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奔跑著躋身富人行列(1 / 3)

第一節 窮則思變,尋找賺錢之路

躺在貧窮的床鋪上討伐貧窮是無濟於事的,而且人生的希望可能就此被扼殺。

《論語·述而》雲:“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範曄《後漢書·楊彪傳》曰:“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南宋時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又說:“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這些話都表明了安於貧困的傳統思想。

事實上果真如此嗎?安貧真那麼值得稱道嗎?非也。

人在社會上生存,若是缺錢,則最起碼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網上曾有一則新聞,說的是貴州農婦楊某隨丈夫到福建打工,在廠房住處分娩時遭遇難產,這位孕婦拿起菜刀剖腹取子,結果雙胞胎一死一傷,產婦由於搶救及時,撿回了一條命。自己拿菜刀剖開自己的肚子,這是何等的慘烈。如果她身處荒山野嶺,無醫院可去,還可理解,而她所處的是現代化的大都市,隻要一個電話,“120”就會呼嘯而來,唯一的原因隻是沒錢。

缺錢可能導致誌短,因為他在等米下鍋!人窮則會受製於人,迫於生計,很多時候都隻能妥協……

現在,你還能心平氣和地“安貧樂道”嗎?你還敢說貧窮是好事嗎?正如魯迅先生在《安貧樂道法》一文中說的:“說是大熱天,闊人還忙於應酬,汗流浹背;窮人卻挾了一條破席,鋪在路上,脫衣服,浴涼風,其樂無窮,這叫‘席卷天下’。這也是一副少見的富有詩趣的藥方,不過也有殺風景的在後麵。快要秋涼了,一早到馬路上去走走,看見手捧肚子、口吐黃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約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貧窮真是這麼有趣,那麼現在的闊人一定首先躺在馬路上,而現在的窮人的席子也沒有地方鋪開來了。”

貧窮並非樂事,人窮則需要思變。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忍耐,忍耐著他們難以承受的痛苦,又有多少人在等待,等待著本屬於他們的機會。為什麼要這樣?就是因為他們“安貧樂道”。

無論我們現在是貧窮還是富有,我們必須知道誰也沒有權力規定我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法,包括我們的父母。隨著時代的發展,生存理念、生活觀念都隨之發生了改變,我們要明白致富才是硬道理。

窮人和富人當初彼此相差的隻是一步,可是在若幹年以後,他們的境遇卻可能有天壤之別。人生往往就隻差那麼一步。

這一步就是走出去,改變現狀,去努力、去奮鬥。沒有這一步,貧窮是不會消失的。躺在貧窮的床鋪上討伐貧窮是無濟於事的,而且人生的希望可能就此被扼殺。

二十幾歲的你,如果懂得安貧不必樂道,窮則思變,並且渴望跨越窮人的圍牆,那麼就從改變現狀開始吧。

第二節 世上沒有不可能

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心理製約,那麼即使缺乏經驗,也一樣可以依靠創新取得良好的業績。

人生中許多事情其實我們都能做到,隻是我們並不知道自己能夠做到而已,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前進,那麼,一切皆有可能。

湯姆生下來的時候,隻有半隻左腳和一隻畸形的右手。父母從來不讓他因為自己的殘疾而感到不安,結果是任何男孩能做的事他都能做。如果童子軍團行軍10裏,那麼湯姆同樣也能走完10裏。

後來他要踢橄欖球,他發現,他能把球踢得比任何一個在一起玩的男孩子都遠。他請人專門為他設計了一隻鞋子,參加了踢球測驗,並且得到了衝鋒隊的合約。

但是教練卻盡量婉轉地告訴他,說他“不具有做職業球員的條件”,建議他去試試其他的事業。最後他申請加入新奧爾良聖徒球隊,並且請求給他一次機會。教練雖然心存懷疑,但是看到這個男孩這麼自信,對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了他。

兩個星期後,教練對他的好感加深了,因為他在一次友誼賽中踢出55碼遠而得分。這種情形使他獲得了專為聖徒隊踢球的工作,他在那一季中為球隊踢得了99分。

然後,到了激動人心的時刻。球場上坐滿了幾萬名球迷。球是在28碼線上,比賽隻剩下幾秒鍾,球隊把球推進到45碼線上,但是根本沒有時間了。“湯姆,進場踢球。”教練大聲說。

當湯姆進場的時候,他知道他的隊距離得分線有55碼遠,是由巴第摩爾雄馬隊畢特·瑞奇踢出來的。

球傳接得很好,湯姆一腳全力踢在球上,球筆直地前進。但是踢得夠遠嗎?幾萬名球迷屏氣觀看,接著終端得分線上的裁判舉起了雙手,表示得了3分,球在球門橫杆之上幾英寸的地方越過,湯姆所在的隊以19比17獲勝。球迷狂呼亂叫,為踢得最遠的一球而興奮,這是隻有半隻腳和一隻畸形的手的球員踢出來的!

“真是難以相信。”有人大聲叫,但是湯姆隻是微笑。他想起他的父母,他們一直告訴他的是他能做什麼,而不是他不能做什麼。湯姆之所以創造出這麼了不起的紀錄,正如他自己說的:“父母從來沒有告訴我,我有什麼不能做的。”

永遠也不要消極地認為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首先你要相信你能做到,去嚐試、再嚐試,最後你就會發現你確實能做到。

有時候,我們以往的失敗經曆常常會成為前進路上的羈絆。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的心理製約,那麼即使缺乏經驗,也一樣可以依靠創新取得良好的業績。例如,一位推銷員剛進公司,他沒有經驗,幸運的是,他並不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懂,而隻是一味地熱心工作,結果銷售業績在公司遙遙領先。

年輕的時候,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有著要做一名作家的雄心。要達到這個目的,他知道自己必須精於遣詞造句,字典是他的工具。但由於小的時候家裏很窮,他接受的教育並不完整,因此“善意的朋友”就告訴他,說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實現的。

年輕的卡耐基存錢買了一本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這本字典裏麵,而他的意念是要完全了解和掌握這些字。他做了一件奇特的事,他找到“不可能”(impossible)這個字,用小剪刀把它剪下來,然後丟掉。於是他有了一本沒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後他把他的事業也建立在這個前提上-對一個要成長,而且要成長得超過別人的人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當然,我們並不建議你從你的字典中把“不可能”這個字剪掉,而是建議你要從你的觀念中將這種想法除掉,談話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態度中去掉它。拋棄它,不再為它提供理由,不再為它尋找借口。把這個字和這種想法永遠地拋開,而用“可能”來代替它。

第三節 “敢做”有時比“會做”更重要

與其不嚐試而失敗,不如去嚐試,沒準還有勝算的可能。不戰而敗如同運動員在競賽時棄權,是怯懦的行為。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總會擔心:“我行嗎?”“我可以做得很好嗎?”這樣的疑問往往讓行動的念頭打消,寧願什麼也不做,也不願意去嚐試。其實,有時候我們不是不能做,而是缺乏去做的勇氣。一個有勇氣的人,有時比一個能工巧匠更能獲得成功。

1956年,58歲的哈默購買了西方石油公司,開始做石油生意。石油是最能賺大錢的行業,也正因為最能賺錢,所以競爭尤為激烈。初涉石油領域的哈默要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國,無疑麵臨著極大的競爭風險。

首先碰到的是油源問題。1960年,石油產量占美國總產量38%的得克薩斯州,已被幾家大石油公司壟斷,哈默無法插手。而沙特阿拉伯是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難以染指。如何解決油源問題呢?當花費了1000萬美元勘探基金而毫無結果時,哈默再一次冒險地接受了一位青年地質學家的建議:舊金山以東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的地區,可能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並建議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把它租下來。於是哈默又千方百計地從各方麵籌集了一大筆錢,進行這一冒險的投資。當鑽到860英尺深時,終於鑽出了加利福尼亞州的第二大天然氣田,其估計價值在2億美元以上。

哈默的成功告訴我們:風險和利潤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風險能帶來巨大的效益。

與其不嚐試而失敗,不如去嚐試,沒準還有勝算的可能。不戰而敗如同運動員在競賽時棄權,是怯懦的行為。作為一個成功的經營者,必須要具有堅強的毅力,以及“即使失敗也要試試看”的勇氣和膽略。當然,冒風險也並非鋌而走險,敢冒風險的勇氣和膽略是建立在對客觀現實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順應客觀規律,加上主觀努力,力爭從風險中獲得效益,是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膽識結合。

成功需要充足的勇氣,諾曼正是依靠勇氣而獲得成功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六工兵營的諾曼上校做事的方式曾經讓很多人不理解。直到人們聽到了他與他兒子的告別談話時,才理解了他。

諾曼說:“孩子們,你們要挑戰自己。挑戰自己,這將賦予你們做一切事的能力!”見兒子們都受到了極大的鼓舞,諾曼於是又嚴肅而興奮地接著說:“孩子們,你們命中注定是戰士、是鬥士。既然如此,你們就不會因以往的膽怯和自卑而恐懼戰鬥與躲避別人。逃離人生的戰場非勇者所為也。你們,有做好任何事情的能力。我是你們的父親,深知這一切,所以你們可以相信我的話。你們更要相信自己!你們知道自己將成為什麼人,將去何方。隻要你們敢闖,社會就會為你們讓出一條康莊大道來。有時道路是擁擠的,如同交通堵塞了,危機像離軌了的火車一樣呼嘯而來;或許恐懼、失望、無援,更有那些狂亂的躁動與寂滅的沉靜會時時縈繞著你們。這都是極可能的,怎麼辦,孩子們?退卻還是迎上前去?我是你們的父親,不可能讓你們在任何時候都迎上前去而不顧危險,不,必要時的退卻還是有益的。我隻是想說:戰鬥、勇敢地戰鬥,是你們實現成功的唯一方式。困難時要奮起抗爭,接近成功時要不改初衷地勇往直前,已經勝利了要再接再厲、永不停止。總之,孩子們,請記住你們父親的一句話:敢於向任何事物挑戰,並敢於接受任何挑戰。這樣的人,必是社會之精英、人類之勇士。去勇敢地做事吧,你們會成功的!”

成功者必是勇敢者,而所謂勇敢者也必須是一個既敢想又敢做的人。

第四節 找個富人做楷模

致富其實很簡單,找一個富人為楷模,做他正在做的事。

為什麼阿裏巴巴的馬雲能以月薪500元的報酬躋身億萬富豪的行列?

為什麼江南春能在負債160元的情況下締造出分眾傳媒的真實神話?

為什麼陳天橋能在5年的時間內將50萬變成150億?

為什麼年僅二十三歲的彭海濤-一個走在大街上就會立馬被湮沒的“土孩子”,卻已經積累起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財富?

為什麼……

為什麼已經臨近三十歲的我們依然一貧如洗?

在當今這樣一個自由競爭、開放的市場經濟社會,財富對於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人人都可以成為富翁,沒有誰注定就該當窮光蛋。可是在這樣一個大好的年代,有些人仍一如既往地在窮人的圍牆內苦苦尋覓,找不到出口,看不見方向。

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都夢想著有朝一日成為富翁,但是,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富有的人很少,而窮人卻多得數不勝數呢?原因就在於他們選錯了道路,做了太多的無用功。所以,二十幾歲,我們必須明確財富的道路該怎麼走。

通往財富之路,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自己埋頭苦幹,學習、總結、實踐,再總結、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