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成事總需要些手段(2 / 3)

幾年後,李航成了一家公司的總裁,他哥哥卻還在碼頭上替人縫補篷布。

雖然你現在還是一名員工,但如果你能帶著事業心去工作,那麼你就是在為自己將來的事業做著準備。不要把自己當做為公司打工的打工仔,而要把自己看做是公司的合夥人,相信不久的將來,你一定會擁有自己的事業。

第六節 如果別無選擇,就試著去熱愛

工作需要熱情。一個人如果在工作中沒有一顆熱忱之心,那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順利的。

有很多人慨歎自己的工作並非自己的所愛,自己隻是由於種種不得已的原因才被迫從事的,還有的人在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幹得久了,便失去了熱情,認為一切都變得平庸而沒有生氣。

其實,即使婚姻有“七年之癢”,也照樣有不少人伉儷情深、白頭偕老。工作也一樣。無論如何,既然選擇了,就要試著去熱愛。

幹了13年工程的王輝對保持工作的熱情有自己的看法。他覺得,要對工作保持熱情,其實沒有什麼秘訣:

“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或許你換個工作仍然會感到厭倦。可能每一個職業都會讓人感覺單調,所以沒必要這山看著那山高。其次,要正視現實。比如我的理想工作是做個飛行師,但我不去做是因為我的身體條件不夠也不再年輕了,而且我還得養家糊口。”

“人要知足,不要動不動就起二心。這就如同對老婆,雖然知道有更漂亮的和對自己更好的,可是你如果要犧牲這一段婚姻就要付出代價。”

“工作是有壓力,但沒有壓力的工作又有什麼意思呢?工作也有挫折,但人生哪裏能避免挫折呢?會不會對職業有厭倦,關鍵在於自己如何去做。我每一階段都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這樣工作起來就有動力和衝勁。隻要用心做,就會發現每一天其實都是新的。如果心態消極,自然就覺得萬事無趣。”

“在工作方麵,我努力了,也收獲了。如果能幹一輩子的話,就打算幹一輩子。”

工作需要熱情。一個人如果在工作中沒有一顆熱忱之心,那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順利的。熱忱既是一種待人的良好心態,也是一種激發自身潛能的巨大力量。在工作中,以一顆熱忱之心對待一切,往往會產生奇跡。

熱情不能隻是表麵工夫,必須發自內心,若假裝也不可能持續多久。產生持久的方法就是定出一個目標,然後努力工作去達到這個目標,而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後,再定出另一個目標,再努力去達到。這樣做可以不斷提供興奮和挑戰,如此就可以幫助一個人維持熱情。

第七節 一半勝於全部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才不可露盡,力不可使盡,應盡一切可能保存你的能量。即使是才華,也應適當有所保留,這樣會使你更加深沉。深謀遠慮的人總能穩妥地駕馭航向。

一個人把自己的實力藏一半露一半,並非膽小怕事,也不是隱忍退縮,這是審慎的表現,並不阻礙其果敢前行。“藏”其實不過是叫人們多些心機,存些城府,不要讓自己完完全全地暴露於世人麵前,以防心懷不軌的人有機可乘。君子雖然坦蕩蕩,但並不等於君子無所保留。才不可盡露,這是連聖人都熟諳的道理。

許多得道高人,對人生永遠都保持著似睡非睡、不近不離的態度,他們似乎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安安然然地生活。他們或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者身居鬧市,仍心明如鏡。可是雖然遠離是非,但每每橫空出世的一瞬都會有驚人之舉,然後又繼續逍遙。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隱士,大多是此類高人。當君王有所求時,他們不吝賜教,但卻並不貪功,繼續過著自己逍遙自在的生活。這正是“無為有大為”“無用有大用”,絕頂聰明絕頂癡的異者風範。

大智若愚,智者不銳。聰敏者往往少一分偏執,多一分豁達;少一分倔強,多一分柔和;少一分特立獨行,多一分自我隱藏。你很難在他們身上看到什麼銳利之處,因為他們從來不會慷慨激昂地表現自己,也從來不刻意顯示自己有強大的力量,但他卻懂得如何藏有餘地,厚積薄發。

深藏不露,是智者之選,也是欲有成就者一直信守的人生準則。所謂“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衝天”。如此深謀遠慮之人,一旦出手必能穩妥地駕馭事業的航向。

中國明代最出名的皇帝之一明成祖朱棣,是個有大城府、大謀略的人。成祖係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鬥爭中,他立功最多,頗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為表朱棣功勞,特封他為燕王,令他鎮守北平。皇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曾有意立朱棣為太子,但因他之上還有兩位兄長,為避免兄弟相爭,朱元璋隻好立孫子朱允為帝位繼承人。對此,燕王朱棣一直耿耿於懷。

明惠帝朱允即位時,各地藩王都是父輩,割據要地,虎視眈眈。戶部侍郎卓敬上書密奏:“燕王智謀過人,又鎮守北平這樣的要害之地,兵強馬壯,不可不防。不如將他遷往南昌,萬一有變,也容易控製。”朱允本就對他這位智力超人的皇叔很是疑懼,見此密奏後,深以為是,便著手做了一係列相應部署,對朱棣嚴加防範和監督。

朱棣也確實對這個軟弱無能的朱允不大看得起。他沒當上皇帝,心中有怨,早有取而代之之意。於是,在王府內私製兵器,招兵買馬,暗中操練,做起事準備。不久,燕王朱棣的陰謀被人告發,朱允嚴加訓責。燕王朱棣頗感恐慌,心道若此刻馬上起兵反抗朝廷,時機還未成熟,但他又不能束手待斃,於是心生一計,決定以裝瘋來迷惑朝廷。

不知什麼時候,燕王突然變得瘋瘋癲癲,經常狂呼亂叫,奔走於燕京的長街鬧市;或闖入酒樓飯鋪之中,奪人酒食;或顛三倒四,胡言亂語;或昏睡於泥土汙穢之上,終日不醒。

“燕王瘋了!”這個消息傳遍朝野。體格一向健壯的他突然變成這種模樣,也令許多人感到疑惑。北平布政使張和都指揮使謝貴便決定親去燕王府探個究竟。

當時已是夏曆六月,正值盛夏,酷熱難忍,卻見朱棣圍坐在火爐邊,渾身發抖,連呼:“太冷了,太冷了!”見有人來,甚至都站不起來,不得不拄著拐杖起身迎接。此情此景,使得張、謝二人懷疑盡去。

雖然紙裏最終包不住火,但燕王的裝瘋卻為他發動“靖難之役”贏得了時間。等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朱棣便以“靖難”為名,公然與朝廷對抗。經過四年的血肉相爭,朱棣攻陷京城,登位稱帝,史稱明成祖。

欲有所成就,就必須有所隱忍。藏雖苦痛,卻比不藏要強得多。如果燕王未能忍住心中的權欲,而破釜沉舟發動沒有把握的戰爭,那麼他與朱允的輸贏就無定論了。在權力鬥爭中,一切手段都無所謂是,無所謂非,最終的結局是評判一切的唯一標準。

一位哲人曾說:“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有的人聰明僅是小聰明,常被聰明誤前程,而有些人的聰明是大智,其城府之深,深藏不露。後者可用聰敏的行徑自我保護,而前者則常常自觸黴牆。

二十幾歲的我們,雖然是施展拳腳的大好年華,但我們一樣要身處社會,麵對工作與事業,麵對人類的競爭與角逐。若一開始就傾盡全力,則很可能後勁不足,是以我們應當學會深藏不露,時刻警惕,隻有保留一定的實力,才有本錢進行整個人生的大博弈。

第八節 最聰明的是慷他人之慨

世界上最聰明的慷慨之法莫過把他人的財產用來布施,為他人、為自己都贏得美名,這種散財之法就叫做慷他人之慨。

金錢和財富是人人欲求的事物,盡管它們充滿了銅臭味,來之渠道廣泛眾多,有的高貴非凡,有的則甚為肮髒,但是它們卻可令人趨之若鶩,不遺餘力地追求。不過,金錢不是萬能的,財富也未必總能令人快樂,隻有超越其存在,才能享受人生。

許多有錢人都樂善好施,對金錢可以慷慨拋擲,他們認為,錢財並不總是給他們快樂,而散財、做慈善事業,反而讓他們找回了幸福感。

身為億萬富翁的鋼鐵工業巨頭安德魯·卡內基認為:發財致富的目的在於散財。當年他一貧如洗時,一位富翁曾對他以友相待,讓他自由借閱私人藏書。卡內基發跡後,便大筆大筆地捐款,興建了世界最大的免費借閱圖書館係統。

朱利葉斯·羅森沃爾德將慘淡經營的西爾斯-羅巴克公司從破產的邊緣挽救過來,現在已將其發展成零售業巨人。如今,他正負責發展和改進鄉村代理人體係及四健會(原美國農業部提出的口號,旨在推進對農村青少年的農牧業、家政等現代科學技術教育)。他的奮鬥目標是實現美國鄉村地區的繁榮和教育現代化。

就連“為了錢而瘋狂”的洛克菲勒,中年以後對於財富的追求也不再孜孜不倦,而是開始為別人考慮,思考如何用錢來換取幸福。洛克菲勒把他的千萬財富散播出去,幫助值得幫助的人。這使他不再懼怕別人的陷害和攻擊,讓他不再失眠、生病。他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慈善家。

富翁們把追求到的財富再回饋到社會之中,讓社會共同享有他的財富,這是一種高尚的追求。他們在慷慨的同時,得到了更高的回報,這一回報並不僅僅體現在金錢上——既能滿足他們的幸福感,也為他們贏得了不朽的美名。

與慷慨相對的自然是吝嗇,許多有錢人因為過於愛財,守著金山不動,小心翼翼,錙銖必較,結果他除了錢以外,總會大失人心,甚至被人嘲笑貶低。吝嗇是無趣也無益的,該節省的時候節省,不該節省的時候錢財就是幫助自己成事的最好工具。疏財不僅可贏得美名,而且可打通人脈,拓寬辦事的渠道,何樂而不為?

不過,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點,有錢人慷慨解囊、一擲千金,前提是他有足夠的自保能力。如果一個人因為過於慷慨而散盡一切財富,讓自己變得窮困潦倒,同樣頗不可取。

我們所知的現在的那些慈善家,有的建立慈善基金,到處撫恤難民,有的甚至尚在欠債當中,但也要到處行善布施。後者的行為顯然並不可取。我們現在正處在事業和生活的初級階段,慷慨這種品質固然要有,因為它能為我們帶來一個好名聲,但是我們也要選擇好慷慨的方式。

過分慷慨是自削實力,會妨礙自己的發展。最聰明的慷慨之法莫過於把他人的財產用來布施,為他人為自己都贏得好名聲,這種散財之法就叫做慷他人之慨。此點頗為適用於年輕人與上級打交道。如果你能聰明且恰到好處地幫助領導花錢,還能為其贏來美名,那麼這在你的整個事業生涯中都將是輝煌的一筆。

第九節 名譽是種威力

我們喜歡名譽,但名譽來之不易,它不僅需要努力營造,而且要有好的品質來伴隨。貨真價實的名譽才是真正持久的名譽,而那些虛構來的名譽最終隻會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名譽是一種名字的威力、心理的權力,是一種純文化的力量。名譽迫使大批人認識並記住某個人的名字,關注這個人的情況,確認他的不平常之處,並誘使他們崇拜、敬佩、羨慕甚至仇視這個人。名譽,是通過個人的名字來改變人的思想感情,操縱人的心理,因此,名譽是一種心理力量、心理性的權力。

名譽常常成為地位和成就的孵化器,其影響力是驚人的。對那些偉大卓越的人物來說,名譽比很多事情都重要的多,甚至超出了生命。

在一個人短暫的一生中,是默默無聞還是名垂史冊,名譽扮演著分水嶺的角色。隻有名譽,才能充分顯示一個人的生命質量。名譽是不可替代的,即使錦衣玉食、華屋名車相伴的人,如果做著不名譽的事,一樣令人鄙夷。所以名譽是高於物質財富的一種無形財富。權力再大的人若不能造福社會,例如希特勒之流,就隻能是遺臭萬年。可見,名譽又是高於有形權力的一種無形權力。它崇高無比,並且具有威嚴。

有人說:讓一個人一時不說謊很容易,讓他一輩子不說謊卻很難。名譽的問題也是如此,名譽雖然易於保持,但它又會在你小小的失誤或者失足麵前轟然倒塌。所以,對人們來說,愛惜名譽就如同愛自己一般。

中國的周恩來總理,是一個對名譽持審慎態度的人。有一次,他陪外國客人吃飯,工作人員結賬時付了10元錢,總理覺得太少了,再去加錢,飯店的負責人推辭不肯收。總理說:“你不收錢,我就不走了。”這才加付了10元錢。出門以後,工作人員告訴總理這餐飯的實際價格是30元,總理嚴肅地說:“他們這種做法不好,應當按照實際價格收費。這種風氣什麼時候才能改呀!你告訴他們,以後再不準這樣做,去把錢補上。”

不久,工作人員收到了飯店寄來的信。信中敘說了接待周總理的愉快心情,特別是總理對自己嚴格要求以及處理這件事的認真態度,使他們深受教育。隨信附了一張飯店做菜的用料清單和價格表,全部費用19元多一些,再加上加工費,30元足夠了。

周總理看過信後,笑著說:“這就對了,不能搞特殊。”

人生中的有些原則是不能被打破的,周恩來不以自己的身份去搞“特殊”,是為了保持自己清廉質樸的人格,對他來說,正直無私、講真話、辦實事,就是他名譽的源泉。名譽雖然來自於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但隻要稍有怠慢,人格就會遭到他人的質疑。

權力、財富,一個人活著時可以盡情享用,但他死後,這一切便不再任由他享有,不再屬於他了。但名譽就不一樣了,隻要真正對社會和人類產生過重大影響,你便能獲得巨大聲譽,這種聲譽自你獲得的第一天起,便一直屬於你,並將永遠屬於你。

名譽一旦穩定,其魅力是潛移默化、越發深入人心的。它可令人變得神聖非凡,因為它影響萬千。有位名人曾說:“名譽雖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則和標準,但是它離德行的真正原則和標準卻是最近的。”當人們有了名譽時,其德行也會在不知不覺間被升高到人人崇敬的程度,當你此時再開口時,人們便會不自覺地跟隨你和幫助你。那時我們將發現,原來自己的人格也可以如此美好和不凡。

我們尚處於人生伊始,為自己營造名譽是極其重要的,並不隻是偉人才需要名譽,而良好的名譽也會令我們變得出眾。隻有從年輕時做起,用時間來營造,名譽才能促使我們成就那些不可能成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