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別讓自己成為孩子的陰影(1 / 3)

你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什麼樣的父母,對於孩子才是好的呢?有很多人以為,成功的父母,就是好的父母。因為成功,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更舒適的環境;因為成功,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優質的成功經驗;因為成功,可以讓孩子有更廣闊的眼界,更高的起點。但其實,如果成功的父母,沒有伴隨成功的教育,那麼父母的光明,反而會成為孩子的陰影。

別拿自己的成功做孩子的標尺

父母和孩子,既可以相容,也會相斥。當父母過於關注自己的成功,拿自己的成功來做孩子的標尺時,孩子可能就會受到傷害。

古有“虎父無犬子”之諺,但也有“富不過三代”之言,這說明,盡管父母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會給孩子一個高起點,但如果教育不當,孩子反而會跌得更慘。

一天,我做完晚飯,讓小語和小鬆過來端飯端菜,小鬆馬上來一句:“我爸是陶京。”小語毫不示弱,說:“我爸也是陶京。”

奶奶不知道怎麼回事,驚訝地看著兩個孩子,說:“你們以前不知道爸爸的名字嗎?”

兩個孩子看著奶奶,哈哈大笑。

陶京聽出了這其中的味道,就跟奶奶解釋了那段時間發生的“李剛門”事件。

我恍然大悟,馬上對兩個孩子說:“你們自己的人生,扯上爸爸幹什麼?難道還覺得他插手你們的事少啊?”

小鬆笑著說:“幸虧我爸不是李剛,不然我肯定是個敗家子。”

“你爸是陶京,你要是不學好,你也是個敗家子。”奶奶說。

“哎,奶奶你不知道,就憑我爸,那教育水平,再加上我媽,那麼個教育大家,您說,我和小語能長成歪瓜裂棗嗎?”小鬆又開始了油嘴滑舌。

“Bingo!以前,我虛榮心還特強,特羨慕家有好父母的孩子,現在我覺得我特羨慕我自己。別看我的父母很普通,但卻給我提供了成長最好的土壤。”小語文縐縐地說。

我和陶京相視而笑,為能得到兩個孩子的擁戴而高興。

對孩子的虛榮來說,父母有權勢、有財富、有地位、有能力才好,這是孩子的驕傲。但是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父母有好的教育方法才好,這才能構建孩子真實的未來。

項懷英雖然不是農村人,但她總說自己是山裏飛出來的金鳳凰。她說,她的父親是園藝工人,每天隻能在小區裏幫人家照顧花草,而她的母親則是理貨員,還經常跳槽。

項懷英的父母都是臨時工,偶爾兩個人都沒有活幹了,一家人的口糧就成了問題。好在項懷英有個哥哥,早早就參加了工作,有固定的收入。但哥哥結婚之後,項懷英一家又過起了風雨飄搖的日子。

因此,項懷英工作後,不辭辛苦地撈金,即使後來釣了個金龜婿,她還是特別重視金錢,仇視貧窮。

項懷英不避諱自己的這種世俗心理,她說:“我就是勢利眼,我就是喜歡錢。但是因為我看中錢,我才能獲得這麼巨大的成功。我憑著個人的能力出過國,我憑著個人的能力創建了一個企業。所以,我並不覺得錢有什麼不好。”

話說得很有道理,說實話,我也很喜歡錢,也看重錢。可我總覺得這種太重利的思想總是危險的。

大概是母親這樣現實的思想教育,炯炯很小的時候,就很會精打細算。項懷英特喜歡更新家具,而炯炯就會幫媽媽聯係收廢品的,不管價格多少,隻要炯炯談下來,那麼賣舊家具的錢就歸了炯炯。

即便如此,也沒有什麼不好。但後來小鬆跟我說:“炯炯這家夥就是一個鐵算盤,不管幹啥,你就看他吧,腦子裏劈裏啪啦一通算,有利才做,一點人情味都沒有了。”

我問他怎麼了,他說:“有個孩子生病了,大家都捐款,炯炯也捐了,但是你知道他是怎麼捐的嗎?他找了一家報社,大肆宣傳,然後當眾之下,捐了一萬。”

家庭富有的孩子,要麼特別看重錢,要麼特別不看重錢。不管怎樣,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告訴孩子財富是什麼,那麼錢就會成為孩子擺脫不了的陰影。

我大學有個同學,叫甄美慧,是一個特別要強的女孩子,即使已經確認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她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嚐試,直到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

甄美慧特別喜歡交朋友,她對每個人都很好,但是對每個人的話又都不相信。別人告訴她的是簡單的真理,她也一定要經過自己驗證之後,才能相信。

我曾經問甄美慧:“你為什麼把自己弄得那麼緊張?不能放鬆一下嗎?”

她一下子沒能明白我的意思,我告訴她:“就比如,你現在想要學繪畫,還要畫到最好,每個人都不是完人,你何必這麼逼你自己呢?”

她想了半天,才歎了口氣,說:“哦,大概是我以前從來沒逼過自己吧,我不知道自己的深淺。”

這回,換我不明白了,她笑了,說:“我爸原來是我們那個地方的縣長,我從小聽到的就是讚譽聲。我一直以為,我是最優秀的,是最有能力的。可是,我十五歲那年,我爸被撤職了,家裏一下子變得特冷清,而我的耳邊經常充斥的就是對我的責罵和詆毀。”

過於優秀的父母,在世俗的社會中會給孩子帶來一個事事順利的環境,但這個環境的一切都是虛的,一旦父母的名利、地位消失,孩子得到的一切也會隨之消失。

蒙老師心語

蘇東坡曾經說過:高處不勝寒。這句話對家有優秀父母的孩子來說,可能意味更加深遠。父母的成功,有時候是孩子身後的七彩光環,但更多的時候,卻是孩子的陰影。如果父母不能放下身段,如果父母用自己的權力保護孩子,如果父母給孩子傳達過多的關於財富與成功的世俗思想,那麼孩子就會受到消極的影響,孩子的成長就會出現問題。

不要用自己的優秀約束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有古靈精怪的一麵,不信,你可以試試。當你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的時候,孩子不是認真地聽,而是懷疑地看著你,他更希望聽到你真實的想法。

越是成功的父母,對世界的理解就越有更多的條條框框,因為他們要維護自己的權威、地位和榮譽。但這些條條框框,通常都是孩子的陷阱。

陶京有個同學,是一個著名的教育家。以前,經常會在電視裏看到他,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曾經感動很多父母。

但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教育家的兒子卻幾乎是一個廢品。十五歲時,打架、喝酒、嗑藥、泡妞、賭博,五毒俱全。

因為這個兒子,這個教育家的事業一落千丈,盡管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合理,但人們就是不再願意相信。一個連自己的兒子都教育不好的人,又怎能談教育呢?

之後,這個人幾乎過起了隱居的生活,一心陪兒子過日子。

偶然一次,陶京在一個球場上碰見了父子倆。讓他驚訝的是,這對父子之間居然特別和睦,而他的兒子也不再是那副桀驁不馴的樣子,反而顯得彬彬有禮。

陶京問他的朋友怎麼回事,他的朋友說:“以前我不懂,教育其實就是生活。我和兒子把日子過得很好,我就教育好了他。根本不用我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當父母的職位或者工作方式具有管束性時,孩子的叛逆思想會特別嚴重。父母的地位越高,約束能力越大,孩子的反叛性就越強。除非父母放下身段,否則孩子是不會聽從父母的。

我有個醫生朋友,他曾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身材苗條、容貌端莊、舉止文雅的婦人,帶著自己的女兒去看病,她的女兒背部經常會出現浮腫,還會有紅色斑點。

這個婦人說,她帶著女兒去了很多地方,但沒有人能明確說明,這到底是什麼病。他們要麼說是過敏,要麼說是有心理症結。

我的朋友發現,這個女孩子長得特別胖,臉部線條也不是很好看,而且她的姿勢特別難看,他就對那個婦人說:“你女兒不太像你哦。”

那個婦人馬上說:“哎,可不嘛,她長得像她姑姑。”她一邊說,一邊露出厭惡的表情。

我的朋友問她:“你希望你的孩子長得像你嗎?”

“當然了。這還用說嗎?”

“那你以後不要跟她說,你怎麼怎麼好,她姑姑怎麼怎麼不好的話,也不要說她像她的姑姑好不好?”

“你怎麼知道我這樣說過?”婦人遲疑著,“其實,我平時教她鍛煉身體,也教她正確的行走坐臥姿勢,可是你看她,就像一團泥一樣。”

婦人說著,就猛地捶了孩子佝僂下去的腰一下,孩子嚇了一跳,眼睛不由得眨了眨。

我的朋友連忙製止她,然後開始給這個孩子做身體檢查,在做背部按摩的時候,我的朋友一直問那個孩子:“你感覺委屈嗎?”

那個孩子側頭去看她的媽媽,我的朋友說:“你直說就行。別看你媽媽。”

那個孩子就說:“委屈。”

我的朋友就說:“那你就哭吧。”

那個孩子就號啕大哭起來。

她的媽媽很奇怪,問她:“你哭什麼?你有什麼委屈的?”

那個孩子說:“你一直覺得我不好,我不好看,我胖,我姿勢難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