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委曲不能求全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學會愛自己。
人常說,“委曲求全”,想通過委屈自己的方式獲得較大的利益,可事實的確如此嗎?當我們委屈自己的時候真的就能求全嗎?
1995年3月7日下午3點,前一天晚上加班到淩晨兩點的珠海某電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盼到10分鍾的工休時間,因為太累了,一名身體染病的女工實在堅持不住,便伏在工作台上打起了盹。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韓國女老板順手操起一塊線路板要朝這位女工猛砸過去……緊接著大發雷霆,吼叫著讓各生產線的管理人員直身站立舉起雙手做投降狀,然後叫車間工人統統跪下。人群中有一個青年直直地站著,憤怒地望著這個外國婦人。女老板吼叫:“你為什麼不跪?”青年說:“我是不會給你下跪的!”這個中國青年員工的名字叫孫天帥。
麵對無所畏懼的孫天帥,女老板沒有一點辦法,最後隻能氣急敗壞地大吼:“不跪就馬上給我滾出去。”孫天帥毫不猶豫,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在強行委屈自己與保留尊嚴之間,孫天帥選擇了尊嚴。假如說孫天帥和別的人一樣跪著接受老板的懲罰,那麼他不僅失去了尊嚴,而且自己的工作條件也不會得到任何改善,今後還可能會麵臨更嚴厲、更苛刻和有損人格的懲罰。與其待在這樣的公司裏,還不如早日離開。
很多時候,我們委屈了自己不僅不能得到相應的結果,還可能出現更差的情況。而且一再退讓很可能導致個人精神壓抑,做事缺少熱情和主動性,導致自己的生活狀況更糟。有時為了大局委屈自己的利益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論什麼事情都想通過委屈自己的方式去解決,那麼問題將永遠不會得到解決。
所以,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學會愛自己。愛自己,是源於對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不委屈自己、愛自己,還表現在對待生命、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上。
有一個農民,隻上了幾年學,家裏就沒錢供他繼續上學了。他輟學回家,幫父親耕種二畝薄田。在他18歲時,父親去世了,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顧身體不好的母親,還有癱瘓在床的祖母。
改革開放後,農田承包到戶。他把一塊水窪挖成池塘,想養魚。但村裏的幹部告訴他,水田不能養魚,隻能種莊稼,他隻好又把池塘填平。這件事成了一個笑話,在別人看來,他是一個想發財但又非常愚蠢的人。
聽說養雞能賺錢,他便向親戚借了300元錢,養起了雞。但是一場大雨後,雞得了雞瘟,幾天內全部死了。300元對別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一個隻靠二畝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可謂天文數字。他的母親受不了這個刺激,憂勞成疾而死。
他後來釀過酒、捕過魚,甚至還在石礦的懸崖上幫人打過炮眼……可都沒有賺到錢。
36歲的時候,他還沒有娶到媳婦。沒有女人看得上他,因為他隻有一間土屋,而且隨時有可能在一場大雨後倒塌。
但他仍然堅持著,不久後他又四處借錢買了一輛手扶拖拉機。不料,上路不到半個月,這輛拖拉機就載著他衝入一條河裏。他斷了一條腿,成了瘸子。而那拖拉機,也已經支離破碎,他隻能拆開它,當廢鐵賣。
幾乎所有的人都說他這輩子完了。但多年後他還是成了一家公司的老總,手中有一億元的資產。
這麼多的磨難是常人無法承受的,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這種堅韌皆是源於對自己的珍愛,他不委屈自己將就著過完一生,而是選擇了堅強地向前奔跑,最後他成功了。
珍愛自我,可以讓我們的靈魂更為自由;可以讓我們在無房無居的時候,去砌磚疊瓦,建造出我們自己的宮殿,成為自己精神家園的主人。
第二節 閉門思過,不如開門思過
自己一個人悶在屋子裏思考著自身的不足,即使幾天不吃不喝,也未必能思考出個所以然來。
人常說,“閉門思過”,意思是說要關起門來反省自己的過錯。定期反省自己的過錯是必要的,但是關起門來思過就沒有必要了。其實,從更有利的方麵來講,閉門思過,遠不如開門思過。
如果一個人將自己關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埋頭苦想自己的過錯的話,是很難得出準確答案的,因為供他參考的數據實在是太有限。但是開門思過就不一樣。它指的是人要打開門來,多和外界接觸,向別人請教來查出自己究竟錯在哪裏,再通過學習別人的經驗教訓,從中認真總結,爭取做得更好。如此看來,開門思過,的確要比閉門思過好得多。
原一平,美國百萬圓桌會議終身會員,榮獲日本天皇頒贈的“四等旭日小綬勳章”,被譽為日本的推銷之神,但其實他小的時候以脾氣暴躁、調皮搗蛋、叛逆頑劣而惡名昭彰,被人們稱為無藥可救的“小太保”。
在原一平年輕時,有一天,他來到東京附近的一座寺廟推銷保險。他口若懸河地向一位老和尚介紹投保的好處。老和尚一言不發,很有耐心地聽他把話講完,然後以平靜的語氣說:“你的介紹,絲毫引不起我的投保興趣。年輕人,先努力去改造自己吧!”“改造自己?”原一平大吃一驚。“是的,你可以去誠懇地請教你的投保戶,請他們幫助你改造自己。我看你有慧根,倘若你按照我的話去做,他日必有所成。”
從寺廟裏出來,原一平一路思索著老和尚的話,若有所悟。接下來,他組織了專門針對自己的“批評會”,請同事或客戶吃飯,目的是為讓他們指出自己的缺點。
第三節 強項有時候會害了自己
原一平把種種可貴的逆耳忠言一一記錄下來。通過一次次的“批評會”,他把自己身上那一層又一層的劣根性一點點地剝落掉。
與此同時,他總結出了含義不同的39種笑容,並一一列出各種笑容要表達的心情與意義,然後再對著鏡子反複練習。
他開始像一條成長的蠶,在悄悄地蛻變著。最終,他成功了,並被日本國民譽為“練出價值百萬美元笑容的小個子”;美國著名作家奧格·曼狄諾稱之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假如說原一平隻是自己一個人悶在屋子裏思考自身的不足之處,即使幾天不吃不喝,也未必能思考出個所以然來。其實,在我們為人處世時,有很多明顯的問題自身是很難感覺出來的,但是對於別人來說這些問題卻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就應多向別人請教,尋求別人的意見,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避免他們所犯過的錯誤,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路走得平坦一些。
那麼,二十幾歲時,我們究竟應該學習別人身上的什麼呢?
首先,學習他們遇到問題時的心態。可以通過向成功人士請教,他們遇到問題的反應是什麼,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麵對困難。另外,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認真觀察,認真總結成功人士保持著怎樣的心態去獲取成功。
其次,學習成功人士在遇到難題時,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習成功人士如何麵對問題,如何分析問題,在方案出現變動的時候,如何因計劃而變動方案,以及在最艱難的時候如何做到化險為夷。
再次,學習成功人士,在平時如何積累。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的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成功人士,或者成功的企業是如何一步步壯大,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都做了些什麼。我們需要虛心地向成功人士請教他們積累的經驗,更需要自己仔細地去觀察他們是如何進行積累的。通過這樣的觀察,再在自己平時的生活中加以利用,這樣就會使自己更容易取得成功。
第四節 專家也有出錯的時候
大部分人往往很難突破權威的束縛,總是被權威牽著鼻子走,以至於習慣於聽從權威而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一旦失去了權威,他們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也就無法成為成功的人。
“權威”一詞,詞典上解釋為: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在某種範圍裏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世界上隻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權威。在家我們聽父母的話,在學校我們聽老師的話,在公司我們聽上司的話,在社會上我們聽專家的話……久而久之,缺了權威的指導,我們似乎寸步難行。
對權威的尊崇,常常會演變為迷信和神化,同時,我們大腦中“自我思考、衝破權威、勇於創新”的思想將日漸匱乏。
從前,有一個馬販子賣馬,可他的馬連著幾天都無人問津。後來,他以重金請伯樂先生圍著他的馬轉悠了幾圈。雖然伯樂先生一言未發,可人們卻搶著購馬,從中可見權威的影響之大。
生活中,人們習慣了以專家的是非為是非,總是想當然地認為“專家不可能出錯”。於是,在一般人的思維模式當中,專家就成了權威。但是,如果迷信權威,機械地奉行權威的教條,那麼我們便永遠不會進步。
一位年輕有為的炮兵軍官上任後,到下屬部隊視察操練情況。他在幾個部隊發現了相同的情況:在一個單位操練中,總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終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麵,紋絲不動。軍官不解,詢問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操練條例就是這樣要求的。軍官回去後反複查閱軍事文獻,終於發現,長期以來,炮兵的操練條例仍遵循非機械化時代的規則。在那個時代,大炮是由馬車運載到前線的,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務是負責拉住馬的韁繩,以便在大炮發射後調整由於後坐力產生的距離偏差,減少再次瞄準所需的時間。現在大炮的自動化和機械化程度已經很高,也就不再需要這樣一個角色了,但操練條例並沒有及時調整,因此才出現了“不拉馬的士兵”。
這個故事令人捧腹。然而,在職場中,許多人又何嚐不是如此?上司的指示、老員工的經驗,人們亦步亦趨,奉之如神明。
隻有思維活躍、富有膽識,不迷信權威,不崇拜偶像,不為過時的老觀念、老框框所束縛,敢想、敢說、敢改革,不斷探索新奧秘,我們才可能走出新路子。
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計算機公司IBM,有一條寶貴的經驗是不錄用恭順的人,隻任用實事求是的人。這種實事求是的員工不迷信權威,敢於講真話,不計較個人得失,能夠很好地貫徹企業的經營理念,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推進公司各項工作的進展。IBM第二代領導人沃森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經營者,他深有體會地說:“最容易使人上當受騙的,就是那些言聽計從、唯唯諾諾的人。我寧願用那些脾氣不太好,但是敢於講真話的人。作為領導者,你身邊這樣的人越多,能夠辦成的事情也就越多。”
然而大部分人往往很難突破權威的束縛,總是被權威牽著鼻子走,以至於習慣於聽從權威而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一旦失去了權威,他們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也就無法成為成功的人。
我們在接受別人所謂的唯一可行的辦法,或者所謂的“板上釘釘”的道理時,要敢於有相反的思路,要挑戰一切,不怕提出“愚蠢”的問題,不要被權威人士嚇倒。
第五節 有些“規則”隻能讓人繞得更遠
越是急功近利,越是達不到目的。人生很多事情,都要慢慢來,隻有凡事做到舉重若輕,一步步地走穩了、走實了,才能走得更快、更好。
曾幾何時,我們都擁有一腔熱血,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但是隨著我們逐步融入這個社會,我們卻顯得“老實”了,做事有了一套“規則”,離自己的真實想法也越來越遠。雖然這些“規則”看起來很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但也正是這些“規則”讓我們與成功離得越來越遠。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起初是一個外人眼中傻裏傻氣,沒有遠大目標的老實疙瘩,但也正是這個傻得讓人有些噴飯的“許木木”,最終比他周圍的大部分人都走得遠。他是一個沒有被社會規則化的人,傷心就真的傷心,大哭,大笑,真心地佩服別人,毫不摻假。而成才這樣的“精得和鬼一樣”的人,他懂得給領導送禮,懂得上進,選擇對自己發展有利的事情,哪怕是有些不仁不義,他也會認為這是必要的……但即使這樣,事情就像他想的那樣向好的方向發展了嗎?沒有,他在繞了一大圈之後,卻回到了許三多曾經待過的地方,一個讓很多戰士都覺得沒有希望的地方。這時候他才開始反思,或許在繞圈子的時候,他把自己最該保留的東西失去了,那就是真正的自己。於是他開始尋找真實的自己,踏踏實實地做事、做人,最終才趕上了許三多。
其實,在社會中,我們大部分人更像成才,急切地期盼成功,所以學著去變得更加圓滑,學著讓人更看不出自己的真心,於是我們變成了一個社會的綜合體,一個分辨不出自己本來麵目的行屍走肉。直到有一天,突然看到那個曾經被自己嘲笑不懂人情世故的人走在了自己的前麵,才開始反思,若有所失:或許我們錯了。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大染缸中,我們被染得五顏六色,人的本色就如同陽春白雪一樣的稀有,所以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