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藍天衛士”號航母共有5層甲板,最上層是飛行甲板,第二層是機庫甲板,中間還有兩層甲板和最底層的支撐甲板。飛行甲板上設有兩條約200米長的跑道,一條為專供飛機起飛的滑橇式跑道,另一條為裝備有3個飛機攔阻索的著陸跑道。航母首部有一個12~14度的滑躍甲板,供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使用,位於艦島前後各有一個飛機升降機。該艦最多可搭載30架艦載戰鬥機,其中17架可存放在機庫內。配備的機型包括卡—31預警直升機、俄製米格—29K戰鬥機和印度國產的LCA戰鬥機。其中俄製米格—29K戰鬥機性能先進,最遠可以打擊1600公裏左右的目標,其打擊範圍超過英國海軍的“鷂”式艦載機,僅次於美國和法國的艦載機。此外,航母還將裝備防空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和4門意大利製造的76毫米口徑艦炮。
“藍天衛士”號航母是印度海軍的希望所在,它在浪高超過8~10米的惡劣環境下仍然能夠執行作戰任務,將比俄製“戈爾什科夫元帥”號航母更加出色,因為“戈爾什科夫”號隻能搭載米格—29戰鬥機,而“藍天衛士”可搭載多種不同型號的戰鬥機,還將部署可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
在2005年4月11日這一天,印度國防部長在國營科欽造船廠宣布,印度航母製造工程正式啟動。2009年2月28日,印度海軍迎來了一個曆史性時刻,在南部港口城市科欽舉行了“藍天衛士”號鋪設龍骨儀式,預計2014年裝備完畢交付海軍。
這艘4萬噸級的“藍天衛士”航母的整個上部結構,包括艦首的滑躍甲板與正在俄羅斯改裝的“戈爾什科夫元帥”號幾乎如出一轍。但由於它是全新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艦,設計特別先進,而且考慮周全。艦體的上部結構,尤其是艦島,已經考慮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後世界隱形艦艇的發展水平。它的整個上層建築不但安裝了大量的電子戰和信息戰、雷達探測等設備,而且整體的外形還考慮到了隱形,所有這些與現在正在俄羅斯改裝的“戈爾什科夫元帥”號相比更為權威,是一艘先進的、甚至具有一定的隱形能力的4萬噸級的中型航空母艦。當然它的艦載機跟“戈爾什科夫元帥”號一樣,都是用米格—29作為主要的艦載機,它的起飛也依舊采用滑躍起飛的方式。
但是,這艘印度國產航母的起飛方式與印度海軍的要求還相去甚遠,由於解決不了彈射器技術,這艘航母的艦載機隻能采用滑躍式起飛;並且,究竟何時能下水服役,“藍天衛土”號同樣麵臨著遙遙無期的難題和尷尬。另外,“藍天衛士”號雖號稱“完全自主”建造的國產航母,但從設計到定型,從開工建造到未來海試,外國軍工的“影子”無處不在。航母上的重要設施和關鍵裝備,也基本由國外廠商擔綱。
不過,無論如何,值得人們關注或者值得借鑒的是印度這個國家走這條航空母艦發展道路的執著。從當初不惜巨資,不惜重大的代價一艘又一艘地引進二手航空母艦,甚至不惜以挨宰為代價引進二手航空母艦,到目前為止,下這樣的決心,以這樣大的跨越,這樣大的投資,直接要跨越到生產國產的航空母艦,這種發展遠洋海軍的決心和執拗的理念,是任何一個未來想成為海洋大國的國家都必須認真思考的。
“萬國”路線,一身名牌缺少“內力”
全球老牌海軍強國都饒有興趣的在發展中國家尋找著軍火市場。而這些第三世界國家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根據武器的性能和自己的需求來選擇供應商。通常情況下,在確定軍購對象後,買方會引進一係列裝備或繼續沿用出售方的換代產品。這樣做無疑對人員的培訓和武器的維修、保養等各方麵帶來便利。
而印度卻對上麵的方法感到厭倦。它已經對俄羅斯的“翻手雲覆手雨”和不守信用感到失望。同時也對俄方所供應的武器價格和性能頗有微詞,更為在雙方合作項目中的不平等地位而羞愧難當。因此,這個高傲自大的民族試圖擺脫依賴俄羅斯的窘境,轉向多方麵選購和自我研發的道路。對於這一點,已經在俄羅斯戰艦正在逐漸被印度自己研發武器項目所取代上得到驗證。
作為第三世界國家,要想打造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大海軍”,在其發展道路上充滿了各種挑戰。於是,聰明的印度人在跟俄羅斯討價還價的同時,又本能的想到了自己的老東家英國及其盟友們。
於是,這個鍾愛神話傳說的民族,充分的利用了自己“不結盟”政策的優勢,在全世界謀求“萬國牌”武器裝備。我們以戈達瓦裏級護衛艦為例:即使把直升機操作係統和推進係統排除在外,這條戰艦上仍然裝備了六個不同國家的傳感器。其中有印度自己研製的雷達、法國的聲呐、意大利的電子戰係統、荷蘭的導航係統以及俄羅斯的火控係統。而這些不同廠家的裝備,居然奇跡般的都同意大利的作戰指揮係統互聯互通。
盡管有12個以上的組織采用了國際通用的電子標準,但還是有更多的國家采用自身的標準。美國的電子製造商遵循美國國家標準研究所所頒布的標準,還有國際電器設備標準審定委員會、北約組織標準化和歐洲電子技術標準集團等等多重標準。另外,還有各種設備的電源匹配也不一樣:美國用的是60赫茲115伏,其他國家是50赫茲220伏。這種多種武器係統混合使用,往往難以有效地發揮應有的功效,也很容易導致故障產生。但急功近利的印度人,似乎沒有發現這些弊端,反而熱衷於綜合當代俄、歐、美的高科技成果於一身的創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