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海軍的所有計劃幾乎沒有一項能按照構想完成過。印度的工業體係本身就不完整,設計又好高騖遠、貪大求全,這已經給軍工部門出了很大的難題,然而,“屋漏偏逢陰雨天”,印度還有一個朝令夕改的壞毛病。20世紀70年代開始設計的“15號工程護衛艦”,後來設計方案先後修改30餘次,即使在船台施工時也會發生變化。當這艘25年前開始設計的護衛艦服役的時候,已經是一艘排水量6千噸的“德裏”級的驅逐艦了。
印度的軍事工業,特別是戰艦建造業緊緊圍繞本國的海軍需求來發展,隨著海軍的壯大而壯大。這些年來,通過仿製和自主研發製造了百餘艘戰艦,但在急功近利的態度下,這些戰艦都被曝光了很多問題。
到目前,盡管印度海軍配備了一些先進的武器,但軍人的素質能否將這些裝備的作戰潛力發揮出來還無法預料。
心有餘而力不足,難圓海軍大國夢
印度期望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內同時擁有三艘航空母艦,包括現役的“維拉特”號輕型航母、從俄羅斯引進的“戈爾什科夫元帥”號航母和自行建造的“藍天衛士”號航母。印度海軍在引進和自主建造航母的同時,也在建設全新的海軍基地,作為未來航空母艦的母港。
一旦國產航母建造成功,印度就能夠一躍成為全球性海上強國嗎?
有軍事專家認為,如果印度能擁有三艘航母組成的航母戰鬥群,這將大大提高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影響力。不過,如果在俄製“戈爾什科夫元帥”號航母服役之後,再加上“藍天衛士”號,印度海軍現有的大量戰艦就要被編入航母艦隊,去為航母保駕護航。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實際上能使用的其他戰艦就很少了,勢必會形成僅以兩、三艘航母為核心的水麵打擊力量,而這就限製了印度在廣闊海域作戰的能力。
有軍事專家強調,擁有一艘自主建造的航母,甚至擁有一個航母戰鬥群,並不意味著印度海軍就能進入了全球海洋強國之列。他說:“一方麵,印度航母的關鍵技術依靠引進。從軍事角度來講,如果大部分關鍵部件依賴引進,在作戰時是會影響設備的使用和維修的。另外,作為一艘常規動力航母,續航能力比較差,遠洋作戰能力就受到了很大的限製。因此,雖然印度的航母以後會成為印度洋上一個重要的海上打擊力量,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從此就能進入全球海上強國的行列。”
印度之前就擁有航母,但這並未讓印度成為全球性海上大國,它依然僅是一個區域性海軍大國。同樣,它的國產航母服役後,也不會在短時間內使其從一個地區性海軍大國變成全球性的海軍大國。更何況,一個全球性的海軍大國應具備的要素很多,並不僅僅取決於武器裝備。這種事例在世界上有很多。比如,東南亞的泰國也有自己的航母,大家能說泰國是海軍強國嗎?歐洲的西班牙能自造航母並且還能對外軍售航母,我們也不能說西班牙就是全球性的海軍強國。
由於印度洋沿海的亞洲國家,都集中在印度洋的北側和東側,交通封鎖,在進行海上決戰或陸上支援作戰時,戰艦都可能在陸基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之內。如果印度同周邊國家作戰,印度航母編隊的防空態勢會非常嚴峻,印度航母及其編隊中的驅逐艦和護衛艦若無法抵擋住任何一輪對方陸基戰機的攻擊,整個航母編隊不但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還會麵臨滅頂之災。在反潛方麵,印度現役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中,都是以深水炸彈和反潛魚雷為主要武器,能力很差。現役的幾艘常規動力潛艇在航母編隊中的反潛作戰效果也不怎麼樣。
從書麵上看來,印度的整個計劃非常完美。如果真的能實現甚至會超越日本的海軍實力,但是,從當前印度國內政策的執行能力來看,它們常常眼高手低。以造艦計劃為例,印度希望建造擁有300艘戰艦的龐大艦隊,其中有不少戰艦不是技術問題就是設計不合理,造成計劃的實施一拖再拖,甚至導致費用水漲船高。盡管印度近些年來在經濟發展上有所成長,但是要養活三支航母編隊並非易事,這筆開銷印度能否承受得住,也有待觀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海軍有很多戰艦是使用冷戰時期蘇聯的武器,由於蘇聯解體,俄羅斯大量裁軍,使得很多艦艇的零件中止了供應,以印度的“卡辛級”驅逐艦為例,產生了無零配件可換的窘境,這令印度隻得加快海軍的換裝作業。
印度的補給艦數量也很少,對於沒有海外軍事基地的印度而言,補給艦更顯得尤為重要,加之印度將來的航母將由4支海軍艦隊改編而成,以當前的3艘補給艦根本不足以支撐整個印度海軍。另外,在印度洋上同美軍發生一些利益上糾紛的可能性很大,印度是以妥協還是對立的方式解決,也是值得重視的。整體來說,盡管印度海軍有十分完美的擴軍計劃,但以印度的執行力和實力來推斷,印度心有餘而力不足,難圓自己的海軍大國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