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章句上(1)(3 / 3)

譯文

鹹丘蒙問道:“俗語說:‘道德高尚的人,君主不能以他為臣,父親不能以他為子。’舜麵向南做了天子,堯就率領諸侯麵向北去朝見他。瞽瞍也是麵向北去朝見他。舜看見瞽瞍,表現得局促不安。孔子說:‘在這個時候,天下就岌岌可危了。’不知道孔子這句話真是如此的嗎?”

孟子說:“不,這不是君子說的話,是齊東鄉野之人說的話。堯當老年時,是舜代堯管理國政罷了。《堯典》上說:‘二十八年以後,堯死了,群臣好像死了父母一樣悲痛,三年間全國上下停止了一切樂音。’孔子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百姓頭上沒有兩個天子。’舜既然是天子,又率領諸侯為堯守孝三年,這就是同時有兩個天子了。”

鹹丘蒙說:“舜不以堯為臣,我已經聽到您的教誨了。《詩經》上說:‘普天之下,沒有哪塊地方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內,沒有誰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經是天子了,瞽瞍卻不是臣民,請問這是為什麼?”

孟子說:“《北山》這首詩,不是你說的那個意思,而是說作者自己因為勤勞國事,以致不能夠奉養父母。作者說:‘這些事哪一件不是天子的事呢?為什麼隻有我一個人勞苦呢?’所以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泥於文字而誤解語句,也不要拘泥於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假如拘泥於語句,那《雲漢》詩說的‘周朝剩餘的百姓,沒有一個留下來’,相信了這句話,那周朝就應當一個人也沒有活下來。孝子孝到極點,沒有比孝敬父母更大的事了;尊敬父母到極點,沒有比以天下奉養父母更大的事了。瞽瞍做了天子的父親,可以說是尊貴到極點了,舜以天下來奉養他,可以說是奉養到極點了。《詩經》說:‘周成王永遠地想行孝啊,孝成了天下的法則。’正是這個意思。《尚書》說:‘舜恭敬小心地來見瞽瞍,態度謹謹慎慎戰戰兢兢,瞽瞍也真正順理而行了。’這是父親不能拿他(舜)當兒子嗎?”

解讀

本章是孟子對舜即帝位前後一些傳聞的解釋。有些人根據俗語“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就編造說:堯讓位給舜之後,堯就率領諸侯向舜朝拜稱臣,父親瞽瞍也向舜朝拜稱臣。孟子說:“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首先,孟子說:堯在去世之前,是因年老讓舜代自己行國政,並沒有讓位給舜,所以在堯去世時,全國臣民用的是對天子的祭悼之禮。至於瞽瞍,也沒有向舜朝拜稱臣。接著,弟子鹹丘蒙又舉《詩經·小雅·北山》上的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問孟子為什麼瞽瞍不是舜的臣?孟子說:“《北山》這首詩的內容,不是像你說的那個意思,《北山》的作者是說自己勤勞國事,以致不能奉養父母。”按:《北山》第二章在上麵四句之後,緊接著就是“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勞)”。孟子還解釋說,舜在即帝位之後,仍然永遠地想行孝道,他的孝行成為天下的楷模。《尚書》上也記載舜在即帝住之後,仍然恭敬小心地去見父親,甚至可以說是謹慎小心戰戰兢兢,絕沒有在父親麵前擺天子的架子。舜的孝行感動了十分頑固的瞽瞍,使他也能真正順理而行了。

本章孟子還是讚頌舜。舜是一位盛德之士,他為臣盡臣之道,即帝位後仍照常盡子之道。頑固的瞽瞍的轉變,就充分說明了舜的人格力量。

原文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而已矣。”

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譯文

萬章說:“堯把天下授予舜,有這麼回事嗎?”

孟子說:“不是!天子不能把天下授予人。”

萬章說:“那麼,舜得到了天下,是誰授予的呢?”

孟子說:“是天授予的。”

萬章說:“天授予舜,是反複叮嚀告誡他的嗎?”

孟子說:“不是!天不說話,是用行動和工作暗示給人們罷了。”

萬章說:“用行動和工作暗示給人們,是怎麼回事呢?”