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幹什麼?”
“他在找自己,在社會感情中找自己。我必須讓他知道合作是一種正確的方式。”
“我不太懂。”
“你想,他心裏希望被關注,那我就在他做得好的方麵關注他,他就會得出結論:哦,隻有做得好,人們才會關注我。這樣,他就會下決心去改變自己。”
“哦,明白了,你是說,如果他做壞事的時候,你過於關注他,那麼他就會把做壞事的能力發揚光大,對不?”
“我想是這樣的。”
孩子最初對環境和社會的認識非常重要,在這個過程中,他必須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真正的價值。父母必須采取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有一個女孩子,叫星星,這個名字是她的爸爸起的,爸爸的意思是孩子是最美麗的,是上天對自己的饋贈。
但星星跟爸爸之間的關係並不好,自六歲之後,她就沒有叫過“爸爸”。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她的爸爸雖然傷心,但還是一如既往地愛著她。
星星上高中的時候,有個男生喜歡上了她,還給她寫了情書。星星其實也很喜歡那個男生,但是她做了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那就是把那個男生的情書貼在了教學樓前。當然,星星做了處理,她塗掉了自己的名字,卻把那個男生的名字畫了著重號,還是用特殊顏色的筆。
那個男生受到了學校的處分,偏偏他性格內向,覺得非常丟人,就退學了。
這之後,星星性情大變,她每天都找茬兒和人吵架,在家裏更是沒來由地和爸爸對著幹。有一次,甚至把一隻碗扔到了爸爸的額頭上,鮮血一下子就流了下來。
爸爸覺得星星心理有問題,於是就給她請了心理醫生。醫生和星星溝通了很久,才發現她之所以不喜歡爸爸,是因為有人曾經告訴她,爸爸曾經打傷過一個小孩。
星星的爸爸聽說這件事後,覺得莫名其妙,他根本就沒有做過這樣的事。再說,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寶,動了誰家的孩子,誰能原諒他?
星星聽到這個理論後,恍然大悟,明白自己是受了一個不懷好意的孩子的騙。她跟爸爸坦白了她在學校裏的事情。
爸爸陪著星星去找了那個給星星寫情書的男生,請他回來上課。這之後,星星變得特別快樂,學習成績居然也出現了突破性進展。
社會情感是孩子心靈發育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如果孩子對自己親密的人產生誤解,甚至仇恨,那麼他會把這種誤解和仇恨延伸出去。他會不斷做錯事,而不能專心發展自我。
這個孩子叫“小醜”,小醜這個名字是他給自己起的。他在每個練習本上都寫上了“小醜”,讓我覺得很納悶。
我問他:“你喜歡小醜嗎?”
他搖搖頭。
“那小醜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呢?”
“個子小,做事笨拙,經常惹人發笑。”
我發現這個孩子是把自己和小醜的情境聯係起來了,就問:“誰嘲笑你了?”
“哥哥姐姐。”
“他們怎麼嘲笑你的?”
“我拿不好碗,穿錯衣服,他們就會笑話我。”
“他們像你這麼小的時候,也會犯同樣的錯誤。所以,你不用怕。”
“哦。”
後來,這個孩子就把“小醜”兩個字從本子上抹掉了。
排行對於孩子會有一定的影響。老大一般會比較受寵,而老幺有時則可能會被忽視,甚至成為欺負的對象。排行不同,心理幹預也應不同。
蒙老師心語
孩子從童年就開始探索一種心理成長和適應模式,這種模式的確立會根據環境和自己所受到的待遇而定。一旦孩子受到某種打擊,或者他自認為是打擊,那麼他的心理成長模式就會出現偏差,行為也會變得極端。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並找到變化的真正原因。
不要過於苛刻地要求孩子
苛刻本身就過了,再加上“過於”,那麼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不是對規則的重點描述,而是對自身的極大約束。麵對約束,孩子要麼變得懦弱,要麼就會起而反抗。
我們一直強調,孩子有他自身的內力,父母所做的教育,隻不過是喚醒孩子的內力,而不是利用父母的權威和能力,讓孩子按照自己的願望成長。
小語很喜歡“小甜甜”布萊尼的歌,但是每次聽完歌曲之後,就會變得特別糾結,總會問我:“為什麼唱出這樣好聽的歌的人,是那樣的人呢?我接受不了,接受不了。”
那時候,“小甜甜”正爆出各種醜聞。從報道上來看,她做的所有事情都顯得特別沒有腦子,難怪小語無法理解她。
我對小語說:“她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她的智慧和應對能力停在某個年齡段了。”
“啥意思?”小語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解讀,自然不懂。
“因為‘小甜甜’從小就一直受媽媽的約束,為了成名,她必須跟著媽媽做很多不願意做的事情。在媽媽強大的壓力下,她沒有能力反抗,隻能順從。”
“你是說,她形成了依賴心理,就是成年後,也希望有個人約束她,沒有人約束,她就不知道規則,不知道怎麼處理事情才對,是嗎?”
“對啊,就是這樣的道理。”
“那我今天不做作業,你不能管我啊,否則,我會停在今年這個年齡段,長不大。”小語笑著威脅我。
“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哦,你不做也沒有關係,隻要你不擔心拖班級的後腿,不擔心成績下降就行。我絕對不管。”
“哼,我就知道你會這麼說,你比‘小甜甜’的媽媽狠多了,你從來不要求我做啥,但是總是說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讓我想偷懶都沒機會。”
“這證明你已經長大了,知道為自己負責了,這有什麼不好啊?”
“我也想撒撒嬌、耍耍賴嘛。過早成熟有什麼好的?”
“好吧,允許你今晚晚睡,允許你今晚看電視,允許你明天晚起,允許你——”
“得了吧,你這些允許是要毀了我啊。”
同樣的規則,如果父母作為約束人,那麼孩子就會反抗,即使知道父母是對的。但如果這個規則的約束人是孩子自己,那麼即使父母放縱孩子,孩子也不會放縱自己。
葳蕤是我初中時的一個同學,她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給自己起了這個名字,還有就是幾乎永遠不洗的一件上衣。
那件上衣是墨藍色的,樣式很漂亮,領口是犬牙狀的,前身左側也有一個漂亮的圖案,這是她媽媽親手做的。
葳蕤並不是不講衛生的人,家境也很不錯。但是那個夏天,有好長時間,她的這件上衣都沒有洗過,到最後,她的後背因為經常出汗,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汗漬。
有個同學終於忍不住了,就問葳蕤:“你就這一件衣服嗎?為什麼不洗衣服呢?”
葳蕤仿佛如夢方醒,之後,她就再也沒穿那件衣服。
我們當時都認為葳蕤可能是借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敬意。但長大後,葳蕤卻告訴我們說,她其實是在用這種方式向媽媽反抗。
我們問她反抗什麼,她說不知道,當時就覺得特別軟弱無力,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看著別人都活得興致勃勃的,她就覺得很悲哀。
她之所以說出這種心理,是想讓我們幾個學習心理學的同學幫她解讀一下,她說自己也不明白當時為什麼會那麼做,她覺得很丟人。
我們跟葳蕤聊了很久,從她的家庭到她的媽媽,又到她青春期的初戀。最後我們發現,她的媽媽雖然對她很苛刻,卻也十分溺愛她,隻要學習好,就滿足她的一切願望。
如果孩子兒時不但受到苛刻的教育,而且還會被溺愛,那麼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就會變得懦弱無助,既想反抗,又不知道該如何反抗。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心理疾病患者,他總是認為自己身邊有鬼,而一旦“鬼”出現的時候,他就會頭疼,發燒,骨頭也變得很脆弱。
很多心理醫生試圖通過讓他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鬼來改變狀況,可是他接受的心理谘詢越多,他的症狀就越明顯,後來,他幹脆拒絕治療,等待“鬼”的判決。
也就是這個時候,他偶然之間遇到了我大學時的心理學老師,我的老師不是以谘詢師的身份出現的,而是以宗教信仰同盟的身份出現的。我的老師當時正在研究佛教。
這個人馬上對我的老師產生了興趣,和我的老師聊起來。他跟我的老師說:“我奶奶是個企業家,她想讓我繼承家產,所以生前一直嚴格要求我,死後也不忘了來教訓我。”
“所以,其實不是你奶奶纏著你,而是你纏著你奶奶,你總是希望你奶奶能重新幫助你,但她已經死了,所以你就借由鬼魂說話。你這樣,你奶奶都不能超生了。”
話是開心鎖,後來這個人在我的老師的幫助下,做了幾次心理治療,病症便慢慢消失了。
如果父母或者親人給予孩子過重的期望,並苛刻要求孩子做到某種程度,那麼就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他會反抗,甚至用殘害自己的方法,讓自己無法完成長輩的期望。
蒙老師心語
過於苛刻地要求孩子,就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是在剝奪孩子自我發掘的權利,也是在摧毀孩子自我構建的能力。過於苛刻,還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讓孩子隨時想要爆發,一旦無法爆發,就會自我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