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有一次數學考試,我得了100分,他得了26分,成績差到家了。我就按照老師的要求,一題一題給他講。
我低頭講了半天,見他沒啥反應,抬頭一看,張燕青正用手轉著鉛筆,連看都不看我。大概那時候正是宣揚“男女授受不親”的敏感年齡。
我非常生氣,就問他:“你為什麼不聽?”
他懶洋洋地說:“哎呀,你就別費力了,免得人家說你另有居心,對我有意思。”我一聽,真是氣得五髒六腑都要炸了,就不再理他。
張燕青意識到說的話有些過分,就嬉皮笑臉地說:“哎呀,你別誤會,其實,我就是不想學習。”
“你多有本事,為什麼這次沒有改成績啊?”我譏諷道。
“我改了,可是被我爸看出來了,現在這招不好使了,我得想新招。你要是真心想幫我,不如下次考試的時候給我抄抄吧,這樣我的成績好了,我爸就不會打我了。”
我無語。
如果隻關心孩子的最終成績,而不看孩子平時的表現,那麼就容易忽略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感悟能力,也就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學習差的問題。
我有個學生的母親崇信佛教,經常念佛、做早課晚課。她為人也特別溫和,有一種很自然的力量。
她的兒子體質特別差,經常生病,每次生病都要住院,一住院就會很長時間,落下很多功課。但我從來沒有為這個孩子的學習擔心過,因為他的母親很會補課。
我說的這個補課並不是幫助孩子學習文化知識,這位母親的文化水平並不高,幾乎無法幫助兒子學習。
她補課的方式是製作一種特殊的圖標,就是生病之後成績的狀況,還有未生病時成績的狀況。這個表格是最簡單的柱狀表格,而且,每個成績柱都有一個好看的顏色,一目了然。
當成績高過80分時,是鮮豔的紅色;到90分以上,是漂亮的紫色;60-80分,是黃色;再下麵就是綠色。
我一開始知道這位母親有這個成績表格後還很擔心,我雖然也看重孩子的成績,但我不希望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因此,我勸這位母親,不要把成績表給孩子看。
這位母親說:“這是孩子的意思,隻是顏色是我加的。我發現,每次遇到紅色成績的時候,他就顯得特別興奮,學習勁頭也特足。佛法講:佛是根據人的不同根基而說法門的。教育不也應該這樣嗎?”
我聽完後很詫異,後來看了《色彩心理學》,才想明白:也許,這些顏色對這個孩子的心理有不同的刺激作用。
即使我們真的看重成績,也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用能激勵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取得高分,而不是簡單地在分數上給孩子施加壓力。
我的高中同學薩仁花平時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但隻要考試,就會出問題,不是睡不好覺,就是臨場發揮失常。
我曾經問過她:“你就不能把考試當成平常練習一樣嗎?”
她說:“我也想啊,可是我總想考出個好成績,可是越想考好,就越差。”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
“從上一年級的時候就這樣了。我第一次考試的時候,我媽頭天晚上一直在絮叨:一定要好好考啊,考出個好成績給你爸爸看看,也給媽媽爭口氣。”
“你媽這是給你壓力啊。雖然你爸和你媽離婚了,但他畢竟是你爸,不會因為你考不好就對你不好。”
“那時候我爸很少回來看我,所以,我總以為是我學習成績不好造成的。”
“難怪。”
如果把寶全壓在孩子的成績上麵,那麼孩子就會對考試產生緊張感,影響發揮。一旦成績不好,又會出現考試恐懼症,並形成惡性循環。
蒙老師心語
有很多值得父母關心的數據或者現象,比如孩子的學習激情、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為什麼我們隻去看結果呢?如果父母在平時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隻在最後關頭,在成績上做文章,那麼永遠治標不治本。而父母過於關注成績,還會使孩子出現考試恐懼症。
培養孩子的“優等生”心理
你仔細研究一下優等生,就會發現,大多數孩子都認為自己是優秀的,在學習上是遊刃有餘的。從心理學上講,這種心理能刺激孩子的學習欲望,並能讓孩子保持好的學習狀態。
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孩子,他們平時學習並不十分出色,也不怎麼努力,但很聰明,他們也相信自己的聰明,因此,一到最後關頭,他們就會突然發力,逼著自己學習,從而取得很好的成績。
我同學張燕青就是這樣的人。進入五年級之後,不知道他是受了什麼刺激,整個人變得非常安靜,尤其上課的時候,簡直可以用“全神貫注”來形容。
就連我的老師,也被張燕青的這種狀態感動了,每次都誇他:“張燕青真是長大了,進步了,你們每個人都能像他這樣,那咱們班就不會有後進生了。”
張燕青對於這樣的誇讚並不以為然,他說:“馬上就要見真功夫了,我要是再不努力,人們就會把我當成傻子看了。”
眼看著學習成績是直線上升,張燕青自己也是滿心喜悅,常常會說:“跟你們說了我不是普通人,隻是平時不發力,現在要發力了。”
有一次考試,很多學生都不會做的題目,張燕青卻做出來了。老師在班上又表揚了他。他依然毫不客氣地說:“老師,跟您說了,我就是一個‘三好學生’的料。”
老師瞪了他一眼,說:“別驕傲啊。”
“不驕傲,我就是說我有自信。”他辯解道。
也許他並不是辯解,因為有一次,他找我講題,我問他:“你哪兒來的那種自信,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
張燕青說:“以前我是超不自信,一整就十幾分、二十幾分,哪兒來的自信啊?但後來我做了一個夢,說我是某個年代的文曲星下凡,那之後,我就特自信。”
“切。”我嗤之以鼻。
他很真誠地說:“真的,這話我從來沒有跟別人說過。我做數學題的時候,不管多難,我就想著,這道題,我肯定能做出來,我就那樣盯著題目看幾分鍾,馬上就有思路了。”
“哄人。”
“你試試。”
我真的按照他的說法做了,的確有些效果。不信,你也可以讓你的孩子試試。
如果孩子屢次受到成績的打擊,屢次得到家長、老師的“差生”評價,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差生。但如果他潛意識裏認為自己有能力學好,那麼他就真的能學好。
嘉嘉是轉學生,因為他父親的工作經常變動,他在小學就轉過三次學。在第一所學校,他是第一名;在第二所學校,他是前三名;到了第三所學校,他就成了上等生。
雖然上等生也不錯,但對嘉嘉的影響挺大的,他越來越不自信。他的媽媽經常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也不能怪你。”這使得嘉嘉更加覺得自己渺小了。
由於嘉嘉的語文老師是學校的大隊委,工作任務重,她經常會找一些學習好的同學批改作業。
有一次,嘉嘉放學回家後很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是我給同學們批改作業。”
嘉嘉媽媽一聽,說:“你學習那麼好嗎?”
“也沒有啦。很多人都評改過。”嘉嘉說完念了幾個名字。
嘉嘉的媽媽一聽,說:“哦,連他也評改過,那你這也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哦。”
嘉嘉聽後,馬上就不再說話了。
一旦孩子成績下滑,心理這關非常重要。如果父母能夠不斷鼓勵孩子,相信孩子永遠是優等生,那麼孩子就會保持優等生心理,否則,他就無法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按理說,郭美也是優等生,而且她的優等生心理非常明顯,再難的問題,她都不相信自己無法破解。
但遺憾的是,郭美的心理有一些偏激。她總認為自己的這種能力必須依靠某種權力體現出來。
在競選班長失敗後,郭美的成績經曆了一段超發揮時期。那段時間,她簡直就像個小神童,無論是課上提問,還是課下作業,抑或是考試,她都表現得特別好。
我當然也沒少表揚她,但她發現我沒有改選班長的意思後,就變得非常沮喪,學習也出現了偷懶的現象。有一次考試,甚至一下子降了二三十名。
這讓我非常詫異,於是找她來談話,我發現她對於自己的這個成績也非常驚恐。我害怕她患上恐懼症,就沒敢給她過大的壓力。但之後一段時間,她還是表現得非常糟糕。
後來,我知道了郭美的症結所在,就對症下藥,讓她擔任了副班長,還跟她做了很長時間的思想工作,她才重新恢複了自信。
當孩子把優等生作為一種交換物,或者當成一種負擔時,那麼他的學習就會處於一種波動的狀態。如果你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糾正他的這種心理。
蒙老師心語
這裏所說的“優等生”心理,其實應該是一種自信的心理,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願意做到最好。但這種心理不要和榮譽、攀比,甚至權力等外物摻雜在一起,否則,就會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態度,還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心理壓力,限製孩子學習潛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