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生的起點可以不從底層開始
許多人在到達上一層之前,也許已經元氣大傷、銳氣全無了,因為他們把太多的熱血灑在了汙泥裏。
美國五大湖區的運輸大王考爾比剛參加工作時非常貧窮,他最初是從紐約一步一步走到克利夫蘭的,後來在湖濱南密歇根鐵路公司謀了一個書記的職務。
但是他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就覺得這個職位的視野過於狹小——除了忠實地、機械地幹活以外,沒有任何發展前途可言-已不能滿足其遠大誌向了。同時他也意識到,梯子底部不一定就安穩,上麵隨時都可能掉下東西砸到自己,不如爬到梯子的上部,一心朝上爬。
於是,他辭掉了這份工作,在赫約翰大使的手下謀得了一個職位。大使後來成為了國務卿、美國駐英國大使,而在此之前,考爾比就已經想到,與前者在一起不會有發展,而與後者共事則會有很大的成就。
工作應從什麼樣的高度開始?二十幾歲的人會認為從哪裏開始都一樣,先落了腳再說,並滿懷抱負地表示不會在底層待多久。但遺憾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進到那個層次後,便很難再出來了。對這個問題,著名的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有過很經典的論述,他說:“這種從基層幹起,慢慢往上爬的觀念,表麵上看來也許十分正確,但問題是,很多從基層幹起的人,從來不曾設法抬起頭,以便讓機會之神看到他們。所以,他們隻好永遠留在底層。其實,從底層看到的景象並不是很光明或令人鼓舞的,反而會增加一個人的惰性。”
也許有的人還是不理解,仍然認為“沒有必要付出那麼多的努力”,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去回答。因此,一級也好,兩級也好,總之,在職位上努力向上攀登十分重要,對一個人的長遠發展來說也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隻要你能登上一個較高的職位,就有機會將周圍模糊不清的東西看得很清晰。
因此,成功人士建議,如果有可能的話,盡量從基層的往上一步或上兩步開始,這樣就會避免你形成狹隘的思想和悲觀的論調,尤其是避開低層次的鬥爭。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一個較低的層次上,由於資源和機會有限,也由於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所以鬥爭與內耗往往十分激烈。許多人在到達上一層之前,也許已經元氣大傷、銳氣全無了,因為他們把太多的熱血灑在了汙泥裏。
有一位快奔三十的在北大讀MBA的人袒露,他已經畢業好幾年但是還來讀MBA,隻是為了越過一些層級。他原來的單位是個很保守的地方,論資排輩,他工作了幾年,仍然是個小角色,既參與不了任何重要的事情,也得不到真正的鍛煉,而對自己比較適合的中高級管理人員的位置又是那樣遙不可及。他的許多同齡人都逐漸變得懈怠和頹廢起來,但他選擇了離去,選擇了越過一些也許是永遠都難以“勝任”的層級,直奔“主題”。雖然MBA的課程讀起來很辛苦,但他樂在其中,因為他知道山的後麵是什麼。於是,他選擇在二十幾歲即將麵臨而立之年的時候充實自己,讓自己有能力飛躍到另一個層次。後來,他果然做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年薪超過50萬,而他原來的年薪不足2萬。
更重要的是,他坐在了最適合他的位子上。
從底層做起,一步一步前進,雖然看起來很務實,但是也可能前途暗淡,從而使自己喪失最初的希望和熱情,迷失方向。
應該從什麼樣的高度開始,你現在應該很清楚了。
第二節 先做適者,再做強者
人生當如水,無常形常式,卻包容萬物,無往不利。能屈能伸,乃智者人生。
人生在世,誰都願意做一個強者,但是做一個強者何其容易,尤其是二十幾歲的我們。我們正處於人生的過渡期,雖然已經有了一些人生和工作經驗,但是我們卻沒有擁有成功。所以,我們難免會心急上火,耐不住,事實上,越是這樣,越是什麼也做不好。二十幾歲的我們要想做強者,就該從適者做起,隻有適應了,才可能超越。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總是不得誌,有人向他推薦一位得道大師。
他找到大師,傾訴了自己的煩惱。大師沉思了一會兒,默然舀起一瓢水,說:“這水是什麼形狀?”這人搖頭:“水哪有形狀呢?”
大師不答,隻是把水倒入一隻杯子,這人恍然,說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
大師無語,輕輕地拿起一隻花瓶,把水倒入其中,這人又說道:“哦,難道說這水的形狀像花瓶?”
大師搖頭,把水倒入一個盛滿花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滲入土中,消失不見了。這人陷入了沉思。這時,大師俯身抓起一把泥土,歎道:“看,水就這麼消失了,這就是人的一生。”
那個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來,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想通過水告訴我,社會就像一個個有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在什麼容器之中就像什麼形狀。而且,人還極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失,就像水一樣,消失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都無法改變。”
這人說完,眼睛急切地盯著大師,渴盼著大師的肯定。
“是這樣。”大師微笑,接著說,“又不是這樣!”說畢,大師出門,這人隨後。在屋簷下,大師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頓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大師手指所觸之地,那裏有一個深深的凹口。
大師說:“下雨天,雨水就會從屋簷落下。你看,這個凹口就是雨水落下的結果。”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雖然可以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可以像這小小的雨滴,改變這堅硬的青石板,直到容器破壞。”
大師點頭:“對,這個凹口會變成一個洞。”
人生當如水,無常形常式,卻包容萬物,無往不利。能屈能伸,乃智者人生。的確,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做強者之時,要先適應環境,在逆境中努力掌握生存的法則,保存實力,以待轉機。等到順境時,幸運和環境皆有利於我,即可乘風萬裏,扶搖直上,以順勢應時,更上一層樓。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去適應環境,那麼估計還沒有等到好的時機,就已經被社會所淘汰。所以,要做一個適者,就得學會有剛有柔。人太剛強,遇事就會不顧後果,迎難而上,這樣的人容易遭受挫折,人生苦短,能忍受幾多挫折?人太柔弱,遇事就會優柔寡斷,坐失良機,這樣的人很難成就大事。做人就要剛柔並濟,能剛能柔,能屈能伸,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屈伸有度。
二十幾歲,放棄過於虛華的目標,從適者做起,以寬廣的胸襟待人,為人生更高的目標慢慢積累。
第三節 看清“氣候”再決斷
人際關係錯綜複雜,世事詭變難以預料,所以隻有順應時勢,伺機而動,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紮根。
二十幾歲的我們很難有足夠強的預知能力來決定命運,也無法預知未來是朝哪個方向發展。但並不是說,我們隻能被動地隨波逐流,任憑命運擺布。我們可以睜大眼睛看清時勢,再做出有利自身的選擇。既然環境不容易被改變,那麼不如先改變我們自己:看清周圍的“氣候”,然後靈活應對,隻有這樣才能明辨是非,趨利避害。
一般說來,社會“氣候”是很難改變的。這種“大氣候”一旦形成,通常幾年、幾十年,乃至上百年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一個人在這種社會氣候中隻能學著接受。
“大氣候”不易改變,“小氣候”總是還有讓人發揮的餘地的。一個人在家庭、職場活動中,隻要努力追求,總是會有很大的空間。
分清自己所處的“大氣候”和“小氣候”,明白自己的位置,清楚活動的空間,辨別生活的利害,采取適當的手段,對於一個人來說,並不是很難的事情。
韓信,淮陰人,少時“貧無行”,不會謀生,“常奇食於人,人多厭之者”。曾有一惡少年侮辱他,讓他鑽褲襠,“市人皆笑(韓)信,以為怯(懦)”。但“其誌與眾異”,他是位“忍小憤而就大謀”的“蓋世之才”。
韓信在拜將之前,就向劉邦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議,表明他胸懷大誌,意在封王,然而他卻不懂得分封製度在當時已不合曆史潮流。
韓信雖出身貧民,卻滿腦子分封思想。劉邦雖然曾“自以為得(韓)信晚”而任他為大將,但劉邦始終沒有像相信、依靠蕭何、張良那樣把韓信作為心腹對待,因為韓信總熱衷占據一方、封王封土,這怎麼能讓劉邦放心呢?
劉邦坐穩江山之後,看到韓信握有重權,並且深得軍心,不由得十分擔憂。他宴請群臣,麵對臣下的恭賀,也憂心忡忡。張良察言觀色,明白了劉邦害怕功高之人今後難以控製,就私下對韓信說:“你是否記得勾踐殺文種的故事?自古以來,隻可與君主共患難,而不可與其同享富貴。前車之鑒,後世之師啊!我們要好自為之。”
韓信盡管認為張良的話有道理,但是對劉邦還是抱有幻想:自己對劉邦有過救命之恩。可是不久,便有奸佞之臣誣告韓信恃功自傲,不把君主放在眼裏。劉邦更是不滿於韓信的所作所為,不久,就設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
韓信錯就錯在沒看清“氣候”、不識時務,而做出了錯誤選擇,即使才略滿腹也隻是個有勇無謀之人。人處在一個複雜的社會裏,人際關係錯綜複雜,世事詭變難以預料,所以隻有順應時勢,伺機而動,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紮根。
第四節 大智慧是整合出來的
將資源按照一定的組合方案進行配伍,就會發揮出單獨元素或元素累加無法達到的效應。
有些成功人士並不是因為自己有多麼的聰慧過人,而是因為他們善於運用自己身邊的資源,並對資源進行整合,使最終產生的效果遠遠大於資源本身,所以,很多時候,一些大智慧是靠整合出來的。
我們的周圍遍布著各種各樣的資源,有自然資源,如風、水、電、森林、礦物等;有社會資源,如圖書館、體育館、學校、商場、電影院等。我們每天都在用這些資源為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服務。
資源整合,就是指將資源按照一定的組合方案進行配伍,使之發揮出單獨元素或元素累加無法達到的效應。
這裏所講的資源側重於社會資源而非自然資源。將這些社會資源有效地整合,就可以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很多的便利。
比如,家庭。有人說,家是心靈的港灣,此話一點也不誇張。家可以為我們提供衣食之需,父母的愛將一直陪伴我們成長。高興了,將喜悅與家人分享;悲傷了,將委屈與家人訴說。在家裏,我們是最放鬆的;在家裏,我們感到最安全。家,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和精神資源。
再比如,同學、朋友、親戚、老鄉、同事、領導等,實際上,這些人也都是我們應該加以利用的“可再生”的活資源,即“人脈”。
人脈是一種社會資源,像其他資源一樣,人們隻要利用它,它就會給人們帶來相應的結果。如果善待人脈、善用人脈,它就會成為我們追求成功路上的助推器,使你離目標更近一步。
募捐的人常說“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還有“以工代賑”之類的話。這些話都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就是資源。在你開始準備開辦自己的企業時,你可能沒有錢、沒有設備、沒有技術。不要緊,隻要你擁有掌握這些資源的人就行。
人脈對現代人而言,似乎成了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為誰也不敢斷言自己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與支持。工作上的協助、生活中的資助、團隊間的互助,都可以從側麵反映出一個人的“關係”好壞!
而“關係”的好壞,即“人脈結構”的穩固與否,直接影響到一個人是否能夠取得工作上的順利、生活上的美滿,以及事業上的成就。
20世紀60年代末期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曾經談到,世界上任何2個人最多透過6個中間人即可得出這2人的相互關係。隻要在關鍵時刻找到關鍵人,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相信以下的對話我們也許都聽到過或曾親身經曆過,A說:“最近想買一台筆記本電腦,可是我不太懂要買什麼等級的,而且市麵上種類又多,真不知要怎麼下手。”於是B說:“我有一個朋友在賣電腦,他對電腦很熟悉,要不要我幫你介紹介紹?也許可以給你一些建議。”A回答:“那真是太好了!這樣我就不用擔心買到不合適的筆記本了。”大家一定都有以上類似的經驗,發現周圍的朋友有些是同學或者同事,有些則是直接通過朋友的介紹而變成朋友,如此一來,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人際關係網也就越來越廣了,因情感作用而相互的幫忙、關心及支持就越來越多,有助於我們解決一些難題。
我們的身邊有那麼多的資源,在我們陷入困境或需要幫助時,良好的關係會幫我們一把。他們或為我們提供物質援助,或為我們提供精神支持,或充當我們的智囊團,他們的出現總能讓我們得到收益。
這就是資源整合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如果充分地整合你所擁有的各種社會資源,便可以使你做事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