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章句上(4)(3 / 3)

基督教的經典《聖經·新約》裏曾經提到,耶穌說過,“凡自己謙卑得像個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你們裏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侍人的”。而謙卑的人就是能夠以大事小的仁者。

據《桐城縣誌略》和姚永樸先生的《舊聞隨筆》記載: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一吳姓人家為鄰,中間有一條屬於張家的空地,向來作為過往通道,後來吳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張家不服,張吳兩家遂發生糾紛,鬧到縣衙,因兩家同為顯貴望族,縣令左右為難,遲遲不予判決。

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遂馳書京都,向張英告狀。張英閱罷,認為事情簡單,便提筆在家書上批詩四句:“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得詩,深感愧疚,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感不安,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名曰“六尺巷”。兩家此舉也成為美談。

李淵

一條六尺巷,一封家書,一句“讓他三尺又何妨”,描畫出了能夠以大事小的仁者張英的形象。張英的寬宏大量,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胸懷,使得鄰裏之間的關係得以緩和,既利他又利己,值得稱道。但有些時候,居人之下,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時,則需要以小事大的智慧。否則就會自身難保。

隋煬帝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統治時期,驕奢淫逸,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對朝中大臣們處處防範,疑心很重,尤其對外藩重臣更是顧慮重重。

當時唐國公李淵曾多次擔任朝廷和地方官,每到一處,都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前來歸附。因此,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猜疑之心頓起。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晉見的原因,王氏如實回答,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王氏把這個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自己遲早會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繼續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說了李淵的所作所為後,就放鬆了對他的警惕。不料隋煬帝的這一放鬆卻成就了日後的大唐帝國。

李淵通過隱忍,從而達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正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

生活中有不少人難忍一時之氣,從而與人起了正麵衝突,“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最後是兩敗俱傷。這又何苦呢?畢竟犧牲是一時的,保全卻是一世的。犧牲是爆發,保全是維持。犧牲是激情,保全是平淡。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隻是淡,淡淡地融化在生活中。保全也許也是一種犧牲,犧牲狂熱,犧牲內心深處的原始衝動,隻是用最小的犧牲來求得更多的平和與幸福。

智慧金言

人生就是如此玄妙,人與人之間存在為人處世的大智慧,需要好好琢磨,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