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大道境界(2 / 2)

“換句話說,六道輪回之中的善與惡、報應與福祉,全都取決於人內心的一個念頭。如果能夠一心向善,追求真善美,就能升入天界成為天人。但隻要動了一絲惡念,就會墮落進三惡道,承受惡果。因果循環,善惡分明,絲毫不爽。”龍昊天帝聽完這番話後,似乎領悟到了一些道理。

“嗯,沒錯,龍昊天帝果然悟性非凡!人道和天道被視為善道,因為通過行善可以成就天人之境。在這個世界裏,眾生死後並非一定會遵循某種固定的規律。具體而言,如果眾生造作的善業多於惡業,那麼他們在生命結束之後,將會經曆更多的快樂而較少受苦。有些人死後可能會轉生為餓鬼,但另一些人則有機會進入天道,去享受到天神所擁有的“福報”。因此,可以說人死後並不會變成一種確定不變的存在或規律。”金喬聖者站在人類的立場上,如此解釋道。

聽到這裏,龍昊天帝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緊接著他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如若依地藏菩薩所言,那麼阿修羅道又是什麼意思呢?”顯然,對於這一概念,龍昊天帝還存在著疑惑與不解。

阿修羅原本就是魔族之人,雖然他們也能享受到天人般的福報,但是內心卻遭受著各種汙染,犯下了種種不善之業。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福報逐漸減少,最終掉入人道、畜生道或者餓鬼道之中;如果造下地獄之業,則會墜入地獄道。

金喬聖者看到龍昊天帝如此強烈的求知欲望,於是詳細地解釋道:“六道中的畜生、餓鬼和地獄被稱為三惡道,這裏麵的眾生所造的惡業遠遠超過善業,痛苦多而快樂少。尤其是地獄裏的眾生,隻有無盡的苦難,沒有絲毫歡樂可言。六道的真實情況極其深奧,難以用言語來描述。佛陀通過各種比喻,讓大眾對於六道的苦與樂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從而幫助眾生找到擺脫痛苦、獲得快樂的正確道路。而有智慧的人則能夠從這些比喻中領悟到佛陀深奧的真諦,成就慈悲之心,並拯救眾生永遠脫離煩惱和生死輪回。”“至於最終會前往哪個地方,完全取決於個人所造的種種業力。”畜生的業因通常由愚癡、邪淫(對男女之間的交歡產生過度貪婪和沉迷)以及吸毒等因素所導致。而餓鬼道的業因則主要源於貪欲、偷竊、賭博等行為。至於地獄道的業因,則主要包括嗔怒、殺生、詆毀正法以及誹謗佛祖。”“一個人如果沒有犯下嚴重的貪嗔癡惡業,也沒有涉及其他三道的惡業,那麼他就具備了做人的業因。相反,天人道的業因主要體現在孝順父母、尊敬師輩、聆聽正法、誠實守信、不爭吵打鬥、言辭和善、不說淫穢言語、不貪心、不發怒、不愚昧無知;能夠克製並摒棄欲望和貪念,遠離邪惡和不善的念頭,並樂於保持歡喜心;同時要斷掉喜悅的念頭;擺脫對痛苦和快樂的執念,隻保留正念的清明與純淨;不去想象各種色相,也不去思考各種意識概念,更不去執著於想象或非想象的事物。”“而這些都是天人道的業因,它們體現了善良、智慧和高尚德行的特征。通過遵循這些道德準則和修行方式,人們有望積累善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並最終獲得天道的福報。每個人對於因果報應和善惡業力的看法也可能存在差異,但無論如何,倡導善良、正直和慈悲的行為始終是值得追求的。”

“聽地藏菩薩這麼一說,凡六道皆有業因,那業報又作何解釋?”龍昊天帝孜孜不倦道。

金喬聖者:“業報身的生死不完全等同於色身的生死。色身的死亡必然導致當前業報身的結束,但色身不死,業報身也可輪回。或是當下業報身福報耗盡而滅;或是新的業力取而代之而滅。這個過程或一念或一日、兩日乃至七日、乃至七七四十九日。”“上一個業報身又稱前陰身,下一個業報身又稱後陰身,中間則稱中陰身。佛之所以一開始不點明這一點,是隨順眾生心念,令眾生易於接受斷惡修善,得真實利益。後來當眾生煩惱逐步減輕,接受正知見的能力增強了,才說明真實法義。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為什麼是一念或七日乃至七七四十九日呢?當業力足夠強時,一念即生;若業力較弱或新業力尚未形成,則還有一個業力在中陰身期間逐漸成就的過程。”龍昊天帝還是有所不明白。

“業力的成就以七日為單位是一種表法,即初造新業;遇緣再次造業導致新業業力增長;業力繼續增長無外緣也造作新業;歡喜造作新業甚於舊業;無緣不複造作舊業;遇緣也不造作舊業但業力仍現前;舊業業力不複現前、新業力成就。一種業力成就後可能會在外緣的染汙下再次經七步演變為新的業力,輾轉多次乃至無量次。故言“乃至七七四十九日”來加以表法。”金喬聖者回答。

“嗯~~!!”龍昊天帝終於完全明白了六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