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會情感培養極其重要,這就意味著母親的第一項任務應該是:贏得孩子的興趣、感情與合作。如果母親的這項任務失敗了,那麼孩子就不會對社會產生興趣,他會認為社會是冷酷的,而且無法改變。這會使他變得敏感,不信任他人,同時也不自信。為了避免這一點,母親在關懷孩子的同時,還要關注孩子的群體生活,讓孩子學會積極處理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維護良好的親子關係極其重要
一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他在人群中會表現得極為不合作,對於幫助他人的事情沒有興趣,遇到事情,也不會想到通過求助他人來圓滿解決。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其實就是孩子對社會關係的第一次定義。因為孩子無法了解社會其他人群之間的關係,他唯一能體會到的就是父母和自己之間的關係,他會把這種關係定義擴展到社會範圍內。
晶晶是一個備受寵愛的孩子,上幼兒園前,任何一個時刻,圍在她身邊的人都不少於六位。
晶晶的姥爺和爺爺都是事業成功的人,退休後,他們閑不住,就把教育孫女當成了第一要事。晶晶看到他們對其他人總是一種頤指氣使的架勢,而對自己,卻言聽計從。
晶晶的媽媽從美國留學回來,爸爸從英國留學回來,兩人的事業都相當出色,走到哪裏都被人高看一眼。這一點,晶晶也感覺到了。
盡管晶晶的媽媽和爸爸對她要求十分嚴格,甚至還斥責過老一輩人溺愛的教育方式,但晶晶還是很早就被慣壞了。
一次,六個人(標準六人組)帶晶晶去遊樂園玩。遊樂園有很多人,每到一個遊樂項目,都要排隊等候,這讓晶晶玩得非常不舒服。
看著晶晶的小眉毛漸漸跳起來了,媽媽不停地告誡她:“要有耐心,當你能夠學會等待,你會發現結果將更美好。”
這樣的大道理對晶晶一點用都沒有。到“火車隧道”那個項目時,晶晶終於爆發了,她順著隊伍往前跑,一邊跑一邊打那些排隊人的屁股,還罵道:“都給本公主滾開。”
這可犯了眾怒,人們不好說孩子,就對大人說:“怎麼教育的孩子?這地方難道是你們家開的嗎?”
晶晶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很不愛聽這話,四個人馬上組成一個強有力的吵架小組,和那些質問他們的人吵了起來。
晶晶的媽媽和爸爸不停地勸架,還訓斥晶晶,但晶晶哪裏肯聽,她不停地說:“我有什麼錯?”
看到長輩很受人尊敬,同時自己又備受寵愛的孩子,會認為這世界是以自己為中心的,自己就是法律。這些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去考慮別人,因為他們的心裏隻有自己的感受。
我們村有一家人是外來戶,剛搬來不久父親就生病死了,剩下六個姐妹和母親相依為命。大姐很早就和母親一起挑起了生活的重擔。老二和老三都很努力,老五老六也都很聽話,唯獨老四,經常惹禍。
別看老四是女孩,但她可是上樹、爬牆什麼事都敢幹,她還組織夥伴們到村裏的果園去偷還沒熟的果子。
雖然是老四組織的,但是孩子們的心一點也不齊,一進門,大家就四散開,各自找自己喜歡的果子去了。
老四看果子看得入了神,看門人走到跟前都沒有注意到,還在喊:“人參果,你給俺老孫下來吧!”結果被看門人抓了個正著。
看門人看她是女孩子,就問有沒有同夥,她馬上把其他幾個孩子的名字都供了出來,還給看門人指點誰在哪裏。在老四的幫助下,看門人很快就找到了其他幾個孩子。
看門人很厚道,並沒有懲罰他們,隻教訓了他們一頓,就讓他們走了。
出來後,老四馬上說:“我告訴你們,我想到一個很好的對付那個老家夥的辦法。你們跟我來。”
說著老四就朝著果園的東北方向走去,可是她走了幾步,卻發現沒有人跟著她。她回頭一看,幾個夥伴都站在原地,鄙夷地看著她。
“幹什麼?”
“叛徒,沒想到你是叛徒。”有個孩子說。
“那不叫叛徒,那叫好漢不吃眼前虧。”
“哼,你當我們會信嗎?”
幾個人說著,就都走了。老四恨恨地拿起一塊土塊,朝他們擲去,罵道:“孬種,這世界就沒有好人。”
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偏偏老四是這種性格呢?因為老四是中間的孩子,父母和姐姐們關心的都是更小的孩子,而她不大不小,備受忽視。受忽視的孩子,容易感情淡漠,不信任人。
潘龍進入青春期後,不再和繼母作對了,他把矛頭完全指向了爸爸。潘龍的叛逆,是我見過的所有的孩子裏麵最極端的一個。隻要是爸爸喜歡的,他就一定會討厭。
潘龍的爸爸很想讓潘龍繼承家業,對他寄予了厚望,給他請了好幾個家庭教師。這卻成了潘龍和爸爸作對的一個好辦法。
每個家庭教師來,潘龍在第一天都會表現得非常好,然後在第二天馬上就翻臉,誣陷那些老師偷他的東西、侵犯他的人權等。
很多老師被潘龍的爸爸整得掉了幾層皮,此時,潘龍卻反過來對那些老師說:“你們就不應該來潘家,你難道不知道老潘就不是什麼好人嗎?”
這樣的事情鬧多了,潘龍的爸爸終於知道了真相,他發現自己居然一直被兒子欺騙,就氣急敗壞,狠狠揍了潘龍一頓。
於是,潘龍有了離家出走的理由。不久,學校附近發生了好幾起暴力事件,據說都與潘龍有關。
父母離婚後,孩子要麼覺得是自己的錯,終身自責;要麼覺得父母都不愛自己,他會仇恨父母,用盡所有的能力去反抗父母,而且還會把這種敵對心理蔓延至與其他人的交往中。
蒙老師心語
為什麼教育心理學常說,一定要愛孩子,多陪孩子,給孩子心理成長真正需要的東西?就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會影響到孩子對社會情感的解讀。如果父母不陪孩子,那麼受忽視的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不願意與人建立信任關係。如果父母溺愛孩子,那麼孩子就會把自己當成法律。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經常鬧矛盾,那麼孩子可能就會把這種仇恨心理蔓延到社會中。因此,維護良好的親子關係對教育極其重要。
尋找不合群孩子的心理症結
孩子不合群,可能是因為性格內向,也可能是受成長環境影響。但不管怎樣,父母一定要根治孩子的不合群問題,因為在人群中長大有助於孩子建立正確的社交感情。
成年人大多認為,人脈對事業極為重要,因此廣建人脈。其實對孩子來說,人脈也極其重要,一個不喜歡和人交往的人,是很難形成正確健康的社會心理的。
我現在已經想不起她的名字了,隻記得她在畢業照上一條腿跪在地上,正好擋在另一個孩子的前麵。看起來,就像那個孩子拖著她的腿一樣。
關於這個人的記憶,隻有角落。在人群裏,她總是悶聲不響的,如果有人問她有什麼想法,她會忽然之間,臉變得通紅,連連擺手,說:“我不懂,我不知道。”
時間久了,同學們也就學會了忽略她。
有一次,我們在上課時間就做完了筆順練習,老師一高興,就讓我們去玩秋千。大家排著隊,依次坐到秋千架上。
可是輪到她的時候,她剛要坐到秋千架上,就被她後麵的一個孩子給推開了,那個孩子說:“輪到我了。”
她居然笑著說:“是嗎?好的,好的。”然後就走開了。
說實話,這件事我已經不記得了,隻是在小學畢業的時候,她給每個人都寫了一張明信片,那時候流行這個。明信片上,就寫了這件事情。她說:“我恨你們所有的人。”
這張明信片讓我們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震驚和惶恐,害怕自己就是那個傷害她的人,也害怕來自她的報複。
但之後,我很少聽到關於她的消息,就漸漸淡忘了這個人。直到大學畢業後,村裏發生了一件特大新聞,新聞的主角是她,我才又想起她。
新聞是這樣的:她把自己的丈夫殺了,然後自殺了。
村裏所有的人都不相信這是事實,人們說:“那麼老實的一個孩子,這是怎麼了?”
村裏一個老人說:“這個孩子積澱在心裏的仇恨太多了。”
如果孩子過於自卑,不能和人正常交往,那麼他就無法體會到與人交往的快樂,他會擔心和別人建立關係,會不斷躲避。這會讓人們忽略他,而他又極為敏感,不喜歡被忽略。
薩仁花上高中的時候,特別崇拜一個叫薛影的女孩。這是一個獨行俠女,在校園裏,總是行色匆匆,當然,也形單影隻。
薛影沒有朋友,在她的班級裏也很少和人講話。最有特色的地方,是老師上課提問的時候,她會舉起一個答題板,把答案寫在上麵。
她可不是啞巴,因為除了這件事情之外,薛影還做過一件震驚全校的事。那就是有鄰校學生來本校鬧事,薛影一個人站在那麼多男生麵前,滔滔不絕,一通訓斥,居然把那些人說得顏麵掃地,灰溜溜地逃走了。
就這一點來說,薛影受到的可不是薩仁花一個人的尊崇,那時候,還沒有“粉絲”一說,否則“靴子”肯定不遜色於當今的“玉米”。
我也喜歡薛影,但我不崇拜她,我甚至有些可憐她。因為我知道,薛影之所以不和人交往,是有心理陰影。
那一天,我坐車出去買東西,到某站後,正好薛影上車來,她一上車就站在了門口,沒有看見我。
我喊她,但車上人聲嘈雜,她沒有聽見。我就走過去。走到她身邊時,我拍了她肩膀一下,她嚇了一跳,“啊”的一聲尖叫起來,同時還伴隨著戰栗,然後驚恐地回頭看著我。
我看著她那緊張得有些變形的眼睛,也嚇了一跳,連忙說:“我是小李呀。你怎麼嚇成這樣?”
讓我更驚訝的是,她居然好半天都沒有認出我來,就那樣驚恐地瞪著我。我拍著她的背安撫她,說:“別害怕。”
好不容易,薛影才反應過來了,但是她恨恨地看了我一眼,轉身就朝一邊走去,弄得我既尷尬又莫名其妙。
後來,我找薛影家附近的人打聽了一下,才知道她很小的時候差點被人抱走。
當孩子因為受驚嚇而無法走近人群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重新與人建立信任關係,而不是任由孩子繼續保持這種恐懼心理,長久下去,他會逐漸失去與人交往的自信,變得自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