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上過幾年學,1979年我去南非,專門學習裁剪衣服和修理縫紉機。”
我很奇怪,在這種男人外出狩獵,女人在家養孩子的社會習俗中,他一個大男人怎麼會去學這一行呢?
“小時候,我受媽媽的影響,她特別喜歡做衣服,遺憾的是那時沒聽說過縫紉機。在我25歲的時候,有一天,聽人說南非有專門學習做衣服的,我媽媽就讓我去學,她說,有了技術,才可以養活家人。”
對他們來說,去南非學習是為養家而外出,理所當然是男人的事,所以,男人學縫紉也就成了天經地義的事了。
“盡管1979年我就學了裁縫,但自己買不起機器,隻好在南非給人家打工,等賺到錢了才給自己買一台機器。”他接著說。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買機器,自己做衣服的?”我問他。
“1997年,我手裏終於有了些錢,就買了一台EMPISAL牌縫紉機,糟糕的是,這裏沒有電,我不得不再花5000塊錢買一台發電機,其實這台縫紉機也不過才1500塊錢。”他看著地上的發電機,無奈地說。
我最擔心的是,他們投資那麼大,能否收回成本然後賺錢。
“開始,我也為這事兒犯愁,做衣服成問題,賣衣服就更成問題了。我們沒有商店,隻好找別人幫我們賣,這樣就要與人家分錢,我們損失了不少錢。後來,我大兒子說他可以想辦法出去賣衣服,我們都支持他。每次他背著一大堆衣服出去,基本都是空著回來。他告訴我們,村裏人很喜歡我們做的衣服,這下我們就有信心了。”說完,他進屋把大兒子連叫帶拉地拽了出來。
他的大兒子叫立都嘎(LETUKA),20歲,平時寡言還害羞,想不到他一個人竟敢跑到各村挨家挨戶去賣衣服,對兒子的做法他也感到吃驚,但很滿意,因為,是兒子為這個家打開了財路,特別是最近的情況很好。
說著,他很讚賞地看了兒子一眼。我發現,他一直咧著的嘴就沒合上過。
看著各種花色的布料堆在床上,我原以為他們做的是男女都能穿的衣服、裙子。一問才知道,他們隻做圍裙,而當地人穿的圍裙與中國婦女在廚房穿的那種不同,這種圍裙是兩件套,一件是連衣裙,另一件是花色相同的圍裙,係在連衣裙外,如果外出,可以穿全套,也可以隻穿連衣裙,而在家裏幹活,就要係上圍裙,以免把連衣裙弄髒了。這種衣服很受當地婦女的歡迎。
“一般多久能做一套?”我問他們。
“大約2個小時。”
“每套能賣多少錢?”我又問。
“150塊。”
“大約每月能掙多少錢?”
“2000塊左右。”
我一聽,這樣下來,半年就能收回成本了,這說明,他們很有投資眼光。莫亞後目兩口子養了5個孩子,雖說老大已經20歲,能幫助他們做買賣了,但小兒子才3歲,也夠讓他們操心的。但就目前的收入與其他家庭相比較,他們的生活狀況已經是相當不錯了,但讓他們傷腦筋的是,縫紉機常出故障,而且出了故障有時還配不上零件。
我對他們說:“過去,中國許多家庭都用一種不用電的縫紉機,很便宜,又不愛壞,操作起來很方便,隻可惜這裏沒有。”
聽得他們好羨慕。我想,他們一定在想,如果能有不用電的縫紉機,他們就不用花那麼多錢買什麼發電機了。5000塊錢對當地人來說絕對就是一筆巨款。
走出他家後,路上馬丹給索問我:“你說的是真的嗎?真有不用電的縫紉機?還很便宜?
“當然了,中國多極了,隻是現在基本沒人用了,因為中國到處都有電,買了電動的更方便。”
我想,要是中國的縫紉機廠,把產品銷到缺電的非洲地區,一定很暢銷。因為,這裏每家都有許多孩子,縫縫補補的事兒少不了。這裏還有許多人身上穿著破衣爛衫。但他們寧可穿破衣服,也不願動手縫補,如果有了縫紉機,興許還能改善他們的穿著。
俗話說,幹什麼,吃什麼。會縫紉的莫亞後目的家人,有體麵的衣服穿,而能蓋房子的嘎以脫拉就能住上比別人漂亮的房子。這可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4.不識字的建築師
有一次,與大酋長馬太裏拉隨意聊天,我問他:“你家這棟房子與貧民的房子大不相同,一定是從馬塞盧請人蓋的。”
“不,你想錯了,我為什麼從那麼遠請人來蓋房子?”他反到問起我來了。
我說:“當地人能蓋得了這種房子嗎?”
“你不認識大爹嘎以脫拉(KAITHOTLA)嗎?他就是專門蓋房子的,你可以去他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