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掌控好做事的尺度(1 / 3)

第一節 沉默有時是一種自我傷害

生命中難免會遭遇各種各樣的誤會,甚至是別人的詆毀,如果我們此時還堅持“清者自清”的古訓,那麼,受傷害的隻能是自己。

“沉默是金”被很多人所認同,認為有些事情無須過多解釋,時間終會讓真相大白的,但是很多時候,如果不及時地解決這些問題的話,就會給我們造成巨大的物質上的損失,以及長時間精神上的折磨,甚至讓我們因此喪失生命。

在一個治安狀況很差的城市中,一位檢察官正直、勇敢、不屈不撓地與惡勢力鬥爭,因而引起了當地許多暴力團夥的刻骨仇恨,一再威脅、恐嚇、騷擾,但檢察官員毫不動搖。不料,一家很有影響的報社突然報道了他與女職員的親密關係,還配發了兩人在一起走路、交談的照片,文中對他的評價是“偽君子、無恥之徒”。其實那不過是一次公務會麵,而檢察官對此也不想理會。豈料,這樣的謠言越來越多,檢察官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亂,甚至家人也不再信任他。當他得知自己將接受一次關於受賄指控的調查時,他的精神終於崩潰了。他選擇了死亡,用血的驚歎號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在他的遺書中,他寫道:“現在我知道,名譽比生命價值更高。在我被徹底玷汙之前,我必須離開……”

一個堅強的硬漢,敗在了捕風捉影的謠言下。他的敵人深知暴力手段不僅無法損害他的名譽,還會為他增添光彩;而隻要一點點謠言,就能在他的名譽上製造一個汙點,失去人們信任的他隻會走向毀滅。

生命中難免會遭遇各種各樣的誤會,甚至是別人的詆毀,如果我們此時還堅持“清者自清”的古訓,那麼,受傷害的隻能是自己。沉默並不是最佳的選擇,隻有站出來,采用適當的方式澄清自己才可能消除謠言和影響,維護自己的名譽。

台灣產的“瑪莉藥皂”本來是銷路很好的商品,但由於一度傳說由美國進口的藥皂中“G-11”含量過大,有害人體,於是它的銷量一下子萎縮了2/3。製皂公司在檢測產品沒有問題之後,決心挽回信譽。

他們在台灣的主要報刊上同時刊出一則《瑪莉征求受害人》的廣告。說凡是因使用“瑪莉藥皂”有不良反應的,經醫院證明,且複查屬實,就可以得到50萬新台幣以上的賠償。但要求受害者10天之內將有關證明直接寄到律師事務所。3天以後,他們又刊出這則廣告,印出“截至目前為止,無應征受害人”。又過3天,廣告再次出現,說“應征受害人有兩個”,然後說明其中一個沒有醫院的證明,不受理,而另一個在複查中。再過3天,廣告第三次出現,題目為《誰是受害人》,說那個受害人經複查,皮膚紅疹為吃海鮮所致,受害人自行撤訴,並申明,一過10天期限,就不再受理此類案子。

等到超過10天期限後,他們馬上登出整版廣告,標題為《我是受害人》,說自己才是最無辜的受害者,因為尋遍世界各地,並無“瑪莉藥皂”致病先例!廣告上設計了一副手銬銬著“瑪莉藥皂”。這則廣告一做,果然引起轟動,轟動之餘便是“瑪莉藥皂”的銷售量回升。

值得說明的是,廣告中有兩個應征受害人是公司虛構的,屬於做“假戲”,然而也正是這“假戲”取得了吸引顧客矚目的效果。

如果“瑪莉藥皂”的廠商對於謠言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認為時間會證明一切,那麼“瑪莉藥皂”的銷量一定還會受到影響,因為一旦有了壞的影響,人們一般就會采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銷售量長期受到影響,導致的則是企業的生存危機,如果企業都倒閉了,還談什麼“清者自清”,所以時間上根本不容許真相的證明。廠商正是采取了巧妙的方式澄清了事實,才讓企業的經營狀況也得到了好轉。

因此如果遭到誤會,或者誹謗,就需要通過正確的方式消除誤會和影響,以減少損失和傷害。

第二節 不能因善良而失去原則

善良不是錯,但是如果因為善良而失去了原則,那麼,這種善良就是一種錯。

二十幾歲,我們開始接觸社會中的兩難抉擇:是保持友誼還是做到公正,是繼續貧窮而剛正還是享有物質而失去靈魂,是堅持夢想還是回歸現實……如果有一天這些問題撲麵而來,如何招架得住?或許我們都是一群善良的人,我們無法忍受朋友的苦苦哀求,無法很堅決地去做一個剛正不阿的人,但如果有一天,我們因為善良退縮了,從而失去了原則,那麼即將受到懲罰的隻能是自己。

當我們為自己的朋友以不公平的方式謀取了一個位置時,我們可能麵對的是永遠失去威信,以及別人的尊重;當我們因為是熟人,而原諒了對方的錯誤時,那麼,麵臨的可能後果是所有人都會對你犯錯誤,而且理由充分地回擊你……至此之後的生活,一團亂麻。所以,做人不該因為善良而失去原則性,公私分明、客觀公正、通情達理才是該做的。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明珠就是一個為了原則可以“六親不認”的人。

1994年底,董明珠在企業危難之際,受命出任格力經營部部長。不久,她就做出了一個超越常理的決定:去找洪總經理要財權。客戶究竟在公司賬上有沒有錢、有多少錢,隻有財務部才清楚。一些客戶打了貨款到格力卻拿不到貨,而一些客戶沒錢卻拿到了貨。有時經營部要發貨了,開票員問這人有沒有打錢過來,財務那邊總是說:“我們也不清楚,要查賬才知道。”這樣,無論經營部如何負責,隻要財務部不配合,都是事倍功半,難以使經營部的工作正常運轉。長此下去,隻怕又要重蹈格力以前的管理現狀,職責不清,工作混亂。這是董明珠絕對難以容忍的。

洪總經理經過考慮,劃出財務部的一部分歸董明珠管。機會來之不易,董明珠慎重對待,她和有關同事一起建立了一套循環監督機製:計劃受財務監督;財務受開票員監督;開票員受電腦統管監督;電腦統管受計劃監督。

製度建立之後,關鍵就看能不能真正實行了。很多企業都有非常完美的規章製度,但就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不能堅守原則,太會變通,以至於雖然很多企業都確立了一個清晰的願景,但卻總是事與願違,無法實現。而大家都知道董明珠是一個堅守原則的人,所以當她強調“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理由破壞以上機製”的時候,了解她的人都明白,誰敢破壞這個製度,誰就要倒黴了。很快,一個合理的網絡便形成了:財務說有錢才能發貨,發貨後開票員記賬,開票單再輸入電腦。這樣,財務往來多少錢都可以清清楚楚地反映在賬上,每天都可以從賬上看到有多少錢,發了多少貨。這樣一來,董明珠隨時都可以掌握格力的銷售情況,任何業務員、經銷商都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鑽空子了。在這個過程中,董明珠要求:經營部無論多晚都要當天清賬,絕不能讓當天的賬過夜。一段時間以後,經營部的同事們就養成了習慣,當天的工作沒完成,不管多晚都不會回家。

據董明珠介紹,自1995年5月以後,財務就再也沒出現過混亂,也再沒有應收款收不上來的現象。

在拖欠貨款成風的今天,董明珠創造了一個“奇跡”。然而,就像董明珠所說,她能夠創造這個“奇跡”,原因其實很簡單:不交錢不發貨,隻要認真堅持下來,就不會有什麼拖欠。正因為她堅守原則,所有人一視同仁,所以這些措施才能夠很好地貫徹落實。

善良不是錯,但是如果因為善良而失去了原則,那麼,這種善良就是一種錯。

第三節 老實不是受傷的理由

老實單純會成為被人輕易利用的理由,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被算計的人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會被認為是愚蠢。

作為傳統的中國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從小灌輸給我們的思想都是做人要老實本分,不要惹是生非。老實沒錯,人人都希望別人老實,都喜歡和老實的人相處、交往,因為和老實的人相處比較安全。“老實”還是中國式謙謙君子的必備條件,周恩來就曾毫不吝嗇地誇讚“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是最老實的人”。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一旦過了火,事情就走向了反麵。老實可以,但如果太老實了,就最容易受到傷害,而且不會有人同情你。

一隻狐狸不留神掉進了一口井裏,怎麼也爬不上來。正當它絕望的時候,一隻小山羊來到了井邊。狐狸一看,頓時興奮不已,它連忙帶著哭腔對小山羊說:“山羊兄弟呀,快救救我吧,再不上來我就會死在井裏的。”

狐狸見小山羊不為所動,眼珠子一轉又說:“山羊兄弟呀,你媽媽不是常常教育你要助人為樂,做一隻好山羊嗎?如果你見死不救,那麼還能做一隻人見人誇的好山羊嗎?”

小山羊聽了狐狸這番話,顧不上思索就跳了下去,可是它跳到井底抬頭一看,發現井口太高,沒辦法上去了,就著急地問狐狸:“你最聰明,趕快想個辦法,咱們好出去呀!”

狐狸說:“山羊兄弟,別著急,我有一個辦法能使咱們兩個都出去,但就是得委屈你一下。”“快說吧,隻要能出去就行!”小山羊連忙說。狐狸接著說:“你用前腳扒著井壁,然後把犄角放平,等我從你身上跳出去後,我再把你拉出來。”

小山羊欣然同意,狐狸踩在小山羊的犄角上,兩隻前爪剛好扒住井沿,兩條後腿用力一蹬,就跳了出去。

“啊,終於出來了。”狐狸鬆了口氣,拍拍前爪,轉身就走。

小山羊在井裏一看急了,對狐狸喊道:“你別走哇,你還沒把我拉上去呢!你可不能說話不算數啊!”

狐狸轉過身,趴在井口,冷笑著說:“你這隻愚蠢的小山羊,還是自己想辦法吧!如果你的腦筋像你的胡子那麼多的話,你剛才就不會在沒看好出路之前就跳下去了!”

說完,狐狸揚長而去。小山羊知道上了當,可是已經晚了。

小山羊全心全意救助狐狸,卻被狐狸當了踏腳石,丟棄在了陷阱裏。這種荒誕的狀況,在生活中恐怕並不少見。不要一味譴責狐狸的狡詐,哀歎小山羊的天真。這是個複雜多變、人心叵測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人方式,你可以堅守自己的道德標準,老老實實做人,但是,別人卻未必和你遵守同一個道德底線。

其實,你可以同情故事裏的一隻小山羊,但是你身邊有人陷入了小羊的境遇時你卻未必會去同情他-時代已經更改了我們原本單純的世界觀,老實單純隻會成為被人輕易利用的理由,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被算計的人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會被認為是愚蠢。

所以,如果你打定主意要做一個老實人,也要保有老實人的智慧,千萬不能讓道德成為別人驅使你的理由,更不能為了別人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利益,不給自己留退路。道德,不是你為別人付出的理由;老實,不是你總受傷害的理由。

第四節 別讓朋友太累

對待人情必須把握分寸、把握輕重。如果處理不當,即便你給別人施情,別人也不會接受;你向別人求情,別人也不會幫助你。

托關係辦事情在如今的社會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了,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可能找人辦事,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對待人情的分寸卻未必人人皆通,有些人,在人情上過分透支,會讓別人苦不堪言,對於你下次的求助,這些人情就會唯恐避之不及。

有個人接編某份雜誌,由於雜誌的財源並不豐裕,不僅人手少,而且稿費也不高,但他又不願意因為稿費不高而降低雜誌的水準,於是他開始運用人情向一些作家邀稿。這些作家和他都有過交情,但其中一位在寫了數篇之後坦白:“你們稿費太低了,我是以朋友的立場寫稿,雖然錯不在你,但你這樣做卻是在透支人情。”

人和人相處總是會有情分的,這情分就是“人情”。有些人喜歡用“人情”來辦事,但“人情”是有限量的,好像銀行存款,你存得越多,可領出來的錢就越多;存得越少,可領出來的就越少。你若和別人隻是泛泛之交,那麼你能讓他幫的忙就很有限,因為他沒有義務和責任幫你大忙,你也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要他幫你的忙,這是因為你的人情存款隻有那麼一點點,如果你要求得太多,那就是透支了。透支的結果如何?一般會造成兩個結果:一是你們之間的感情轉淡,甚至他對你避之唯恐不及,那麼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的情分就此斷了。二是你在他眼中變成了不知人情世故的人,這對你是相當不利的。所以,在運用人情的度上要有講究,要使自己不透支人情,讓別人下次依然很爽快地答應你的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