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急於求成,印度海軍內力不足(2)(2 / 3)

上麵提到的庫克裏級護衛艦也麵臨著作戰指揮係統接口不兼容的難題。其艦上裝有德國的探測裝置、美國的導航設備、印度的雷達和俄羅斯的火控係統,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設備被兩台意大利的串行中央計算機連接在一起。然後,印度人心滿意足的宣布該艦三分之二的艦載係統都是由本國自主研發的。

印度國內造船廠建造的首批大型戰艦是“利安德”級護衛艦。前兩艘幾乎都裝備了英國的武器係統及傳感器。但在後續軍艦的建造上,就體現出了印度人的創造精神:加裝了法國的聲呐、瑞典的艦炮、荷蘭的火控係統和俄羅斯的反艦導彈。在進口設備已經遍布全艦的情況下,印度政府還是宣布一半以上的部件都是國產的。

印度的海軍航空兵也使用著不同品牌的武器裝備:在航母上部署的英國“海王”直升機上安裝了法國的吊放聲呐、美國的MK—46和俄羅斯的E—45型反潛魚雷。德國為印度生產的“道尼爾”海上巡邏機上安裝了24部英國超級“馬雷克”雷達。俄製的“蝸牛”和法國產的“雲雀”共同停在印度的驅逐艦上、俄羅斯的“基洛”級和德國潛艇相安無事的並肩演練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了。這些在不同作戰任務,不同使用環境的武器在部署、應用和協調上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加上維護、保養、升級和人員的培訓及儲備等售後服務的複雜性,讓這些令印度人引以為傲的武器裝備究竟能發揮多少功效,恐怕也隻有好高騖遠的印度人自己知道了。

客觀地講,印度還是與完全依靠進口的發展中國家不同。它走的是一條引進、仿製、發展、自主的道路。這與我們中國的發展情況類似。但由於印度沒有完整的工業體係和科研體係,而軍方又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使得在外來技術還沒有得到吸收和應用時,就又要進行新的一輪引進。從在水中泡了七年才完工,仍舊裝滿俄、韓、法、意等國家設備的“德裏”級上麵,我們就能夠看出這一點。

缺少“內力”,發展不可持續

自稱“南亞雄獅”的印度,近幾年來把奉行多年的“有限威懾”的戰略改變為“懲戒威懾”。為了與其戰略相匹配,海軍力量的發展和部署都以大國模式去實施,意欲成為全世界海上力量的佼佼者。

印度這個被外族長期統治的國家,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民族主義情緒急劇膨脹。早就不滿足於區域強國的地位,在國家戰略上一直追求世界級大國的身份。作為國家軍事戰略的重要部分,印度海軍也如法炮製海軍大國的陣容,力求打造一個能夠全球部署的海上力量,重點研發和服役遠洋作戰的武器,包括隱形戰艦、核動力潛艇、航空母艦等。為此設計了“一攬子”戰略步驟:

首先要控製印度洋。意欲將印度洋變成自己的內湖。當前,印度海軍對印度洋的控製能力還比較弱,美國海軍、澳大利亞海軍乃至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印度洋的軍事活動還很頻繁。因此,印度的“世界級海軍”戰略絕不能讓別國海軍在自己的門口為所欲為。

然後是要進入太平洋。控製了印度洋這條通往太平洋的通道,印度海軍出門就能夠扼住馬六甲海峽這條咽喉要道,進而控製住歐、亞、非、澳四個洲的戰略物資和海上石油的重要通道。為此,印度海軍專門成立了東方艦隊,加強了對這一海域的控製能力。

最後是走向世界。印度正在全世界尋求海軍基地的部署,如今,正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和毛裏求斯進行磋商建立海軍基地事宜。並積極與俄、美、英等老牌海軍強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以提高海軍的綜合作戰能力。遠距離投放能力和遠洋巡航能力也在逐步增強。

公允地講,盡管印度海軍雄心勃勃地規劃著自己的藍圖,但前途並不樂觀。印度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是有限的。其海軍軍費的增長速度遠遠大於經濟發展的速度。這種與國力不相稱的發展道路,會對海軍發展產生一種“揠苗助長”的不利影響。

20世紀70年代,在印度還沒有建造潛艇的經驗時,就開始了核潛艇的研發規劃。1960年,在加拿大的幫助下,印度建造了核反應堆,積累了核設施的使用經驗。於是,印度人就一廂情願地耗費巨款,為研製核潛艇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均以失敗而告終。如今,印度的原子研究中心仍然琢磨如何把反應堆這個東西搬到潛艇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