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彧因為是轉學生,在剛來本校的時候,很不合群。她的媽媽在接她放學的時候,看到別的同學都三三兩兩、有說有笑,唯獨她一個人孤孤單單地走著,很是心疼。
為了讓陳彧和學生們打成一片,陳彧的媽媽沒少下苦功,辦party(聚會),讓班級裏的孩子們到她家裏玩,還跟我打招呼,讓我幫助陳彧,緩和一下她和別的孩子的關係。
第一次,由於陳彧在班裏不怎麼說話,她的party沒有一個人參加。她的媽媽一想這樣不行,馬上又生一計,請班組長幫忙,發請帖。
孩子們畢竟喜歡熱鬧,第二次party有很多孩子參加。陳彧的媽媽準備了很多美食,也準備了一些玩具。
由於陳彧是party的主角,每個孩子都免不了和陳彧接觸,有的問她喜歡什麼書,有的問她房間的顏色為什麼是紫色的。
漸漸的,陳彧就不再自卑了,很快融入到班集體中。
孩子換一個環境後,會由於陌生而產生自卑感,這時候家長如果能讓他變被動為主動,那麼就能幫助他消除自卑,順利和人交往。
蒙老師心語
不合群的孩子,大多都因為對人群有一種恐懼感,無法相信自己在人群中有駕馭能力。麵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多培養他的自信心,多給他製造與人群接觸的機會,同時,幫助他建立正確的人際關係,讓他認識到自己在人群中的價值和作用,並喜歡上和人交往。
讓孩子自行解決交往中的問題
孩子剛開始和其他孩子交往時,難免會受原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左右,會和其他孩子產生衝突和矛盾。父母這時最好不要插手,孩子們會自動調整和他人之間關係的距離和方式。
父母插手孩子交往中的衝突和矛盾,就等於剝奪了孩子解決矛盾的能力提高的機會。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的懷抱,他需要知道自己在人群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到底怎麼和人合作。
小語剛上小學的時候,每次回家,我都發現她的臉上有傷,我問她怎麼了,她會忽然恍然大悟地想起來什麼,然後哭著對我說:“青青是個壞孩子,經常打人。”
幾天後,我又聽到另一位家長說,她的孩子也經常受一個叫青青的孩子的欺負。既然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家委會的人就決定把這件事反映給老師。
孩子受傷的家長們紛紛商議,怎麼教孩子一些保護措施。商量來商量去,無非就是一條:離青青遠點。
這話我當然傳達給了小語。誰知小語聽了後很生氣地說:“媽媽,你怎麼那麼沒有同情心?”
“我怎麼沒有同情心了?”我莫名其妙。
“你難道不知道青青的媽媽去世了?她難過,才打架的。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我們都願意和她玩,她現在也願意和我們玩了,你看我的身上也沒有傷啊。”
青青的媽媽去世了?這我哪裏知道啊!難怪,那麼小的一個女孩子,會有那麼強的攻擊性。不過既然小語已經選擇了原諒,那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成人以為自己對孩子無所不知,但實際上孩子們之間的交往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我們一無所知。如果我們冒昧地加入孩子的關係中,很可能會破壞孩子的感情和交往能力。
還說我那個聰明的堂弟會,他上一年級的時候,遇到的是我的第一任老師楊老師。楊老師性格溫和,但很耿直,她告誡我堂叔:“千萬不要再給孩子灌輸攻擊性思想了。”
我堂叔有些不愉快,但是楊老師是學校裏最好的老師,他也就沒有說什麼,隻是客氣地說:“希望楊老師能幫忙照顧一下孩子。”
楊老師搖搖頭,歎了口氣,就走了。
會上學的時候,依然握著石頭,見誰不順眼,就給誰來一下。楊老師不止一次地批評他,但都經不住我堂叔在家裏對他的思想灌輸,他依然如故。
楊老師為了這件事很是愁悶。他教過的幾個高年級學生很快就從學校裏知道了這件事,他們商量著要給會一個嚴厲的教訓。
為了讓事情做得嚴密一些,這些學生想出了隱藏身份的辦法。
那天晚上放學的時候,天已經黑了。那時候學校規定,即使是回家,也要站隊。會依然握著石頭走在隊伍的一側。他走走停停,一會兒教訓一下這個,一會兒教訓一下那個。
就在這時,忽然有幾個蒙著頭巾的人跑過來,一下子把會抱起來,抓走了。好幾個班級隊伍的學生都看到了這件事,但沒有人出來製止。
會被抬到一個角落裏,被狠狠地揍了一頓。臨走,那群人還給會留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別迷信你老爸的能力,你再欺負人,還會有人收拾你。”
字跡很淩亂,像是故意亂寫的。
會哪裏受過這個委屈,他回家後就把這事告訴了爸爸和爺爺。會的爸爸氣憤難當,他飯都沒吃就跑出去查看,但是哪裏還有人。
第二天,會的爸爸召開全校大會,查辦此事。但折騰了一個月,還是沒有結果。
這之後,會的手裏再也不敢拿石頭了。
一旦孩子認識到父母不能保護自己一生,他就會學會兩點:第一,能妥協;第二,保護自己。這兩點對他都很有幫助。
有一次放學回家,我看到一個男孩子坐在地上,嘴裏死死咬著一個男人的衣服。那個男人看到人群圍上來了,就趕緊說:“哎呀,你別鬧了,我不就是不想讓你們吵架嗎?我又沒怎樣你,你這是幹嗎?”
有一個老太太很不滿地在旁邊喊道:“你那麼大人了,怎麼還和孩子打架?你都不覺得丟人嗎?”
“大媽,您誤會我了,我沒有和孩子打架,是這個家夥他拿著石頭打我兒子。我就警告他一下,不要打人嘛。你看這孩子這脾氣,哎呀,真是讓人害怕啊。”
“什麼呀,我明明看見你打了這個孩子一下,雖然不重吧,可是你是大人,這下落在孩子身上肯定受不了。”老太太依然不依不饒。
“大媽,您講講理好不好?我兒子是被害者,您看看他身上臉上的傷。”那個男人委屈極了。
順著他的手指,果然看到他的背後還有一個孩子,那個孩子衣服都破了,嘴唇還在流血。
“你小子怎麼打人呢?”老太太對那個咬著男人衣服的孩子說。
“哼,是因為他搶我的東西,我才打他的。他就該打,現在他爸爸也打我,他們一家人沒有好人,他將來也不會是好人。”那個孩子鬆開男人的衣服,憤憤地喊道。
在眾人的勸解下,男人跟那個男孩道了歉。但看得出來,兩方都很不服氣,尤其是男孩。
當大人參與孩子的矛盾時,很容易使問題升級,不但會讓兩個孩子的仇恨加深,還會讓你的孩子形成依賴心理,對他沒有任何好處。
蒙老師心語
對於孩子之間的矛盾,不到萬不得已,父母盡量少插手。因為大多數屬於孩子之間的矛盾,都隻是一種力量的抗衡,一種品德的較量,一種距離的平衡,很少有你死我活的鬥爭。如果父母強行參與孩子的矛盾,那麼就會讓孩子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無法掌控良好的人際關係距離,也不能認真處理和人交往的問題。
寬容有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
一對喜歡斤斤計較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一定也會事事算計,沒有奉獻精神,和人合作的時候,占便宜心理也會非常嚴重。這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哲人常告誡世人,吃虧是福。但就現在的社會狀況來說,能吃虧的恐怕都是懦弱至極的人,但凡有一點勇氣的人,都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得非常彪悍。如果你能放開一點,總覽人生,你就會發現,其實寬容並不會讓你多吃一點虧。
我記得有一次帶著小語和小鬆去看一部電影,買票的沒有幾個人,有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站在票台口,一遍遍跟售票員說要買某個片子的票。
這個孩子有嚴重的外地口音,售票員聽了半天也沒有聽懂,就問道:“你家大人呢?”
孩子回答說:“我一個人。”
這話非常清楚,而且是標準的普通話,一點也不像他剛才說話的樣子。
售票員就說:“你會說普通話啊!那你用普通話說你要看什麼片子。”
孩子又用外地口音說了一遍那個片子,結果售票員又是一頭霧水。
站在孩子身後的是一個中年男人,他身旁站著個小女孩,已經表現得相當不耐煩了。這個中年男人就說:“哎呀,這肯定是搗亂的。去去去,小孩,沒事別在這搗亂。”
中年男人旁邊的小女孩也喊道:“一邊去吧,沒看見後麵有好多人在排隊嗎?”
那個男孩回頭看了看中年男人和小女孩,他的臉不知道是因為著急,還是被搶白的,紅紅的,眼角還似乎有淚水。
小鬆忽然喊道:“我聽懂了,他好像說的是《功夫熊貓》。是不是?你說的是不是?”
那個男孩麵露喜色,頻頻點頭:“嗯嗯嗯......”
售票員長出了一口氣,連忙給他選擇座位。出票後,售票員告訴他要五十元錢。那個男孩一聽,又說了一句話,售票員還是沒有聽懂。
那個男孩就把包整個翻過來,遞給售票員三十元零錢,售票員連忙搖頭。
這時候他身後的那個小女孩大聲譏諷道:“買不起票就別看嘛。我最看不起這樣的窮人了,沒有誌氣。”
那個男孩憤怒地瞪著那小女孩,但中年男人把他推到了一邊,他去買票了。小鬆看不慣,他伸手到我包裏掏出二十元錢,遞給那個小男孩,說:“我最瞧不起自以為是的‘富人’了。”
如果成人沒有寬容心,那麼孩子就會很自私,不會有同情心,甚至會用貧富貴賤來區別待人。這樣的孩子將來在人群中很難受歡迎。
我和一位同事在餐廳裏吃飯,忽然就聽旁邊桌子上的小男孩對服務員罵道:“去你媽的,你速度怎麼這麼慢?”
男孩的身邊似乎是他父親和母親,兩人連忙向服務員道歉,父親還打了那個孩子一巴掌,母親不停地訓斥那個孩子。服務員雖然麵有慍色,但也隻能忍氣吞聲。
服務員走後,那位父親問道:“誰教你的髒話,啊?你可真丟人!今天可算讓我見識了你的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