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父母有這樣的經驗,越是不願意讓孩子學的東西,他越想學,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偷著學,結果學得非常好。其實,隻要不是不良嗜好,就應該允許,以維持孩子的學習激情。
我初中的化學老師叫詹瑞良,那時候以脾氣不好出名,經常和學生“拌嘴”。當然,這個拌嘴是帶引號的,因為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吵架術”。
我還記得在學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時,有人問,天上下雨是物理現象還是化學現象,大多數人都回答說是物理現象,但化學老師反駁說:“是化學現象。”
本來有幾個也說是化學現象的同學,一聽化學老師說是化學現象,馬上就改變了主意,說是物理現象。因為根據經驗,化學老師大多站在錯誤的一方。
這下可好,詹老師孤軍作戰,和我們打起擂來,他讓我們列舉物理現象,這很簡單:下雨的時候有打雷,有閃電,光速比聲速快,這是物理現象;彩虹,也是物理現象......
老師聽了頻頻點頭,他同意下雨的時候有很多物理現象,但仍然堅持下雨的時候也有很多化學現象。我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No,no,no......老師騙人。”
“我可是有根據的哦,你們想想,下雨的時候空氣的味道會不會有變化?”
“好像有哎......”有的同學要倒戈。
“實際上,下雨的時候,氧氣會和氮氣發生化學變化。”
......
蘇格拉底非常願意做學生的產婆,他經常通過和學生進行激烈的爭辯,不斷激勵學生思考,誘導學生去發現新的問題。如果父母也能這樣做,那麼孩子就不會不愛學習了。
蒙老師心語
“做知識的產婆”這個概念是蘇格拉底發明的,他為它起名為“助產術”,他還稱它為“理智助產術”以及“精神助產術”。蘇格拉底不喜歡直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更喜歡讓學生自發思考、學習。他認為,無論是自然科學的學習,還是孩子的心理和大腦發育,都離不開激勵。父母如果能更好地激勵孩子,那麼孩子就能學會自主學習。
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孩子像個破壞王,他走到哪裏,哪裏就要受到傷害。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孩子的任何破壞都是在探索,父母應該給孩子探索的自由。
對孩子來說,尤其是男孩子,沒有破壞,就沒有建立,破壞從來不是目的,它隻是建立的手段。所以,父母千萬不要顛倒著看孩子的破壞行為。
別看小語是女孩子,她可是我們家的破壞大王。當然,她破壞的東西,不是那些可以研究機械原理的鍾表式破壞,而是可供研究服裝設計的衣物破壞。
小語在六七歲的時候,就已經肆無忌憚地對我的衣櫃大舉進攻了。開始,我並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我穿著一件後背掛著小熊掛件的衣服出現在辦公室裏。
我的同事大聲喊道:“哇,李姐,你好有童心哦。”
我當時莫名其妙,然後我的同事拍了拍我後背的小熊說:“乖,你來學校後,要安靜地和其他同學一起好好學習哦。”
我伸手到背後,亂抓了半天,才感覺到了這個小東西。我連忙跑到衛生間,把外套脫下來,發現小熊居然已經被縫到了衣服上,我當時那個氣啊。
晚上回家的時候,我質問小語:“你為什麼要在媽媽的衣服後背上縫上一個小熊啊?你是想說啥嗎?”
小語吃吃笑著,說:“媽媽,那個小熊你喜歡嗎?那可是我最喜歡的東西了。”
“我問你,為啥要偷著給我縫上?”我提高了聲音。
“好看啊,你的衣服都太單調了,我給你裝飾一下。”
“那你也不能讓我背著小熊啊?”
“沒有,我把它縫在了胸前這裏。”小語說著,在胸口比劃著。
“哎呀,你就別罵孩子了,孩子也是一番好意,我看小語在服裝設計方麵很有天分。”陶京馬上說。
“是啊,小語就喜歡搗鼓針線,上次還幫你縫了個收納包,不是挺好嗎?”奶奶幫腔。
我哭笑不得,隻好說:“那你下次要做什麼的時候,能不能先跟我商量一下?”
小語點頭,又抿著嘴笑了。
如果孩子是出於好意,或者是好奇心,那麼即使做錯了,父母也不要一味地責備孩子,可以跟孩子商量一個不給你的生活和工作帶來災難的“破壞”方法。
我上小學的時候,一到夏天,學校就會設兩個半小時的午休時間。大人們都睡了後,我們這些小孩子就會偷偷溜出來,找一個秘密基地開始玩。
二愣家的場院就是我們的一個秘密基地。這個地方離院子遠,我們大聲吵嚷,大人們也聽不見,而且有一個窩鋪,可以藏一些玩具。
那年夏天,我堂哥和幾個男孩子要做一輛小汽車,就向所有來場院玩的孩子征集零件,有的孩子拿來了木頭,有的孩子拿來了工具,有的孩子拿來了鐵釘......
我們女孩子也不甘示弱,就把自己的畫筆——那時候很少的——拿出來,準備最後為汽車上色。
實際上,沒有人知道汽車怎麼做,村裏沒有人家裏有汽車,摩托車倒是不少。於是有人提議做摩托車。
但即使是摩托車,也沒有人會做,什麼發動機,什麼油箱,什麼離合器,這些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就是一個詞彙,甚至有人還不知道這些詞彙。
這倒不影響夥伴們的造車情緒。
造車的過程,像模像樣。堂哥畫了一張草圖,然後就開始分工:有的人打造軲轆,有的人砍削車把,有的人負責做後車架。
我們這樣折騰了一個月,卻猛然發現,那兩個軲轆特別沉,一個人是推不動的。而且,前後兩個軲轆怎麼也連不成一條直線。
禍不單行,我們正研究怎麼繼續做下去時,二愣的爸爸發現了我們的行動。當他看到自己窩鋪裏麵居然有那麼多工具、木頭和鐵器時,嚇了一跳。他明白後,馬上製止了我們的活動。
我們一無所成,有意思的是,二愣的爸爸為那輛未完成的汽車找了個買主,是縣城裏一個繪畫館的,我們幾個小夥伴每人分得了一筆錢。那大概是我們第一次賺錢。
就某種意義來說,農村的孩子比城裏的孩子幸福,雖然農村的資源匱乏,但是孩子們的玩具卻是沒有限製的,而且孩子們的合作關係也非常簡單、淳樸。城裏的父母,你們怎麼想?
小鬆三四歲的時候,很喜歡在小區的花園裏找螞蟻玩。螞蟻太小了,小鬆很想把它捏起來,但是經常失敗,不是螞蟻順著指縫跑了,就是小鬆把螞蟻捏死了。
奶奶告訴他:不要傷害螞蟻。小鬆並不懂,見到螞蟻,還是要碰一碰。
有一次,小鬆看到冬青樹上停著一隻蜜蜂,馬上就伸手過去,準備捏捏它。奶奶見狀,嚇得大喊:“別動它!”但已經晚了,小鬆的手已經被蜜蜂蜇了。
小鬆受到驚嚇,又感覺疼痛,馬上大哭起來。奶奶連忙把小鬆手上的蜂針拔出來,然後把他抱回去給他處理手。
陶京回家後,小鬆很委屈地對他說:“爸爸,蜜蜂很壞,它今天殺我了。”
奶奶連忙告訴了陶京事情經過,陶京笑了,說:“蜜蜂其實很可憐,它蜇完人之後就要死了。所以,它如果不是受到威脅,是不會蜇人的。”
你可能認為小鬆那麼小,根本就不懂,其實不然。小鬆長大以後,一點也不怕蜜蜂,甚至經常跟別人說:“你別惹蜜蜂,不然它就沒命了。”
當孩子在破壞的過程中受到傷害時,父母就要及時補救,給孩子講原理,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同時,也排除孩子的心理陰影。
蒙老師心語
孩子們都是破壞著長大的,這樣說,有點誇張,但實際上,每個孩子,即使是最文靜的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有一些破壞性的行為。隻是,破壞不是孩子的本意,他隻是想要知道更深層的原理,或者發揮自我創造能力。總之,父母要保護孩子探索的欲望。
不要賦予成績太多含義
成績隻是一個階段性的符號,代表著孩子學習某種項目的狀態。如果父母過於看重成績,賦予成績很重要的人生意義,那麼它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成績是學習的結果,好的結果固然可以激勵孩子,但是如果把成績作為孩子學習的唯一目標,那麼孩子就不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了。
我小學同學張燕青是班裏的最後一名,自然是老師的重點管教對象。那時候我們很少開家長會,但張燕青的爸爸卻經常得到學校來,因為張燕青經常改成績。
張燕青改成績的本事很高,開始,他是學習老師的筆體,簡單改數字,他爸那時候隻是看成績單,其他根本不管。但後來,這招不行了,張燕青又學著複印成績單。
其實我現在想來,張燕青非常聰明,尤其是他寫的作文,奇思妙想,就是很多兒童文學作家也不一定有他那樣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但張燕青的語文成績卻並不理想,因為他不喜歡寫字,字跡潦草,而且拚讀經常出錯,筆畫筆順也是錯誤百出。這埋沒了他的才華。
我記得張燕青的爸爸想盡了辦法,讓老師給他加作業,給他找學習對子,我就是他的學習對子之一,所以對他記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