拿六分好了。

李嘉誠的意思是,一定的讓步可以爭取更多人與他合作。想想看,雖然他隻拿了六分,但多了一百個合作人,他現在能拿多少個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話,一百個人會變成五個人,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李嘉誠一生與很多人進行過或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時候,他總是願意自己少分一點錢。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麼也不要了,寧願吃虧。這既是種風度,也是種氣量,正是這種風度和氣量,才讓人們樂於與他合作,他的生意也才能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誠的成功更得力於他的恰到好處的處世交友經驗。

吃虧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你做老板也好,做合作夥伴也罷,旁邊的人跟著你有好日子過、有奔頭,他才會一心一意與你合作,跟著你幹。

處處要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虧,因為他已經處處搶先,從來不為別人考慮,眼睛總是盯著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想跳出來占有它。他周圍的人會因此對他很反感,合作幾個來回就再也不想與他繼續合作了。這樣看來,其實他是吃了大虧。

吃虧是福道出的是一種瀟灑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處世的老經驗。

曾有個沙石老板,沒有文化,也沒有背景,但生意卻出奇的好,而且曆經多年,長盛不衰。說起來他的秘訣也很簡單,就是與每個合作者分利的時候,他都隻拿小頭,把大頭讓給對方。如此一來,凡是與他合作過一次的人,都願意與他繼續合作,而且還會介紹一些朋友,再擴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戶。人人都說他好,因為他隻拿小頭,但所有人的小頭集中起來,就成了最大的大頭,所以他才是真正的贏家。

生活中總有一些聰明的人,能從吃虧當中學到智慧,“吃虧是福”也是一種哲學的思路,其前提有兩個,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都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都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所以,表麵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給人以不思進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成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不要因為吃一點虧而斤斤計較,開始時吃點虧,是為以後的不吃虧打基礎,不計較眼前的得失是著眼於更大的目標。

許多人都怕便宜了別人,結果吃虧的卻往往是自己。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人,他們做事時一門心思隻考慮不能便宜了別人,卻忽視了於自己是否有利。不便宜別人就得自己吃虧,所以做事就不要怕便宜了別人,如果“便宜”別人又讓自己“得益”,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第十二節 不打無準備之仗

要想利用風馳電掣的機會,不僅要做好物質上的準備,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精神上的準備。

一個缺乏準備的人一定是一個差錯不斷的人。縱然具有超強的能力、千載難逢的機會,缺乏準備的人也很難保證自己能獲得成功。沒有準備的行動會讓一切都陷入無序,最終麵臨失敗的局麵。

對有些人來說,神奇的背後,完全是冷靜運籌的結果。“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所有想獲得成功的人來說,幾乎就是“天經地義”。

提起準備,每個人都懂得“有備無患”的道理,幾乎人人都有因準備而獲得,亦因無準備而失去的經曆。

雖然準備無處不在,又如此攸關成敗,但奇怪的是人們卻普遍忽視它。即使有人認識到了準備的重要性,也很少能對它保持長久的熱情。於是失敗的標簽便總是跟在這種無備之人的身上。

古羅馬學者塞涅卡有這樣一句話:“要想利用風馳電掣的機會,不僅要做好物質上的準備,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精神上的準備。”可見,準備攸關成功,但明白此理的人們卻總是忽視它。即便有人認識到了其重要性,也很少能長久地關注它。於是,“效率低下,差錯不斷”就成了人們身上與失敗相關聯的標簽。可以說,“每一次差錯皆因準備不足,每一項成功皆因準備充分”這句話就是對準備的最好注解。無論在任何一個領域,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

薛文與陳亮都是剛進公司的銷售助理,兩個年輕人躍躍欲試,雖然工作都很積極賣力,但成績卻有天壤之別。

有一次,薛文預約的一個客戶按時來到公司,此時的薛文正在對一大堆客戶資料進行分類。看到已經到來的客戶,才想起這宗早已預約好的業務。薛文滿懷歉意地請客戶來到洽談室,才發現文件、資料以及產品的說明書都還沒有準備好,隻得匆忙跑去複印。等一切準備就緒時,客戶已經很不耐煩了。好不容易,薛文開始向客戶介紹產品的性能了,卻又發現產品說明書複印錯了。就這樣,客戶馬上轉身離開了。薛文的懊惱可想而知,但經理沒有過多地批評他,隻是告訴他,第二天陳亮也有一個業務,讓他去看看。

第二天,陳亮按照預約時間,笑容可掬地在洽談室門前等待客戶的到來。客戶到來之後,對這種被重視的感覺很是滿意。緊接著開始進入正題,隻見陳亮不慌不忙地拿出產品資料、使用說明、文本合同,並有條不紊地向客戶介紹產品,還把近期公司舉行的優惠活動詳細地告訴了客戶,並站在客戶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議。

最後,陳亮對客戶說:“聽說貴公司最近又要在西雅圖開設一個分公司,我想,貴公司一定在短期內還要引進我們公司的設備。如果您願意的話,可以在這次訂貨中一起購置所需設備。這樣,不僅可以因數量多而有更多的優惠,而且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裝運費用,你看怎麼樣?”客戶顯然動心了,當下將最初要訂100萬美元的貨物增加到了200萬美元。

薛文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怎麼也想不到會這麼順利。不久,陳亮因為一直把每項工作都做得相當圓滿,被提升為部門經理,並得到了公司的嘉獎,而薛文卻仍然原地踏步。

麵對機遇,當你自覺地有所準備時,它將成全你;當你不事先做好準備時,它可能毀掉你。也許你正準備揚帆起程,鋒芒初露;也許你經曆重重,繼往開來;還可能你對未來充滿期待,又恐力所不及……一切都不應該拒絕,但請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準備好了嗎?”

有人說:“每一次差錯皆因準備不足,每一項成功皆因準備充分。”它適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多一分準備,就能少一些失敗的風險。所謂準備主要是指為成功而長期進行的堅韌、紮實的知識儲備和辛勤刻苦的勞動,以及在機遇來臨時的全力拚搏和衝刺。有人曾這樣說過,事業成功的三大要素是天賦、勤奮和機遇。可見,機遇固然重要,但更離不開天賦和勤奮,離不開充分的準備。成功者並非天生是幸運女神的寵兒,他們大多是在經曆了奮力拚搏、曲折辛酸之後才會有所收獲。那些遭遇失敗和挫折的人們往往會因自己的輕忽而後悔莫及。

所以,不要再感慨命運的無常,命運是公平的,它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你付出多少努力,它就給你多少回報。如果你希望成功的機會早早到來,那麼二十幾歲正是你為自己儲備能量之時,你還在等什麼呢?

第十三節 避免成為權力的犧牲品

好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喜歡;越是好吃的東西,越是舍不得給別人,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遠大的抱負,那麼就不要斤斤計較成績的取得你究竟占有多少份,而應大大方方地把功勞讓給你身邊的人。

三國時的許攸,本來是袁紹的部下,雖說是一名武將,卻足智多謀。官渡之戰時,他為袁紹出謀劃策,可袁紹不聽,他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聽說他來,沒顧得上穿鞋,光著腳便出門迎接,鼓掌大笑道:“足下遠來,我的大事成了!”可見此時曹操對他很看重。

後來,在擊敗袁紹、占據冀州的戰鬥中,許攸又立了大功,他自恃有功,在曹操麵前便開始不檢點起來。有時,他當著眾人的麵直呼曹操的小名,說道:“阿瞞,要是沒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在人前不好發作,隻好強笑著說:“是,是,你說得沒錯。”心中卻已十分嫉恨。許攸並沒有察覺,還是那麼信口開河。

有一次,許攸隨曹操進了鄴城東門,他對身邊的人自誇道:“曹家要不是因為我,是不能從這個城門進進出出的!”

曹操終於忍耐不住,將他殺掉。

不管你的功勞有多大,如果你隻是一個下屬,就千萬不能在眾人,尤其是上司的麵前,奪了上司的光芒,否則你也會像許攸一樣遭人摒棄。

許多上司最看不上那些自吹自擂的人,有了一點點成績,就心高氣傲、不思進取,這樣的人是不會得到提拔和重用的。所以,下屬與上司相處時,一定要掌握分寸。

盡管有時上司在某一方麵確實遠不如你,但作為下屬的你還是要十分注意。在與上司當麵說話的時候,不要咄咄逼人,不要冷嘲熱諷;背地裏說話也不要評頭論足;更不要讓上司當眾出醜,如芒在背。這些都是蔑視上司的行為,使你很容易被上司認為是一個恃才傲物和喜歡頂撞權威的人,從而不再信任你。

所以,二十幾歲的時候不管你才高幾鬥,不管你有多大功勞,都要學會在領導麵前低頭,將功勞讓給上司,這樣你將受益無窮。

好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喜歡;越是好吃的東西,越是舍不得給別人,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遠大的抱負,那麼就不要斤斤計較成績的取得你究竟占有多少份,而應大大方方地把功勞讓給你身邊的人,特別是讓給你的上司。這樣,做了一件事,你感到喜悅,上司臉上也光彩,以後,上司少不了再給你更多建功立業的機會。如果隻會打眼前的算盤,急功近利,則必然得罪身邊的人,將來一定會吃虧。對上司讓功一事絕不可到處宣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一點,倒不如不讓功的好。對於讓功的事,讓功者本人是不適合宣傳的,自我宣傳總有些邀功請賞、不尊重上司的味道,千萬使不得,你讓功的事隻能由被讓者來宣傳。雖然這樣做有點埋沒了你的才華,但你的同事和上司總有機會設法還給你這筆人情債,給你一份獎勵。因此,做善就要做到底,不要讓人覺得你讓功是虛偽的。

將自己的功勞歸成上司的,把本該屬於自己的鏡頭悄悄地讓給上司,擅長處理上下級關係的人,都會將自己的功勞淡化,不顯山不露水,必要的時候將一切功勞、成績、好名聲都歸於上司。這樣,你離“平步青雲”的日子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