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別用點滴行為拚湊孩子(2 / 3)

我有個同學曾經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兒子學習成績倒數,但他卻一點羞恥感都沒有呢?”

我是這樣回答他的:“你在想什麼呢?為什麼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有羞恥感?”

“沒有羞恥感,他就沒有動力啊!臉皮厚了,也就沒有上進心了。”

“你說得沒錯,孩子是應該有一些羞恥感,這樣會幫助孩子規避一些錯誤,或者是消極的東西。”

“所以,我要把他的成績單貼在牆上,寫上‘倒數第一名’。”我的同學信誓旦旦。

“聽我的,千萬別這麼做,這樣的確會讓他產生羞恥感,但是如果你找不到孩子成績下滑的原因,並幫助他改正,你給他營造的這種羞恥感隻會起副作用。因為他會有一種無力感,而羞恥感加上無力感,會讓他變得自卑,最後自暴自棄。”

當孩子在某些方麵差強人意時,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尋找原因、進行修正、完善,而不是通過刺激孩子的羞恥感,來使孩子獲得上進心。

蒙老師心語

任何孩子都有缺陷,任何孩子都會犯錯,在看待孩子的錯誤時,父母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引申發揮,嘮嘮叨叨,對孩子進行過度批評,或者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深度挖掘,刺激他的羞恥感。這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讓他無法全麵看待自己,無法找到修正自己的力量。

與孩子誠實坦率地交談

和孩子交流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很多父母沒有弄清這個問題,他們認為交流就是為了摸準孩子的脈,然後對症下藥,進行教育。其實交流可以為教育,但更應該為交心。

為什麼孩子稍大一點,心裏話就很少說給父母聽了呢?其實,孩子也知道父母很疼他,為了他願意付出一切,但因為父母長期扮演的角色是權威的教育者,他自然有一種“伴君如伴虎”的感覺,不能和父母完全交心。

小語剛迷上搖滾樂的時候,我是極力反對的,我那時候比較狹隘,總覺得搖滾樂是一種不安定的音樂,也有一點點頹廢的感覺,不適合孩子聽。

我用了一個母親的權威,不允許小語買搖滾樂光盤,不許她聽搖滾樂,不許她參加有關搖滾樂的活動。

正處於癡迷狀態的小語哪裏肯聽我的話,和我產生了激烈的摩擦。為了讓自己的音樂“事業”(小語語)不受我的阻礙,她發動了我的堂哥、陶京、一些學校老師的力量,來說服我。

我不是死腦筋,慢慢也就接受了搖滾樂,但是對於小語搖頭晃腦唱歌的樣子,還是很反感。盡管我沒有說,但我皺起的眉頭已經告訴了小語,我不喜歡搖滾。

有一天,我們吃飯的時候,小語問:“你是春天裏的花朵,長在了秋天裏,為什麼沒有人告訴你?這個迷失的季節。”

陶京馬上回答:“別生氣,也別著急,我剛剛見到你。你是冬天裏的花朵,長在我的心裏。”

我迷惑地看著這爺兒倆,問道:“你們在說什麼?”

“沒說什麼。”小語不理我。

我隻好裝作沒有聽見,繼續吃飯。

過了一會兒,小語忽然又對陶京說:“你的視野開闊,而我的窄。你別接。”

陶京笑了,沒有說話。我更加迷惑了,又問:“你們到底在幹什麼?”

“跟你說了你也不懂,咱們就沒共同語言。”小語故意氣我。說完之後,她就把飯碗撂下,走了。

我問陶京怎麼回事,陶京說:“沒事,就是搖滾樂歌詞,她想唱了,可又不敢唱。你呀,別那麼逼她了。你忘了咱們那時候有首歌,‘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聲哼哼還得東張西望’?咱們經曆了這些逼迫,就別逼孩子了。”

孩子很敏感,一旦發現你對他喜歡的事情不感冒,甚至有抵觸情緒,那麼即使你向他表明你可以接受,他也還是不敢和你暢談。

我有個學生,叫裴星雲,上高中的時候喜歡上一個男孩子,她的媽媽不知道怎麼察覺出了她的這一思想動態,就每天給她敲邊鼓,讓她非常煩惱。

裴星雲就給我寫信說:“老師,我知道這不好,可是我控製不了自己。我媽媽現在好像知道了,她天天說一些話,讓我特別受不了。”

我和裴星雲的媽媽關係很不錯,雖然裴星雲離開我所在的學校後,我們的交流少了,但我覺得我還能和她說上話。

因此,我給裴星雲的媽媽打了電話。我兜兜轉轉地說了很多,並以小語為例,說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要多和她交流,而不是多給她限製。

我早就該想到,這番話隻會讓裴星雲的媽媽疑心更重,但當時我急於幫助裴星雲,希望她媽媽能多和她溝通。

果然,不久我就接到了裴星雲的電話,她帶著哭腔埋怨我:“老師啊,您這是幫倒忙啊。我媽說了,你們以前的老師都說,母女倆要多溝通才好。她現在每天都逼著我跟她說話。我不說,她就說:‘難道我養了你這麼多年,讓你陪我說話都不行嗎?’真煩啊。”

我一聽,後悔不迭,不過既然問題已經出現了,我就不能逃避。我直接找到了裴星雲的媽媽,跟她攤牌說:“孩子現在進入青春期,會有很多迷惑,她希望幫她解決的,是她的媽媽。但是你強逼著孩子說,孩子肯定不會說的。因為她知道,不管她說啥,等著她的都是一通教訓,既然如此,她為什麼還要說呢?”

我開誠布公地說了我和小語之間的溝通,裴星雲的媽媽慢慢理解了我的意思。

孩子小時,啥都願意跟父母說,隻是父母習慣於教育孩子,無論跟孩子說什麼,都難免帶著教育口吻。結果孩子產生厭倦,就不再和父母溝通了。最後,越是敏感的事,他就越不說。

有一次,奶奶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語和一個男孩子在一起,她很擔心,就加快了腳步,但還是沒有追上小語。

一進家門,奶奶就過去揪住小語的衣服,氣喘籲籲地問道:“你說,剛才和你說話的男孩子是誰?”

奶奶向來疼愛小語、小鬆,甚至沒有對他們說過重話,因此,她的這一舉動震驚了所有人,小語更是詫異不已。她把自己的衣服從奶奶手裏拽出來,說:“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我剛才明明看見你和一個男孩子在一起,你當我沒看見?”

“我又沒說不是,他是我們班同學。難道我和男生一起走也不行啊?看你這樣子,我好像犯了滔天大罪似的。”

“就是。你這麼大一個女孩子,得和男生保持距離。”

“奶奶您這是封建老思想,是傳播封建思想的毒瘤。”小語說重了。

“你說我是毒瘤?你說我是毒瘤?我是毒瘤,給你們生養了這麼優秀的父親,我是毒瘤,把你們健健康康地帶這麼大?”

說著說著,奶奶就哭了起來。我連忙過去勸解,作勢打了小語一下。小語吐了下舌頭走開了,她悄悄地說:“以後啥也不敢跟奶奶說了。”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我們的思想跟不上,那就得補上。如果我們補不上,隻是一味用老思想,或是走感情戲,那麼就會和孩子產生隔膜,孩子再不會向我們表達任何想法了。

蒙老師心語

不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就不能全麵掌握孩子的情況。這個道理很多父母都懂,所以為了全麵掌握孩子的情況,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強行去撬孩子的嘴,結果傷了孩子的感情,孩子就更不願意和父母進行溝通,也更不願意在父母麵前表現完整的自己了。

引導孩子正確理解事物

生活是由點滴組成的,孩子也在點滴的生活中得到啟示,慢慢領悟或對或錯的生活哲學。一旦發現孩子的理解是錯的,就要糾正孩子,這樣,他才能形成正向的人格。

雖然我們說不要用點滴拚湊孩子,但是孩子的點滴,我們都不能放過。劉備曾經說過: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那年暑假,小語一個人在我的一個堂弟家度過。暑假雖然不是農忙季節,但是地裏也有很多活兒。雖然堂弟一家不想讓小語受苦,但小語不願意一個人待在家裏,因此,她也體會了一些農活的艱辛。

回來後,我們問小語:“農村生活感覺如何?”

“好極了,寒假還去。”

看到小語如此喜歡農村,我心裏還很欣慰;再加上堂弟來電話,也大讚小語,說她懂事,還幫他們做了一些農活,我心裏更高興。我認為這個孩子能吃得了苦,也就能成得了事。

但是有一天,我和小語正在做一個遊戲(我忘了是做什麼遊戲了)時,她忽然大叫道:“我討厭農村,我討厭農活!”

我大吃一驚,這才發現農村生活的苦讓小語極為反感。我當時就很氣憤,可是小語看到我的臉色,馬上說:“行了,我錯了。”

我又是一愣,問道:“為什麼說你錯了?”

“你以前不是教訓過我,說我不要忘了本,你就是農村來的,還說小孩子就要吃點苦頭,以後才能更懂生活?”

“哦,我不是想說這個。”

“那你想說啥?”

“我是想說,你覺得農村苦,這也正常啊,為啥你回來還說很好,寒假還要去呢?”

“還不是怕你說我啊!”

“哦,你要是不說這話,我可能真會說你,不過我現在改變主意了。我接受你的這些感覺,也許你現在還無法體會我說的‘不吃苦不知甜’的道理。”

“我知道,我回家後吃的每頓飯都很香。”

“我是說,你不知道我現在為什麼羨慕田園生活。”

“你還羨慕田園生活啊?”

“對啊,最接近自然,人最自由。”

“人也最累,最笨,隻能麵朝黃土背朝天。”

“不,我有時候想,高科技帶給人的不是進步,而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