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通過三個曆史人物的故事來引述這論題的。他先從子路說起。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孟子說子路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聞過則喜,聽到別人給自己指出過錯就高興。然後孟子提到夏禹,他一聽到別人對他說有教益的話,不僅高興,而且還要向他人致敬。偉大的舜帝更是了不起,善於向別人看齊,拋棄自己的缺點,吸取他人的長處,樂於吸取別人的優點來發展自己的善行。
孟子在文中多次提到大舜,對他的仁德修養佩服不已。
傳說,舜的父親是個糊塗的瞎子,人們叫他瞽叟。舜的生母死後,瞽叟續弦。後母對待舜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為人傲慢,品性惡劣,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裏,待他的父母、弟弟卻非常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當時打算把帝位禪讓給舜,為了考察大舜,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舜的後母和弟弟見了,很是嫉妒,於是便和瞽叟一起謀劃,想殺害舜。
有一次,瞽叟讓舜修補糧倉。當舜順著梯子爬上倉頂後,瞽叟就在下麵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看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早已被撒掉了。幸虧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各夾一笠帽,像張開翅膀的大鳥一樣跳了下來,一點也沒受傷。也許這是人類第一次飛行的實驗,不過是為了逃命罷了。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到井下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麵填土,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麵。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揚揚地回到家裏,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牛羊財物歸你,他的老婆和武器歸我。”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裏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你呀!”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這個關於舜的例子多是仁孝的東西,但也是“與人為善”在親緣家族中的體現。大舜之所以被稱頌,被認為是仁德的化身,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裏。他能夠將別人的善行變成自己的善行,把別人的優點變成自己的優點,把善行普及推廣開來,所以孟子認為,“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齊宣王與孟子談治理國家,談天下歸心的大欲,也談了與鄰國交往之道。齊宣王問孟子:“交鄰國有道乎?”即與鄰國交往有什麼好的策略嗎?
孟子回答說,當然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這裏孟子提出了兩個原則:一種是“以大事小”,這是仁者的風範,是順應“天地萬物”的樂天心理,不願意去欺負弱小,這樣可以使天下太平。另一種是“以小事大”,這是明智之舉,順從比自己強大的國家,則可以保護國家臣民的安全。
這裏的“天”,在“天人合一”的哲學上,是包括了人事在內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要注意這一原則。也就是說,在人之上要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以己為人。
首先,居上位時,一定要謙虛,切不可仗勢欺人,人生總是盛極而衰的,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風光無限,繁華過後總會凋零。對於一位真正悟透人生的仁者來說,謙卑才是他們應有的心態,而以恭敬心去尊重和對待每一個人,則是他們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