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別用點滴行為拚湊孩子(1 / 3)

沒有完美無瑕的孩子,也沒有一無是處的孩子。評價一個孩子,不能光看孩子幾個重要的地方:學習成績啦,興趣愛好啦,而要從細枝末節的地方觀察孩子的語言和行為,發現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態。如果用隻言片語來為孩子定義,那麼我們就會誤讀他的心理,進而對他進行錯誤的教育,讓他受傷。

不要片麵看待和判斷孩子

父母不能全天候守著孩子,無法全麵掌握孩子的動態,自然會誤讀孩子。其實這是正常的,隻是有些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

孩子是本體,在父母眼裏的孩子,隻是一個映像而已,如果父母不能拓寬思路,全麵接受關於孩子的信息,那麼父母就可能會對孩子產生錯誤的判斷。

我爸爸曾經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村裏有個孩子,小名叫申申,是一個特別乖巧聽話的孩子,不像別的男孩子那樣到處惹是生非。

申申的媽媽認為這是孩子的優點,別人提起孩子時,也總是笑著說:“他可懂事了,從來就沒讓我操過心。”

有一天,幾個婦人坐在樹蔭下聊天,其中一個人說起村裏有孩子去附近偷瓜的事情,申申的媽媽說:“我的孩子肯定不會做那樣的事。”

另一個婦人馬上說:“你可別這麼說,我聽種瓜的陳英說,上次他抓了一個偷瓜的小孩,就是你家的孩子。”

“不可能吧,他怎麼會做出這種事情來?你看我回家不揍死他。”申申的媽媽恨恨地說。

“嗨,那麼點的小孩,難免淘氣,又不是什麼大錯。人家陳英抓住他後,啥也沒說,還給他找了個瓜吃。再說了,申申是個男孩子,他要是不淘氣,太呆了,反而不好。”一個婦人勸道。

可申申的媽媽就是覺得難以接受。回家後,她狠狠地打了申申,理由有二:第一,偷瓜;第二,沒有跟自己坦白。

據說,申申顯得非常慚愧,一直認錯。

我爸爸一直認為,申申媽媽這麼做錯了,他說:“申申長大了,不是偽君子,就是呆瓜。”

如果在父母的眼裏,孩子隻能有正麵形象,而不允許孩子出現一點錯誤,那麼孩子就會感到壓力很大,要麼,他會刻板地去維護自己的正麵形象,要麼會變成一個撒謊者。

我上小學的時候性格很木,膽子也特別小,不太擅長和別人交流,尤其是大人。

但是我卻和我的幾個實習老師關係特別好,在她們麵前,我什麼話都敢說,甚至曾大言不慚地說:“我將來是要做作家的。”

我之所以用“大言不慚”這個詞,是因為我的家人一直教育我,為人要謙虛。這話要是被我爸聽見了,或許他會沒什麼反應,但要被我三姑聽見了,肯定會嘲笑我。她會說:“你知道作家是幹什麼的嗎?”

但不巧的是,我三姑的婆家侄子恰恰是我的一個實習老師的男朋友。在我們學校實習後的第二年,那個老師就落戶到了三姑所在的縣城,並和三姑的婆家侄子結了婚。

我三姑是一個嘴閑不住的人,三套兩套,就把我說的那些話,從我的實習老師嘴裏套出來了。據她自己說:“我那個樂哎,我家這個小妞,居然有這麼大的口氣啊。”

當然,三姑最大的樂趣,就是把我的狂言亂語轉述給我的爸爸,而且,還得是我在場的時候。三姑向來對此把握得很好。

乍聽到這些話從三姑嘴裏說出來的時候,我臉一下子就漲紅了。我結結巴巴地說:“沒有,沒有,我沒說。”

爸爸沒有說話,他隻是歪著頭看著我,我看到他麵無表情,心裏更加慚愧、難過。

好半天,爸爸才說:“這真是你說的?哦,也不錯嘛。”

“什麼?也不錯?你就慣著孩子吧。”三姑不甘心。

“我怎麼是慣著她呢?她有這個誌向不是很好嗎?”

“那倒是,可是你不覺得她太狂了嗎?咱家人可沒這麼狂的。”

“你忘了,你像她這麼大的時候,還天天要去做演員呢。我也很支持你啊。”

如果父母的教育過於嚴苛、死板,或者父母與子女的溝通較少,那麼孩子在父母那裏就會顯得很死板。其實,孩子天性活潑,這種天性會在舒適的環境中展現出來,並成為成長的助力。

小語四年級的時候,在班級裏開了一家公司,公司的名字叫泡泡妙妙,她說,這個意思是雖然是泡泡,但也很奇妙。

那個時候,陶京正準備辭職,開一家體育用品店,但他一直擔心自己經驗不足,做不好。有一段時間,他甚至一直喃喃自語:“我不是那塊料啊。”

我和婆婆一個勁兒鼓勵他,我們都相信他能做到,但他還是不敢冒險,前思後想,一直準備,期望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小語的這個泡泡妙妙公司恰在此時開張營業,讓陶京非常驚訝,對他也頗有一種教育意味。陶京問小語:“你開這個公司有什麼目的啊?”

“沒啥目的啊?我就是覺得好玩,我想要記錄我和同學們的一些點子,雖然現在這些點子對我們沒什麼用處,但長大以後肯定能用得上。”

“你又沒經營過公司,你覺得你能經營得了嗎?”

“我不去嚐試,我怎麼知道我經營得了經營不了?”

“一旦失敗了,你會不會覺得很失望?”

“不會啊,失敗也是一種財富。”

陶京說,這些冠冕堂皇的話也許小語隻是會說,並不知道其深層的意義,但對他的鼓勵卻很大。

不要小看孩子,任何一個孩子,都可能會在工作上、學習上、生活上幫助父母,這就需要父母有一雙發現的眼睛,願意去觀察孩子的長處。

蒙老師心語

孩子是一個變量,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他也會產生變化,父母不能在一個點上看孩子,也不能在一個麵上看孩子。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判斷和孩子對自己的判斷產生衝突,那麼父母就要反省,看看是否有遺漏的信息,及時補充,完善孩子的形象特征。

教訓孩子時要就事論事

一些喜歡嘮叨的父母,或者喜歡秋後算賬的父母,在教訓孩子的時候,總是會列出無數條孩子的錯誤和缺點,企圖讓孩子深刻認識自己。這麼做,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前年,孩子偷了姥姥一塊布,現在,一直是姥姥身邊的生活助手,那麼你會一直盯著那塊布看嗎?不會吧。道理你懂,但你不一定能做到。

我認識一個媽媽,她是一個典型的嘮叨母親。我記得有一次她在嘮叨自己的兒子時,小語恰好全部聽到了,回家後她跟我說:“她的前世是蒼蠅嗎?”

我其實也因為嘮叨被小語批評過,自然氣不過,說:“你們這些孩子,一點也不體諒做媽媽的那顆心。”

“瞧瞧,‘你們’,這一竿子,又打死多少人啊?我不體諒你嗎?我幫你做家務,在學習上也沒有特別讓你操過心,我也孝順你們,孝順奶奶、姥爺。你還想讓我怎麼樣?”

“嘮叨說起來難聽,可是連孔子和孟子都在嘮叨啊,在古代那不叫嘮叨,那叫諄諄教導。”我強詞奪理,自己都覺得說這話心虛。

“行了吧,媽,我知道。其實,有些道理我懂,你隻需要說一遍就夠了。你說多了,我就煩了。”

“我沒有重複說話吧?我有一直說‘小語,你上次橡皮丟了,上次橡皮丟了,上次橡皮丟了’嗎?像卡帶一樣?”

“哈哈,你沒有這樣說,可你就和那個媽媽一樣,會說‘5月1日,你丟了一塊橡皮;4月29日,你丟了一個紅領巾;4月28日,你丟了一支鉛筆’。反正有的沒的,說一大堆,讓我感覺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那也是證據確鑿啊。”

“是啊,可是你知不知道,我每次丟東西其實已經很懊惱了,你還要向我重複一大堆我以前的過錯,甚至說著說著,還會說到我有一天偷懶,沒有背誦英文;有一天和同學吵架,把墨水灑到了自己書上。”

“這線頭好多啊,得倒一會兒吧。”我自我解嘲道。

“是啊,這要是線頭,肯定得倒一會兒,可是你說我,都不用斷句,一氣嗬成。”

聽著小語如此控訴我,我也不禁汗顏。

父母通常對孩子犯錯誤的事記得很清楚,這其實是出於正向之心,希望隨時修正孩子。但如果我們每次教訓孩子,都把孩子的所有錯誤翻出來說一遍,那麼孩子將什麼也認識不到。

我小學時,班主任老師家中有事,教導主任代替他帶我們班一個星期,這個星期,我們班過得特別壓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罪大惡極。

原來,教導主任特別擅長做思想工作,每天早晨,我們剛一見麵,他就開始一通批評:

“小A,你每天這麼邋遢,怎麼能做好事呢?我原來有個學生,天天頭不梳臉不洗就來上學,後來因為不講衛生生病死了。你難道不想好好活著嗎?”

“小B,你不能坐得端端正正的嗎?我原來有個學生,學習特別好,但就因為姿勢不端正,很早就近視了。結果高考的時候,他分數過了,卻被他中意的大學給淘汰了,就因為他近視。這很嚴重,知道不?”

“小C,上課都這麼半天了,你還在那裏說話,你這樣不遵守紀律,將來能有出息?”

“小D,我聽你們老師說,你是你們班最麻煩的一個學生,我可告訴你,我不像你們班主任那樣好說話,你要是這幾天表現不好,我就‘大刑伺候’。”

他上課的時候,也是夾心飯——課堂知識伴隨著批評式思想教育:

“你看看你,這濃眉大眼的,一副貴氣相,怎麼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上來呢?”

“你是一個女孩子,我那難聽的話就不說了,相信你知道我要說啥吧?”

我們班主任回來後,他的一個感覺就是,班裏的孩子一下子沉悶了不少。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使用一些譏諷的語言,詆毀孩子的人格,或者放大孩子的錯誤,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變得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