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重新審視一些道理(3 / 3)

“破釜沉舟”意味著沒有後路,雖然它大顯人的英雄氣概,但這個詞對於年輕人來說,必須要冷靜地分析其正確性,切不可在現實生活中生搬硬套。因為,“破釜沉舟”的前提是抱了必死的決心,是“不得不”做出某種選擇。而在現實生活中,絕對沒有必要這樣做,人生隻有一次,我們萬萬不可斷掉自己的後路,因為即使是失敗了,我們也仍有翻身的機會,畢竟,輝煌人生此刻才剛剛開始。

學會腳踏兩隻船,為自己留有輾轉的餘地,是比較可取的處事方式,當然,它不適用於情感問題。人們常說,腳踏兩船易栽跟頭,但於真實生存的世界,卻是留有後備的做法。這種觀點並不是告訴人們要一心二用,而是在逼不得已時,確保失去了一樣還留有另一樣。

人生漫長而多舛,誰也不知道在前方等待我們的是什麼,為自己預留後路不失為明智。

春秋時期,管仲與鮑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決心在事業上互相合作。他們曾經合作做過生意,但他們更想合作治理齊國。

當時齊王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糾,一個叫小白。召忽認為公子糾是長子,一定能繼承王位,因此對管仲和鮑叔牙說:“對齊國來說,我們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條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繼承王位,那幹脆我們三人一同輔佐公子糾吧。”管仲說:“這樣等於吊死在一棵樹上。萬一公子糾沒繼位,那我們三人不是都完了嗎?國中的百姓都不喜歡公子糾的母親和公子糾本人。公子小白自幼喪母,人們必定可憐他。所以究竟誰繼承王位很難說,不如由一個人侍奉公子小白,將來統治齊國的肯定是這兩個人中的一個。這樣,不管哪一個當了齊王,我們當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顧,進退有路,左右逢源。”於是他們決定由鮑叔牙去輔佐公子小白,由管仲和召忽輔佐公子糾。

後來,管仲射殺小白,鮑叔牙叫小白裝死。管仲以為小白已死,從容地陪公子糾回國繼位。不料公子小白已先回國當了國王,成了齊桓公,鮑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

正因為管仲事先想到了退路,所以,鮑叔牙可以在齊桓公麵前說情。齊桓公不但沒殺管仲,反而讓管仲當了宰相,協助自己幹出了一番霸主的事業。

如果當時管仲三人全輔佐公子糾,那麼一旦公子小白掌權,他們三人就都沒命了,曆史上也就不會留下管仲這麼多的政績和言論了。管仲以事實告訴人們:凡事不可做絕,“留有餘地”實際上是給自己留條後路。看問題也不能隻看到眼前順利的局麵,而不管可能造成的不利後果,一相情願地去處理問題,要做到“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

由此可知,“破釜沉舟”的做事之法越加顯得不智,如非必要,年輕人最好先將此種觀點束之高閣。

第十節 防人之心不可無

人生的道路從來不是平坦寬闊的,不要說爬山下海,即使是走在寬闊平坦的大街上我們也不要大意。隻有謹慎前行的人才有可能順利地走過人生這條崎嶇的長路,不斷享受那些美好動人的幸福時光。

人們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其道理不言自明,因為我們早已在堅持這個人生信條;但“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一點卻常常為我們所忽略而沒有擺到心中合理的位置上。究其原因,也許是我們錯誤地認為所有的其他人也會像自己一樣堅持“害人之心不可有”。

世界遠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美好。每一個井蓋下麵,不知道是陷阱還是水道。井蓋一旦被打開,將釀成多少悲劇,又有誰人知曉?而我們的無心之語,遇上他人的有心之意,往往就會令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年輕人愛勇往直前,但防範之心卻很薄弱,這一點是甚為危險的。

張麗是某化妝品公司的業務骨幹,她的業績一直非常突出,與上司丁姐的關係也很親厚。新來的業務員小潔被安排到張麗帶領的這個小組,小潔很年輕,一副單純簡單的模樣,和張麗很談得來,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一次,張麗因為疏忽,在工作中出了一個小差錯。要求嚴格的丁姐嚴厲地批評了她,張麗有些不服氣,一整天都板著臉不說話。吃午飯的時候,小潔在張麗麵前把丁姐大罵了一頓,似乎早就看不慣那個“老女人”獨斷專行的作風。話雖然有點過分,但還是讓張麗心裏舒服了一些,於是她忍不住也跟著罵了幾句。

這件事張麗並沒有放在心頭,不久,她卻發現許多重要客戶都不再和自己聯絡了,最令人震驚的是,小潔的桌上竟然擺著這些客戶的詳細資料。張麗憤怒地找到丁姐,沒想到丁姐冷淡地說:“自己的工作沒做好,就不要抱怨別人。還有,有意見可以當麵跟我談,不用背後議論。”

一瞬間,張麗明白了一切。但氣憤和後悔早已於事無補,幾天後,她便離開了這家公司。

張麗的錯誤在於識人不清,沒有看到對方親切的外表下包藏著的禍心,結果錯誤地將心存歹意的小人當做朋友,留下了可以為人利用的“把柄”,掉進了人家挖好的陷阱裏。

荀子在論人性時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固然有些偏激,但未嚐不是真理。

人們之所以受到接近自己的人的傷害,重要一點就是錯把小人當君子,誤把騙子當朋友。在現實生活中,盡管那些居心叵測的人善於偽裝自己,但由於其本身之意在於存心害人,所以不論他偽裝得多麼巧妙,總會露出馬腳。我們可以通過他的言談舉止及處理問題的具體方式諸方麵來觀察他的人品。當發現你身邊的人十分虛偽、奸詐時,就必須采取適當的防範措施。一般情況下,隻要你經常通過多方麵洞察與你接近的人,就會發現許多你在平時所不易覺察到的東西,會很清楚地了解到你身邊的人對你的真實態度,而不至於在危險即將來臨時全然不知,甚至還把加害你的人作為親密的朋友對待。

細心洞察最接近你的人,你會成功地避免許多你意想不到的損失,而減少不良的惡果。

第十一節 思想與行動都是巨人

成功就像爬山,不要妄想著飛到頂峰,要靠汗水加腳印去攀登,一蹴而就隻能是一相情願的臆想。

那些欲有成就的人,實幹精神即是他們的人生信條。因為他們知道,單純地擁有天賦和想象力,而不去設身處地為之,成就就不會光顧他們的生活。實幹正是展現一個人能力和實力的方法,也是人們成功的必經之路。

英國有一個叫弗蘭克的青年,從小立誌創辦雜誌。一天,弗蘭克看見一個人打開一包紙煙,從中抽出一張紙條,隨即把它扔到地上。弗蘭克彎下腰,拾起這張紙條,那上麵印著一個著名女演員的照片。在這幅照片下麵印有一句話:這是一套照片中的一幅。煙草公司敦促買煙者收集一套照片,以此作為香煙的促銷手段。弗蘭克把這個紙片翻過來,注意到它的背麵竟然完全空白。弗蘭克感到這兒有一個機會,他推斷:如果把附裝在煙盒子裏的印有照片的紙片充分利用起來,在它空白的那一麵印上照片上的人物的小傳,那麼這種照片的價值就可大大提高。

於是,弗蘭克就找到印刷這種紙煙附件的平板畫公司,向這個公司的經理推薦他的主意,最終被經理采納。這就是弗蘭克最早的寫作任務。後來,他的小傳的需要量與日俱增,以至於他得請人幫忙。他於是要求他的弟弟幫忙,並付給他每篇5美元的報酬。不久,弗蘭克還請了5名報社編輯幫忙寫作小傳,以供應平板畫印刷廠。弗蘭克竟然成了編者!最後他如願以償地做了一家著名雜誌的主編。

如果弗蘭克缺乏聯想能力,那麼卡片到了他的手中就成了廢紙,如果弗蘭克單純地想象在卡片背後附上人物的經曆,而不去找印刷工廠提供自己的創意,那麼弗蘭克也不可能成功。生活有時給了你很多機遇,自然也給了你造詣和資質,但是當你不懂得付諸行動來展現你的才幹時,失敗的惡魔已經追隨在你的身後,等著你掉入它的深淵。實幹既是擺脫厄運的方法,也是成功的階梯。

中國的溫州人被稱為“東方猶太人”,經商本領全國有名,甚至享譽世界。他們涉足社會各個行業,且都有所成就。人們一直想探究他們的“生財之道”,殊不知敏銳的洞察力和迅速的執行力就是他們製勝的法寶。

當時歐盟決定推行使用歐元時,很多人都在討論歐元的前途如何。而溫州人卻已經測量了歐元的尺寸、樣式,在加緊趕製專門用來裝歐元的錢夾子,這是推行歐元後歐盟民眾都需要的。歐元被推行之時,溫州人做的錢夾子立刻占領了歐盟市場。

有時候,聰明才智往往會給人錯覺,讓人以為勤奮和實幹對有天賦的人來說是無用的,而有許多人就是在擁有這種思想後止步不前。人們常常以為天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成為一個成大事者,甚至認為他們不需要刻苦和謹慎,就能取得顯著成績。這完全是一種謬誤。

“我實際上比任何一位在田野裏耕耘的農夫都更苦更累。”英國畫家密萊斯說。因為他作畫的時候總是達到了忘我的境界。當他提到年輕人的時候,他說:“我對所有年輕人的忠告是:‘去工作吧!’雖然不可能人人都是天才,但是人人都能工作。不工作的人,即使是天賦再高、絕頂聰明,也無法創造輝煌。”沒有艱辛就沒有成就。大人物的豐功偉績靠的都是實幹和持之以恒。

如果一個人的智力與能力一般,實幹就成為了彌補才智的方法。如果做到了目標明確,方法得當,勤奮的工作就會將成功送到你的麵前。年輕的人們應當要有一點意識:並不是用一顆觸景生情的心,加上豐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使你成為巨人,怎樣展現自己的能力,才是加倍的能幹者。十個空想家,永遠抵不上一個實幹的能人。

第十二節 請教不擇人

樹立學習的精神,不要端著自己的架子不放。“三人行,必有我師”。學曆不是證明能力的唯一要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善於求教才是智者的做法,那些不懂裝懂者通常都是貽笑大方之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而又豐富的經曆,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每一個人都會為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作總結,因而都會有很多經驗教訓值得傳授,那是他經受人生挫折和享受人生快樂之後的人生哲學,我們學習它們,吸收它們,讓自己能少走許多彎路,向人請教,遠比自己沒頭沒腦去“撞大運”要聰明得多,有效得多。

向人請教,不必注重對方身份的高下。請教不擇人,從前輩那裏,我們能夠學到做事的方法與經驗;從新手那裏,我們也能學到不囿於成見的跳躍思維和創新求變的能力。向不同行業的人學習,會讓你的知識麵將越來越廣,隻有在兼容並蓄、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才能獨創一格。

我國古代的先賢孔子,便是一個好向人求教的人,他曾拜七歲小子為師,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從不因為身份而吝嗇求教。

一次,孔子帶領眾弟子去參觀魯桓公的廟宇,發現了一種叫做“溢滿”的容器,這種圓形容器傾斜而不易放平。孔子不解地問守廟人,守廟人說:“這是君王放置在座位右邊的一種器具。當它空著的時候就會傾斜,裝入一半水時就正立著,灌滿了時就會翻倒過來。”

於是孔子就回頭叫一個弟子往容器內灌水,果然是在水灌滿的時候容器就翻倒過來了。孔子感慨地說:“不錯!哪有滿而不翻的道理呢?”針對這種現象,孔子又趁機向弟子們講述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即做人一定要謙虛,不能驕傲自滿,要像大地一樣低調沉穩,承載萬物;像大海一樣虛懷若穀,容納百川。

任何人都有知識的盲區,會有不如別人的地方。如果能夠虛心求教,就能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質。

請教不擇人,不要因為自己知識豐富,已經是精英級別的人物,就深感自得。你遇到的每一個人,無論身份高低、行業異同,都一定有一些寶貴的個人經驗是值得你吸收借鑒的,能否成為一個善於請教的人,關鍵還是態度問題。

我們向人求教時,切勿先被一種成見所蒙蔽,以為自己平日對某人的印象極佳,那人說出來的話便一定沒有錯,這就是失去了理智的行為。實際上,你應該先知道對方對於你所問的事情懂不懂、有沒有經驗才是。一位成功人士說:“很多人平時最大的錯誤,就是對於任何事自己都先存了一種成見,當他們去請教別人時,實際上,並沒有存著探索真理或搜求有識者經驗的目的。他們最後無非是希望對方對他的意見大加誇獎一番,如果對方給了他一個否定的回答,那麼他往往不區別事情的曲直,隻是大失所望,最後還是依自己的意思去做。”

如果我們也不慎犯了這個毛病,那麼就要盡快糾正過來。我們該知道,求教於人並非隻是使自己心境舒暢,而且也要尋出一個正確的結論來。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更應該有虛心求教的意識,因為此刻我們無權聲稱自己已經了解萬事萬物,我們僅僅隻是一個半杯而已。我們隻有不斷吸納各種經驗教訓、知識學問,才能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理論,才可在做事時駕輕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