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章句上(4)(1 / 3)

第一,在現代人的觀念中,與人為善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積極和有意義的行為,是懷有善意地和他人相處,並幫助別人,這樣我們就可以為自己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使自己有一個能夠實現自我的廣闊天地。與人為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靈深處的一種溝通。

第二,作為與人為善的原始出處,孟子在這裏的觀念更為深刻,那就是“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也就是說,看到別人的優點長處,要“見賢思齊”,積極地吸納過來,從而完備自身的善。這和孟子的“善與人同”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兩者具有一些共同的因素,但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前者講的是人際關係的原則;後者講的則是人的修養問題。

既然兩者的解釋都具有人性中美好的一麵,那麼我們這裏不可偏廢,對兩者都作一些考量。

首先,我們要看的是人際關係中的“與人為善”。人作為社會中的人,他的所有活動幾乎都是在與人的關係中展開的,所以處理好人際關係是我們和諧共處的必要的基礎。古人留給我們的這句話成了指導我們友善待人的箴言,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中國有句俗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非常生動地體現了“與人為善”的效果,從而也讓我們“通過換位思考”,進一步體察“與人為善”對於我們改善人際關係的重要作用。人是情感的動物,你的善意必然會換來別人的笑臉。生活也許就是這樣:如果我們對他人多一份善意和寬容,自己就會多一份他人的支持與幫助。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並使我們可以享受到一種施惠於人的快樂,因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在曆史中有不少這樣的事例:

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溫·奧爾德林是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兩個人。

阿姆斯特朗在邁上月球時,因一句“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富有智慧和哲理的名言而家喻戶曉。但一同登月的還有奧爾德林,卻少有人知道。

在慶祝登月成功的記者招待會上,有一位記者突然提了一個很令人尷尬的問題:“作為同行者,阿姆斯特朗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人,你是否感覺有點遺憾?”在眾人有點尷尬的注視下,奧爾德林風趣地回答道:“各位,千萬別忘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邁出太空艙的!”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從別的星球上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大家在歡愉的笑聲中,給了他最熱烈的掌聲……奧爾德林善意地化解了人們的不平和現場尷尬,同時也贏得了在場者的尊重。

宋代的寇準與王旦,曾同朝為官,當時王旦為宰相主管中書省,寇準為副相主持樞密院。兩人性格相左,一個柔和,一個剛直,故常有摩擦。一天,中書省有檔案送給樞密院,不合文書格式,寇準便把這件事報告了宋真宗,王旦受到了責備,中書省的官吏也受到了處分。沒出一月,樞密院有檔案送到中書省,也違反了文書格式,中書省的官吏很高興地呈送王旦,認為報複的機會來了。王旦卻叫人返還給樞密院。寇準知道後十分慚愧,立即拜見王旦說:“您真有天大的度量啊。”王旦與人為善,寬容對待同僚間的摩擦,不僅消除了彼此隔閡,確保了政壇穩定,而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影響了寇準。

可以看出,“與人為善”是社會的潤滑劑。它不單單是一種簡單的相助,更是一種博大無垠的愛,當它充塞於我們的周圍,我們就能夠感到春天的溫暖。

然後,我們來看個人修養中的“與人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